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缝网压裂技术已成为低渗特低渗透储层改造的主力技术,缝网压裂技术试验不是仅仅以提高单井产量为目的,而是以大幅度提高特低渗储层整体有效动用为目标,Y油田在某区块开展了整体缝网压裂改造,充分结合储层发育、开发动态等地质条件,通过区块压裂井层的整体优化、单井规模的个性设计,在储层大幅改造增产的同时,调整平面及层间矛盾,实现区块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直井缝网压裂技术已经成为大庆长垣外围难采出量有效动用的关键技术。缝网压裂改造对象主要为扶杨油层的Ⅱ、Ⅲ类储层,集中压裂改造的储层物性参数为5-10mD,孔隙度为10%-12%之间,在低孔特低渗透储层施工井数较少,Q油田储层物性条件为:渗透率1.11mD~3.26mD,孔隙度9.29%~13.56%,属于低孔特低渗透储层,本文对在Q油田施工的缝网压裂试验井,通过产液剖面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各类型压后产液情况,最终确定低孔特低渗透储层缝网压裂选层标准,指导大庆外围油田低孔特低渗透储层缝网压裂选层,有效指导该类储层的缝网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油田的开发时间延长,稳产压力逐年提高,开发难度逐渐增大,实践证明要实现长期稳产和取得较好的开发经济效益,需通过有效的改造工艺技术进行储层改造。特别是低渗油藏,仅靠压裂单一的主缝,不管缝有多长、导流能力有多高,由于储层机质向裂缝供液能力较差,很难取得理想的改造效果,有效期一般较短。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困难,我们在我厂3个油田进行试验,本文根据试验效果分析了缝网形成的条件,得出缝网的形成在低产低渗透储层影响因素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油气勘探开发对地应力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多。海拉尔油田大段砂砾岩储层及部分天然裂缝发育的布达特储层压裂目的层与上下隔层之间的应力差值较小缝高延伸较快,有效支撑缝宽下降,随着砂比的升高和缝宽逐渐减小,当达到临界点,就会立即产生砂堵。针对以上情况对海拉尔油田贝28区块地应力进行研究,旨在搞清地应力特征,指导压裂、射孔等方案的编制,避免高应力部位射孔,提高先期预测水平和压裂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胡尖山油田元196区长9油藏属于典型的低孔隙、低渗透厚层块状油藏,油层厚度大且无明显隔夹层,采用常规压裂工艺改造因支撑剂沉降难以实现纵向上的有效动用。为了改善其压裂改造效果,借鉴下沉积控制缝高压裂原理,在现场实施多级加砂压裂储层改造技术。进一步增加裂缝长度和支撑缝高,从而扩大有效泄油面积,在胡尖山油田元196区的应用显示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坪北油田长6储层属于湖相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坪北油田的主力产层。通过用倾角测井及微地震波裂缝监测、几何变形分析和相对地压力分析等方法点、面结合分析了坪北长6储层裂缝特征,按成因总结了三种类型,即剪切构造裂缝、层间缝和压裂缝。构造裂缝、层间裂缝不发育,作为渗流通道对坪北长6储层意义不大。压裂缝中的粒间缝与一般的孔喉所起作用相当,而超微压裂缝在原始状态下对渗流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低渗储层长水平段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技术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某油田为实例,通过实验分析了山西组储层敏感性,基于岩石力学参数分析了储层闭合压力梯度。研究表明:山西组储层具有中等偏强水敏损害,闭合压力梯度为0.019 8 MPa·m~(-1)。以M-1水平井为例设计了10段压裂工艺,采用套管射孔和可钻复合桥塞实现分段压裂,优化低浓度瓜胶压裂液体系,其具有悬砂能力强、耐温抗剪切性能好、储层保护性能好的优点。利用三维压裂软件模拟,人工裂缝缝长60.8 m、支撑缝长55.8 m,反映出压裂过程造缝能力较强、裂缝延伸距离较远,达到了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塔河油田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开展以塔河老区井组为例,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刻画多属性融合方法研究及静态储量计算。通过AFE、反演孔隙度等深度域多属性融合分洞穴型储层、缝洞型储层、裂缝型储层精细刻画,提出开发潜力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水平井广泛应用于外围油田薄差储层的开发;目前某油田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的应用主要有三种:限流法压裂工艺,机械桥塞分段压裂工艺,双封单卡分段压裂工艺。通过三种工艺综合对比分析,双封单卡压裂工艺具有施工效率高、储层改造充分、对储层伤害小,且在某油田形成了与之相配套工艺的优势;适合于某油田水平井压裂改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碳酸盐岩缝洞体划分的基础上,将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技术运用于对哈拉哈塘油田哈6区块哈601缝洞系统储层连通性综合研究,对比各原油样品的指纹色谱的异同点,确定了取样井相应的连通关系,有效指导了油田后续开发方案部署。  相似文献   

11.
针对QJ油田大规模缝网压裂井压后返排率低,产量递减快的实际,依据润湿性转变的机理,现场应用生物酶技术,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实现压裂能量的置换,恢复油井产能,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致密储层体积压裂改造形成复杂缝网的前提下,应用润湿反转技术,发挥压裂液存留液的渗析置换作用,进一步发挥致密储层压裂效果的观点,并对影响压裂液油水置换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为油田提高致密储层采收率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东辛油田砂砾岩油藏主要位于东营北坡陡坡带,储量丰富。砂砾岩体储层油藏具有低孔低渗、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厚度变化大、岩性复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勘探开发难度大,使得储量有效动用程度低。针对砂砾岩储层的特点,探索了控缝降滤、大型压裂、增能压裂等工艺,初步形成了适合于东营北带的砂砾岩储层压裂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某油田有多套油水系统,储层高孔高渗,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胶质沥青含量、低凝固点的特点,为实现渤海油田年产3000万方的目标,决定首先对该油田进行热采施工,其施工温度及压力以及注入热流体的性能给完井工艺带来了新挑战和高标准。  相似文献   

14.
王志凌  张桉  黎庶 《辽宁化工》2014,(11):1446-1447,1450
低渗透油田的油藏成藏条件复杂,含油层系多,分析其成藏条件和控制因素,优选油层组的有利储集区,为下一步的油田开发提供依据。在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本文以王家场油田某井区侏罗系延安组为例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储层特征等方面的有利区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动用是今后油田发展方向也是技术难点。通过对Y区块缝网压裂试验,研究与井网形式和砂体发育特征相适应的储层大规模缝网压裂改造参数优化技术,确定合理的选井及选层标准。形成与缝网压裂相配套的水驱调整技术,实现致密储层有效开发动用。  相似文献   

16.
油田开发正从常规油气藏向低渗透、非常规油气藏发展。这些油气藏的特点大多是岩层破裂压力高、各向异性强、天然裂缝多,如果依靠常规射孔及压裂方式开发,压裂时要求的泵压高,并且裂缝扩展的走向无法控制,裂缝形态取决于地应力状态与水平井井筒方位的相互关系。正交网缝射孔技术通过特殊设计的装弹结构,在此类储层的射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后续的体积压裂和网缝压裂提供有利条件。本文在分析正交网缝射孔技术原理及作用基础上,结合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实例,明确了该技术在射孔工艺完善及后续开发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储层堵塞范围逐渐加深,堵塞形式也愈加复杂,解堵难度逐渐加大。本文提出一种深穿透解堵新工艺,利用深部造缝与化学解堵相组合,在污染带内形成高渗透性渗流通道,实现储层的深部解堵及潜力层挖潜。并通过理论分析及模拟计算相结合,进一步验证了其增产的可行性,增产效果受造缝长度、解堵液效率、解堵液滤失范围的影响,且存在最优造缝长度;通过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提出了弱交联造缝体系,并配套形成了高效解堵液体系,对渤海疑难杂症井此工艺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储层除受不同程度的五敏影响,还会受到压力敏感性伤害,导致渗透率下降,并且这种伤害具有不可逆的特点,特别是对低渗透油藏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对大庆某厂油田储层岩石的压力敏感性伤害程度的研究,认为在油田投产后,随着地层流体的采出,地层孔隙压力逐渐降低,储层上覆有效压力增大,导致储层渗透率有较大的降低,影响了该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尤其是对油田构造低部位油井的产出和水井的注入情况影响较大。以同步注水或超前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采,是有效控制压力敏感性伤害、保持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部分井区储层呈多层发育特征,在油井生产后期,油层产能下降,已无措施潜力,采用上返酸压手段获得新的产能,动用新的储层.针对上返酸压的选井选层,以及工艺优化技术,提出了储集体发育和隔层的重要性,通过优化酸压工艺参数、阶梯提高排量控缝高、先堵水后上返、射孔酸化预处理和酸液直接造缝改造等技术控制缝高,保证上返酸压取得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集体埋藏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变化大等特点,可借鉴的经验少,大部分高含水单元现有治理手段有限,为保持高产稳产,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井组采收率的可行性。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注气开发、注气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基础上,开展注气开发物理模拟实验,推导出井组气驱开发的理论模型、注气机理,初步得出井组注气的优选原则。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井组气驱对大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有很好的适应性,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提高油田采收率、控制递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