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坑窑院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区域性窑洞类型,其文化传承的意义十分重要.窑炕作为地坑窑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更在结构构造和功能上与地坑窑院完美地结合.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我国地坑窑院窑炕的传统构造和特有的功能,不但促进了对地坑窑院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传统窑居的信息收集和保护修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窑洞曾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及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的特点闻名世界.而豫西的下沉式窑院更是因其原始的生态理念以及独特的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得到中外学者的称道。近些年受国内弃窑建房之风的影响,现实中,豫西下沉式窑洞拥有着严峻的现实状况,极大的价值意义和开发潜力。本文在对地坑院的历史变迁、地域特色、建筑价值等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豫西地坑院在当代民居建筑中的现实意义、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以豫西黄土塬区大量在役地坑窑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窑匠,在大量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对地坑窑院拦马墙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常见拦马墙的类型。而后,以调研资料为原始依据,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还原了十字花拦马墙的施工过程。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挖掘地坑窑院民居传统营造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也为传承和保护地坑窑民居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孟津乔庄古民居为载体,从生态、形态和情态3个方面,分析了豫西地区窑院式民居的适应性.并结合现代生活,从中探索出村镇住宅建设延续传统民居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市,地处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充足的日照、干旱的气候、较低的地下水位和特殊的地貌地质为地坑窑的营造提供了条件.文章在现场调研、工匠访谈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平陆县境内地坑窑的营造方法、流程做了生动的记录与再现,并对营造过程中的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与分析.地坑窑保护形势严峻,远期可将调研成果数字化并纳入地坑窑信息管理体系,为建筑遗产的实时监测、保护修缮提供关键数据,做到更广泛的传承与传播,并希望以此为前提实现更好的利用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曹源  张琰鑫  童丽萍 《建筑科学》2012,(Z1):103-107
地坑窑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其结构力学性能一直少有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实测数据作为分析的依据,探讨地坑窑建造时的重要设计尺寸。依据实地调研结果构造窑拱曲线形状参数,结合有限元仿真计算,研究主窑拱顶曲线形状与覆土层厚度改变对窑拱结构受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建造者实践中所采用的设计尺寸在力学上的实用性与合理性。地坑窑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不仅为在役窑居的加固与维修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其可靠性的计算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分布地域较广,尤以陕西和河南两省居多.柏社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现存地坑窑215院,是我国现存地坑窑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关中典型地坑窑聚居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整体概况、道路系统、环境氛围、重点地坑窑的规模类型、保护状况和综合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肌理关系进行重点研判,以期为中国传统生土建筑聚居村落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坑窑院作为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民居形式,特别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尤为集中。"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下村落景观和"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洞沉"的地下窑院景观,是地坑窑院及其院落组群独特性的真实写照。20世纪前期,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窑院因此闻名中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地坑窑院这种独特的乡土民居形式仅在河南省三门  相似文献   

10.
陈红  胡云杰 《华中建筑》2008,26(4):70-73
以孟津乔庄古民居为载体,从形态适应性、生态适应性和情态适应性3个方面总结了豫西地区窑院式民居的空间特征,并结合现代生活、时代特征,探索出新时期村镇住宅建设延续传统民居优势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建伟 《山西建筑》2012,38(28):26-28
从古镇的区位特点与历史背景出发,谈及碛口古镇民居的自然地理特征,归纳总结出碛口窑院民居的类型特征及其装饰装修艺术特色,以保存相对完好的碛口客栈为例,对碛口窑院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做了初步探讨,对今后其他古镇的保护性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天心空间作为豫西地坑窑院民居中的下沉式庭院空间,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文章以庙上村和凡村地坑窑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天心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组织、比例尺度和立面构图特征等所反映出的艺术特征,进而挖掘其文化内涵及空间语意,以期深入解析地坑窑院民居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丽  任俊龙 《华中建筑》2012,30(4):159-162
地坑窑居蕴含着很多绿色节能的思想,但在现代的背景下却面临着重重困境,该文总结地坑窑居原始模型不足之处,探讨保护与更新的适宜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以陕西省柏社村为研究对象,以保护改造、再生利用为目的,通过文献汇总演绎、图片绘制拍摄、实地调研踏勘、实地访谈记录等方法,对历史进行再挖掘,对植被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从村外、村内、窑院三个层次,分析植被对地坑窑的保护作用,探讨植被的生态效益,归纳本土植物种类,最后对柏社村植被绿化与生态保护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资鉴当今。  相似文献   

15.
地坑窑院以纯生土为材料建造,源于自然、融于自然、归于自然,是典型的能源自维持住宅。但水患是其致命的灾害,一旦遭遇连续降雨或短时强降雨就会造成院毁窑塌的灾难性事故。因此建立地坑窑院防水患机制,提高窑居自身防御水患的能力始终是地坑窑院民居面临的挑战。本文以豫西地坑窑院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强降雨作用下地坑窑院防水患机制,分析其构成及运行模式,提出了基于运行计算模型的评价方法,对地坑窑院防水患机制运行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表明:地坑窑院防水患机制的组织要素及构成方式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水患综合防御体系,它具有良好的防排水能力;经计算,当窑背土体进行压实处理使渗透系数小于0.06 mm/min时,防渗排水能力最优;渗井深度6~8 m的设置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四川建材》2016,(5):83-85
通过对河南天井窑院建筑形式和绿色建造技术的研究分析,针对天井窑院存在的缺陷,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阐述了天井窑院的建筑形式,分析了天井窑院的绿色建造技术,并针对天井窑院的存在缺陷及解决途径进行了解析,使得天井窑院这一传统民居的优势与现代建筑的功能更吻合,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先大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7.
高磊 《中州建设》2009,(14):73-73
每一种民居形式都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升华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特征。豫西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充分反映豫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保护这种民居形式,也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从远古到现代不间断的物质记忆。  相似文献   

18.
在对长三角地区村镇住宅围护结构构造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与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建筑构造技术措施的分析探讨并提出建议,为今后的村镇住宅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沙沟铅锌银矿床位于豫西有色金属重点成矿区,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相接带,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太华岩群高级变质岩系,属于薄脉状构造蚀变岩型矿床,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含矿构造破碎带以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该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换初期。北西西—南东东向主压应力场迁就、利用、改造已经形成的近南北向主压应力场产生的断裂构造体系,原来的断裂构造的产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叠加了新的力学性质。文章认为该矿区找矿潜力很大,通过构造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找矿的重点部位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