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以苯乙烯(St)为接枝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接枝共聚法合成了丁腈橡胶接枝聚苯乙烯(NBR-g-PS),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对接枝反应及接枝共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TIR表征单体St已成功接枝在NBR分子链上。以总固物质量分数为14.89%的NBR胶乳为100.0%计,在SDS质量分数为2.0%的条件下,KPS和St的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2.5%、30.0%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较高,分别达到25%和55%左右。随着St用量的增加,NBR-g-PS的邵尔A硬度、300%定伸应力都呈增加趋势,扯断伸长率呈下降趋势,拉伸强度在St质量分数为15.0%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3.
用J积分法表征聚碳酸酯/弹性体合金的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J积分法表征聚碳酸酯(PC)/弹性体共混体系的韧性。结果表明,当加入弹性体后,体系断裂韧性JIC明显提高,提高了约80%。在弹性体含量为5-15%时,断裂韧性JIC变化不大,撕裂量Tm随着弹性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弹性体含量为10%时增加了12.5倍。弹性体增韧PC的原因主要在于提高其抗 扩展能量。采用SEM观察材料中的裂纹在平面应变下的发展过程发现,起裂前裂尖出现钝化和靴状超钝化现象,从微观上  相似文献   

4.
以二(2-苯氧乙基)过氧二碳酸酯为引发剂,将丙烯酸单体接枝到聚氯乙烯上,制备了聚氯乙烯-g-聚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可获得接枝率3.08%的接枝共聚物,且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较纯聚氯乙烯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采用接枝聚乙烯与聚碳酸酯共混改性的试验研究,并陈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液聚合方法,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接枝到环氧树脂高分子链上后,中和、乳化制得水性环氧-苯丙接枝共聚物。并对水性环氧-苯丙接枝共聚物的亲水性、水分散稳定性和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确定了合成环氧-苯丙接枝共聚物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为115℃,反应时间为6 h,BPO用量为环氧树脂及接枝单体总质量的1.6%,亲水单体甲基丙烯酸用量占环氧树脂及接枝单体总质量的10%,三异丙醇胺用量占成功接技的甲基丙烯酸物质的量的95%。  相似文献   

7.
用示差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法分析了聚碳酸酯(PC)与高支化苯乙烯共混物的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基体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但下降幅度不是很大,最高低4℃;共混物的热分解温度比基体PC的热分解温度低,但是都在474℃以上,共混物保持了基体材料PC优异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8.
用苯乙烯(St)、丙烯腈(AN)2种单体和乙烯一辛烯共聚物(POE)进行溶液接枝共聚合反应,制备了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OE-g-SAN),探讨了接枝共聚反应条件,并对POE-g-SAN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接枝共聚反应的接枝率(GR)和接枝效率(GE)均随着St/AN(质量比)的减小而稍有增大,当POE/St-AN(质量比)为50/50时,GR与GE达到最大值;增加BPO用量有利于接枝反应;当反应物POE与St-AN在甲苯中的质量分数为27.5%时,GR与GE达到最大值;在反应前10 h,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GR增大,GE在4 h时达到最大值77.8%,在反应10 h后,接枝反应几乎不再进行;在POE与St-AN接枝共聚反应中,POE已接枝了SAN支链,且GR越大,SAN支链越多;POE-g-SAN有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约为-50℃和110℃;随着GR的增大,POE-g-SAN中POE相的Tg升高,熔融温度和熔融热均降低;随着共单体中AN配比量的增加,POE-g-SAN中SAN相的Tg升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聚碳酸酯(简称PC)与聚乙烯(简称PE)共混体系的机械性能、流变性能以及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C与PE共混体系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塑料合金材料,这种合金材料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一类主链为聚乙烯(PE)共聚物,侧链为生物基聚乳酸(PLA)的新型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并对接枝共聚物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深入的表征。采用配位聚合与开环聚合相结合的方法,以羟基功能化的聚乙烯共聚物为主链,通过羟基引发L-丙交酯(L-LA)的开环聚合,从而获得聚乙烯-g-PLA接枝共聚物。通过控制单体比例和反应条件,可同时实现接枝共聚物的主链结构以及侧链结构调控。结果表明,少量PLA接枝链的引入可在不明显降低拉伸强度的情况下,有效地改善接枝共聚物的断裂伸长率。热性能表征发现侧链PLA的引入限制了主链聚乙烯的结晶,造成了接枝共聚物结晶温度以及熔点的下降。该接枝共聚物展现出了可用于PLA等生物基聚酯材料的增韧改性或共混增容剂的应用潜力,也为此类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酯/高支化聚苯乙烯(PC/HBPS)共混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其相容性。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得到的共混体系各组分的相容性结果不同。用DSC分析,HBPS的质量分数小于等于1.5%时,PC/HBPS共混物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为完全相容体系;在PC中共混质量分数2.0%的HBPS时,共混物具有两个t,为部分相容体系。用SEM分析,HBPS的质量分数小于等于2.0%时,PC/HBPS共混物呈两相结构,HBPS以近似球状粒子均匀地分布在连续相PC中,相界面模糊,具有部分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接枝淀粉共聚物的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宁 《江苏化工》1996,24(6):8-10
介绍了接枝淀粉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及应用领域,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在该领域所取得的可喜进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羟甲基丙烷三马来酸单酯(TMPTM)与甲基丙烯酸(MAA)在水中进行自由基共聚,合成线形-超支化嵌均聚合物(LHBPs)。单体竞聚率数值表明TMPTM与MAA之间为典型的嵌均共聚,NMR、 lg[η]-lgMw关系规律以及支化因子g’研究结果表明,当单体摩尔比n (MAA)/n(MTPTM)小于48时,产物显示超支化聚合物特征,当n (MAA)/n(MTPTM)≥48时,聚合物呈现线形聚合物特征。DSC分析表明,LHBP-3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209.98℃,TGA表明在50-600℃升温过程中,LHBP聚合物有两次分解,分解温度分别为206.38℃(脱羧)和429.57℃(骨架分解)。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以聚苯乙烯(PSt)或聚丙烯酸甲酯(PMA)为主链,聚环氧乙烷(PEO)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及其金属盐络合物的结晶性能。结果表明,在PEO支链分子量相同,且含量相近的情况下,PMA-g-PEO的结晶度(x_0)比PSt-g-PEO小;在金属盐与EO的络合比及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金属盐降低x_0的能力为LiClO_4>KSCN>FeCl_2;接枝共聚物及其金属盐络合物的x_0均随着PEO支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结构明确的两亲接枝共聚物—聚苯乙烯接枝聚氧乙烯 ( PS— g—PEO) ,通过 IR,NMR和 GPC系统表征了两亲接枝共聚物。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表征研究 ,结果证明两亲接枝共聚物 PS— g— PEO具有预期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酸丁酯与SBS接枝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7.
18.
19.
综述了聚碳酸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C/SAN)共混体系的加工条件、形态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加工条件是影响PC/SAN共混体系性能的外因,而在加工过程中形成并最终保留在制品中的微观形态才是影响PC/SAN体系性能的主要的内因。阐明了在加工过程中对PC/SAN共混体系进行定构的重要性,总结了定构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由H_2O_2—Fe(Ⅱ)引发木素磺酸盐和丙烯酸单体的接枝共聚反应,比较了不同的接枝方法(一步法和连续法)对接枝共聚物粘度和分散性能的影响以及分子量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共聚反应能大大提高木素磺酸盐的分散能力。连续法接枝共聚物的物化性能优于一步法,具有高分散性和低溶液粘度的特点。接枝共聚物的羧基含量随丙烯酸单体的用量增加而增加,而酚羟基含量较接枝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