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阻垢剂在废水中阻垢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林  孔秀琴 《应用化工》2014,(9):1567-1571
研究了阻垢剂聚环氧琥珀酸钠对实验室自配高钙、高氯废水中Ca2+的阻垢性能,并以阻垢率的变化来表征阻垢剂的阻垢效果,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聚环氧琥珀酸钠阻止废水中Ca2+形成CaCO3垢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阻垢剂投加量15 mg/L,供试废水pH为6.0,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12 h为聚环氧琥珀酸钠与高钙废水中Ca2+进行络合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该条件下,阻垢剂对废水中Ca2+的阻垢率最高达78.32%。聚环氧琥珀酸钠能有效地阻止废水中78.32%的Ca2+形成CaCO3垢析出,沉积在好氧活性污泥上,提高了活性污泥的生物活性,有利于含钙污泥减量化,节省了污泥处理的成本。  相似文献   

2.
印染废水的复杂性和废水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的大量产生,使得纺织印染企业需要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且处理效果较差,成为制约纺织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印染废水性质与污泥含水率和污泥减量化进行阐述研究,分别介绍国内外印染行业的污泥减量化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3.
针对石灰除磷工艺产生的污泥量大、污泥处置费用高的现状,介绍了一种以酸洗磷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组分铁盐为除磷试剂的新型除磷工艺,该除磷工艺在未投加除磷药剂的情况下达到了除磷的目的,实现了污染物的内源消化。与石灰除磷工艺相比,新型除磷工艺产生的污泥量减少了30%,有效地减少了企业的污泥处置费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在国内污泥日益增多的趋势,污泥减量也应该越来越重视。本文介绍了一些污泥减量化的方法,着重介绍了生物工艺中的好氧-沉淀-缺氧(OSA)工艺以及预曝气改良型OOSA工艺。通过比较表明OOSA技术的减量效果较好,对出水水质影响较小,而且对于污水处理厂的改造也小,节约经费。在未来的污水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含油污泥主要来自清罐作业以及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苏里格气田来水乳化严重,导致产生的污泥粘度大、难脱水.采用组合式污泥减量化工艺,完成污泥破乳,泥水分离,减少污泥拉运处理量,节约现场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6.
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已成为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污泥减量化中的研究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其作用机理,超声波对污泥性质、污泥好氧消化和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最后指出了超声波技术在污泥减量化中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何亮平 《广东化工》2013,(16):153-154
文章综述了在污水处理的工艺选择和调控过程中实现污泥减量的主要技术类型,同时阐述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部德英 《清洗世界》2022,38(3):6-8,11
阐述了含油污泥的减量化处理难点及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分析了炼油污水处理场低含油污泥的特点,并根据实际制定减量组合工艺,即叠螺机初步脱水、输送提升及低温干化三个环节组成的含油污泥减量化技术.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实现含油污泥的减量化,且减重率在70% 以上,均能耗在350 kW·h/t以下.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11):2708-2713
根据污泥减量原理总结了代谢解偶联、微生物隐性生长、生物强化和膜生物反应器等污泥减量技术,比较了各处理方法在源头污泥减量化应用中的优缺点。得出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强化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优点,另外生物强化技术中的投加微生物菌剂或优势菌株在源头污泥减量中更具有优势,使污水处理过程中输出的污泥量大大减少,指明了污泥减量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应用化工》2019,(11):2708-2713
根据污泥减量原理总结了代谢解偶联、微生物隐性生长、生物强化和膜生物反应器等污泥减量技术,比较了各处理方法在源头污泥减量化应用中的优缺点。得出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强化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优点,另外生物强化技术中的投加微生物菌剂或优势菌株在源头污泥减量中更具有优势,使污水处理过程中输出的污泥量大大减少,指明了污泥减量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阻垢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循环冷却水阻垢剂的研究进展,阻垢机理和阻垢效果测试方法,并对阻垢剂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使用复合式A^2/O工艺进行了富集的原生动物对污泥沉降特性及污泥产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式AVO工艺悬浮态污泥的SVI低于对照试验30%,污泥产率在0.140—0.413kg污泥/kgCOD之间,是对照试验的1/2~4/5。填料的存在使原生动物在系统中富集,从而抑制丝状菌的增殖,显著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13.
复合菌剂用于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减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复合菌技术与膜生物反应器结合处理校园生活废水,考察其污泥减量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内MLSS的质量浓度由投加微生物前的9 000 mg·L~(-1)降到了投加后的5 000 mg·L~(-1),MLSS降低了44.4%,MLVSS同MLSS的变化基本一致;m(MLVSS)/m(MLSS)的变化不是很大,投加微生物后的m(MLVSS)/m(MLSS)较没投加前的平均0.83略有提高;而对COD、NH_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未投加时的93.78%,78.38%、75.56%增大到96.03%、88.25%、84.79%,所有指标都有所提高.研究表明,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对泥水高效分离的特点,通过投加复合菌剂,抑制了不利菌和"无用菌"的生长,改善污泥性能和代谢活性,可以在实现MBR污泥零排放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去污能力.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阻垢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霍宇凝  陆柱 《水处理技术》2000,26(4):199-202
本文详述了聚合物阻垢剂及各类共聚物阻垢剂的研究状况,并对可生物降解的新型水处理剂聚天冬氨酸的特点及合成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纳米莫来石在工业水处理阻垢剂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研究了纳米莫来石在工业水处理阻垢剂上的应用,通过实验分别从水溶液中钙离子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Ca^1+浓度变化对阻垢性能的影响、阻垢剂主体莫来石加入量的影响、分散剂的加入对阻垢性能的影响、不同吸附材料的阻垢性能以及不同吸附材料加分散剂的阻垢性能等六个方面全面考察纳米莫来石的阻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莫来石和其它助剂配合使用在水处理上具有更好的阻垢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炼油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用地下水水质特点,开展了水质稳定剂试验研究,筛选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缓蚀阻垢剂ZJ—02,该剂是由含磷磺酸共聚物和无机锌盐组成。静态阻垢试验、旋转挂片腐蚀及动态模拟结果表明,该复配药剂阻垢性能和缓蚀性能优异,与杀菌剂配伍性好。各项监测指标达到了原中国石化总公司规定的好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的减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AO工艺,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在臭氧投量为0.05g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4%、46%、73%。虽然随着污泥氧化比例的增大,氧化系统出水COD有所增加,但氧化系统仍能保持其生物处理能力,COD去除率在88%以上。污泥的耗氧速率(OUR)测量结果显示,长期臭氧氧化后,氧化系统OUR为38.2mgO2/gVSS·h,对照系统的OUR为45.9mgO2/gVSS·h,虽然氧化系统OUR略小于对照系统,但氧化系统中的污泥仍有很高的活性,臭氧氧化基本未对系统的生物处理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静态实验方法,对不同条件下新型阻垢剂膦酰基羧酸共调聚物抑制碳酸钙垢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水温低于60℃的情况下,膦酰基羧酸共调聚物具有良好的抑垢性能;在较高硬度时亦有较好的阻垢效果。此外,结合垢粒的电镜照片对其阻垢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膦酰基羧酸共调聚物极适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友好型缓蚀阻垢剂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衣康酸均聚物、聚环氧琥珀酸(PESA)、舍羧基聚天冬氨酸衍生物(PASP-ASP)以及葡萄糖酸钠为原料,研制出一种全有机多元复合水处理剂.采用旋转挂片腐蚀试验、电化学实验、阻垢试验以及生物降解实验对复合水处理剂的缓蚀阻垢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评定,采用扫描电镜对腐蚀试片和垢样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新型复合水处理剂是一种以抑制阴极极化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具有优良的缓蚀性能和阻垢性能,药剂生物降解性能十分优异.  相似文献   

20.
任志城  张宏斌 《大氮肥》2013,(6):389-391
针对年产20万吨大颗粒尿素装置晶种尿素配料秤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比分析几种常用配料秤的特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改造选用了失重秤。通过近两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失重秤完全能满足大颗粒尿素配料生产的需要,大大提高了装置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