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1962年 ~2017年三峡水库及其周边区域24个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结合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局地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情况.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均受影响,且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蓄水对气温趋势具有稳定作用.蓄水后,气温增长幅度增大的站点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幅...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7):94-94
最新环保监测表明,与蓄水前相比,三峡水库蓄水成库一周年来,水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国家环保总局最新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指出:“与2002年相比,2003年三峡库区水质无明显变化,仍以III类水质为主.”环境监测表明;长江干流断面Ⅳ类水质减少,水质为Ⅱ类和Ⅲ类的比例升高.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曹广晶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库区水质没有大的变化,与蓄水前基本持平.”三峡总公司是三峡大坝建设单位,同时也负责三峡水库坝前库区的利用和日常管理工作.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二期蓄水,至今已达139m水位.曹广晶说,根…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条件的变迁,初步设计制订的三峡水库运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要求.为此,分析比较了7种来水条件在不同蓄水方式下的三峡电站电量,综合考虑防洪、航运、电网运行等要求,提出目前可行的优化设计方案.今后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人全面研究,进一步提前蓄水开始时间和加快蓄水进度.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水体中氮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域的富营养化是普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富营养化的主要征兆包括藻类迅速繁殖(即发生"藻类水华"),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大批死亡.水库、湖泊的富营养化与水体中的植物营养物富集水平、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营养物质氮、磷是大多数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性营养元素.研究三峡水库氮、磷浓度变化特性和氮、磷物质贡献率,分析泥沙悬移质中的氮、磷的赋存形态和潜在活性,结合一些已发生富营养化的水库特征,与三峡水库形态和运行特点进行类比,探讨氮、磷物质对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及发展趋势,采用2003~2017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沙质推移质变化特征,并从来沙条件、断面冲淤及流速、流量变化等方面阐述了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沙质推移质输沙量基本呈逐年减小、沿程增加趋势;推移质输沙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枝城站沙质推移质中值粒径变化复杂,沙市站沙质推移质中值粒径基本呈逐年增大趋势,监利站沙质推移质中值粒径变化不大且基本呈沿程减小趋势。沙质推移质中值粒径变化主要受断面冲淤以及流速、流量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浅谈三峡水库139 m水位蓄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娥  冯正鹏 《水力发电》2003,29(12):22-23,26
200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峡水库枯水期蓄水至139m水位。在枢纽及库区相关工作准备就绪后,10月26日开始蓄水。11月5日,水库水位蓄到139m,从而提前发挥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三大效益,其中航运效益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氮、磷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营养盐成分磷和氮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查明了各种途径入湖、出湖情况。结果表明:①入湖氮、磷总量分别为754940.93t/a和60178.7t/a,其中河道入湖与生活污染占的比例最大,二者占总量的95%以上;②每年滞留湖内的营养盐总磷量为7780.35t, 总氮量为107003.23t,总磷与总氮的滞留系数分别为12.93%和14.17%;③生活污染是湖泊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占入湖总磷量的57.55%和入湖总氮量的41.37%,洗衣粉排磷的贡献率也比较大。所以,防止洞庭湖的富营养化应把重点放在解决生活污染和禁止或限制使用含磷洗衣粉上。  相似文献   

8.
付湘  李安强  石萍 《人民长江》2013,44(4):8-12
三峡水库汛末能否顺利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的用水安全,意义重大。由于三峡上游众多梯级水库也是从汛末开始蓄水,将与三峡水库产生竞争性蓄水问题。为了使三峡水库顺利蓄水和最大程度保证上游各梯级电站的经济效益,在分析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汛末蓄水对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水能价值原理,提出了不影响三峡水库蓄满的上游水库群蓄水分配方法。所提出的方法可为制订三峡水库及上游水库群汛末蓄水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135 m蓄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水库135m蓄水是逐步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保证三期工程顺利施工的关键。2003年6月10日22时三峡水库如期蓄水至135m,标志着三峡工程进入了建设施工与生产运行并重的崭新阶段。为此,就135m蓄水对坝址上游、两坝间、葛洲坝下游水位变化的影响,蓄水期间三峡泄水建筑物的逐步启用,蓄水后水库回水末端的确定,梯级枢纽形成后水库调度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而为梯级水库调度和后期三峡工程的156、175m蓄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口采砂管理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长江口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长江口水域砂石需求量增大,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采砂活动频繁,也加大了采砂管理的难度和压力。特别是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蓄水运用,水位从135 m逐渐增高到175 m后,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磷输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常  吴兴华 《水利学报》2021,52(8):885-895
三峡水库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营养盐磷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源物质,水库运行拦截泥沙的同时也拦截了部分泥沙所承载的磷。本文利用1997—2017年期间三峡水库的实测流量、含沙量和磷浓度资料,定量分析了三峡水库的磷输移特征,包括时空分布、负荷变化、水库磷拦截率等,旨在明晰三峡水库运行对磷输移的影响。考虑三峡、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开始蓄水时间,将其划分为1997—2002年、2003—2012年和2013—2017年3个时段,分别代表水库蓄水前、三峡水库蓄水、以及上游水库群蓄水。结果表明,库区磷拦截率主要受汛期的磷输移规律的影响;忽略库区区间汇入的影响,基于逐月磷浓度数据可知,2003—2012年,三峡水库的总磷(TP)拦截率为59.8%,溶解磷(DP)拦截率为14.6%;2013—2017年,受三峡入库含沙量大幅减小及点源污染排放增强的影响,DP/TP比值升高,入库磷被更多地输运至下游河道,库区TP和DP拦截率分别减小为14.4%和—18.5%。泥沙对磷输移具有重要的"源"和"汇(缓冲)"作用,但TP与含沙量的关系曲线在汛期与非汛期、不同断面和...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三峡库区蓄水前后监测的水文、水质及泥沙资料,分析水文、水质、泥沙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蓄水前后泥沙的变化引起的水质变化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蓄水后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库区含沙量显著减小,引起相应的浑样污染物浓度明显减小.水库运行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是否存在低温下泄水流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三峡大坝上游距离最近的庙河断面作为典型断面,利用2004-2009年实测水温资料,分析三峡水库近坝区水域水温垂向结构,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近坝区目前还没有形成温跃层;温差较大的区域(0-75 m)均位于电站取水口高程(110 m)以下;三峡水库不存在低温水流下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支流库湾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流库湾水体富营养化是三峡水库蓄水带来的主要水环境影响特征之一。根据对不同历史蓄水期间三峡库区各支流库湾的水质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状态分析表明:三峡水库从试验性蓄水阶段进入常态调度运行后,支流库湾的水动力条件被进一步削弱,入河污染物扩散能力大幅度降低,库湾水质逐渐变差,各支流库湾普遍表现为中、富营养级水平,年内整体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从三峡库区支流库湾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特征来看,库湾水动力条件由河流态改变为湖库态是其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驱动力因素,陆域营养盐输入是库湾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宽谷段和弯道段泥沙常年大量淤积,氮磷污染物含量也发生显著变化。为了解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对氮磷污染物的影响,基于现场测量以及数据资料的收集,探讨了含沙量与总磷、总氮、氨氮浓度的相关关系,总结了总磷、氨氮以及泥沙淤积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泥沙对总磷吸附较好,总磷浓度均随泥沙淤积的加剧而不断降低;泥沙对氨氮也有一定吸附性,氨氮浓度随泥沙淤积的加剧而有一定降低趋势,但变化趋势远小于总磷。研究结果可为泥沙对河流富营养化等环境因素影响的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三峡水库提前蓄水后水库的蓄满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提前蓄水后宜昌流量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结果表明,提前蓄水使得水库蓄满率大为提高,宜昌枯期平均下泄流量增加,小于最小通航流量5 300 m3/s的天数减少,有利于下游航运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汛末抗旱蓄水方式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三峡水库汛末蓄水与下游抗旱补水之间的矛盾,开展了三峡水库汛末抗旱蓄水方式优化设计。提出严格满足下游抗旱补水流量需求,考虑流量、出力过程稳定的三峡水库汛末改进蓄水方式,进而分析比较提前蓄水时间和汛末控制水位蓄水方案的兴利效益与防洪风险,确定了最佳提前蓄水方案并通过典型年蓄水调度过程进行检验。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干旱条件下长江流域水资源控制运行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带土壤磷时间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华主要影响因子对三峡水库支流及库湾水华发生的影响,根据三峡库区水位变动规律,在香溪河消落带连续2 a(2013~2014年)开展了土壤磷素采样分析,并探讨了磷形态之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2个水位涨落周期内,香溪河消落带土壤TP、水溶性磷(WS-P)、Al-P、闭蓄态磷(O-P)和Ca-P平均含量分别为749.43±56.43,9.05±1.10,26.41±5.55,46.62±7.57,112.49±17.47,228.76±11.26 mg/kg;消落带土壤中钙磷Ca-P和O-P是无机磷(IP)的主要赋存形态,Ca-P/IP均值为53.27%,O-P/IP均值为26.52%。(2)2014年消落带土壤TP和Ca-P与2013年相比呈增加的趋势;2个水位涨落周期内,土壤Al-P在泄水期含量显著高于出露期和蓄水期,而Fe-P在蓄水期含量显著高于泄水期和出露期(p0.05),两者呈相反的消涨趋势;消落带各海拔高程磷形态含量有所差异,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周期性淹水可导致消落带不同高程磷形态含量的变化,并增加了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3)冗余分析(RDA)排序和相关性分析得出p H是影响Ca-P的主要因素,土壤p H偏碱性是导致土壤Ca-P含量上升的重要原因;土壤有机质(SOM)是影响Al-P,Fe-P,O-P含量的主要因素;Al-P,Fe-P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均与Ca-P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汛末蓄水时间对三峡水库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维恒定流非均匀沙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汛末不同运用方式下库区冲淤变化进行了预估,重点分析了汛末不同蓄水时间对库区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汛末推迟或提前蓄水,只是改变了水库的淤积速率和到达淤积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水库淤积平衡时的淤积总量。  相似文献   

20.
安申义 《红水河》2011,30(3):42-45,58
三峡水库汛后蓄水存在的问题,提前蓄水如何确保防洪安全.根据洪水出现特征,进行分级调度,使蓄洪与蓄水结合.提出提前蓄水方案,初估提前蓄水效益,以供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