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构造活动对松辽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新构造活动的研究以辽盆地第三系地层构造变表的椭球体应变分析,发现在老第三系地层沉积中晚期,挤压应力方向发展了由南北到近东西向的变化;表现出地层分布局限、充填碎屑粗、隆起剥蚀区可作为物源区等特点;明末后的压陷盆地沉积过程,为松辽盆地中浅层形成构造并不断壮大的过程,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压陷盆地的沉积为中浅层生烃高峰期也有利于油气的保存,挤压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了中浅层不同方向的老断层开启,开辟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的通道;进而实现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良好匹配。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调查、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印支运动晚期,在北西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平面“X”型剪切缝及少量的北东向构造伴生缝,由于岩层非均质性,北西向裂缝发育程度较高;喜山运动中晚期,东西向水平挤压应力对早期裂缝进行改造,北西向高角度剪切缝继续发育,而少量近南北向高角度裂缝发育为具左旋走滑性质的近南北向逆断层,同时,在北东向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研究区北东部发育近东西向裂缝。 在现今北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西向裂缝张开度增大,为有效缝,而近南北向、北东向裂缝闭合。 区域构造缝叠加局部构造伴生缝的分布与局部构造密切相关,多类裂缝交织发育的地区为裂缝发育区。 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有效裂缝发育区域可作为大邑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据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认为喜山运动各幕在松辽盆地都有表现,第一、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 NE-SW向,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 NW-SE 或近东西向。现今晚(三)幕期产生 NW 向构造的作用,对中(二)幕期和燕山晚幕期形成的 NE 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富集有重要影响。新生的 NW 向含油气构造圈闭或油气聚集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海安凹陷上白垩统—新生界断裂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近年来在海安凹陷获得的地震资料,对上白垩统—新生界内部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海安凹陷断层展布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北西西或近东西向。主断层不同段走向不同,深浅层结构不同,控制凹陷结构;次级断层多受主断层控制,其形成和走向受主断层影响。断层活动表现出旋回性特点,控制着盆地结构的旋回性演化。断层展布反映泰州组—阜宁组沉积期间断层为北西—南东向的伸展作用,同时又表现出受右旋扭动的影响;三垛组沉积早期为伸展性断层发育时期,伸展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三垛组沉积晚期,受近东西向挤压,一些断层表现出走滑特点;新近纪早期,断裂继承性活动,晚期主要沿主断裂活动。这种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与板块运动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基底断裂对松辽南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发育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基底断裂,受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控制,表现为伸展、走滑和挤压多种活动性质.以长岭凹陷、英台四方坨子两个地区为例,分析了基底断裂对盆地区域构造格架、二级构造单元和次级断层形成与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岭凹陷发育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控制北西向次级断层带的形成;英台四方坨子地区沿嫩江存在一条北北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与北东向的哈拉海等基底断裂共同作用,使次级断层展布方向以南北向为主;北西、南北向次级断层对形成大面积断层岩性油藏有重要控制作用;北西向基底断裂呈右行走滑性质,主要起到调节北东向断裂带延伸方向的作用;北东向断裂带、近南北向的嫩江断裂带附近是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陈官庄地区平面上主要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剖面上主要发育断阶、地堑和地垒等断层组合。断裂演化受扭张作用的控制,根据断裂特征,将断裂带的演化分为前第三系沉积期、孔店—沙四段沉积期和沙三段沉积期3个阶段。断裂是研究区的主要构造现象,不同断裂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构造样式决定了不同的圈闭类型,而断裂起到了沟通油源、控制油气运聚及富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松辽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的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分析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该地区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向的中央断裂带是具有左行走滑性质的基底主断裂,控制北北西和北西向次级断层发育。中央断裂带以西发育3条北西向浅层断裂带,呈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中央断裂带以东浅层断层不发育,为西南倾的平缓斜坡带。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中央断裂带通过控制其两侧断层发育程度和变形样式控制油气分布总体特征:其以西地区以构造及构造一岩性油藏为主,油气分布于3个断垒带;以东地区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含油。图5参11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喜山运动期地应力场演化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据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认为喜山运动各幕在松辽盆地都有表现,第一、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 NE-SW向,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 NW-SE 或近东西向。现今晚(三)幕期产生 NW 向构造的作用,对中(二)幕期和燕山晚幕期形成的 NE 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富集有重要影响。新生的 NW 向含油气构造圈闭或油气聚集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的烃源岩、异常高压、断至烃源岩层 的断裂和构造应力有利于油气运移;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 该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 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准噶尔盆地发育着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与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断裂,它们的活动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油气田受控于南北向和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其中南北向断裂对盆地内次级沉积凹陷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显著作用;北东向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重要作用;北西向断裂对盆地次级构造分区和圈闭的形成起控制作用,且为西北缘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泉四段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很多学者分别研究构造应力场、温度压力、断裂、有机质的成熟度等因素对油气运移的影响,但大多数学者是研究单一因素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本文以松辽盆地中浅层为对象,研究上述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共同效应.研究认为,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本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以宽缓的褶曲和长垣背斜为主,属小变形量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可划分为3期,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其中,嫩江组沉积末期的反转构造最强烈,对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影响最大,主要体现在:(1)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2)反转构造作用促进了油气再次运移;(3)反转构造作用使地层拱张,产生了许多裂缝,改善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最新资料,结合目前的勘探认识,分析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的成藏机制。认为虽然松辽盆地南部发育两套烃源岩,但青山口组是主要烃源岩,而且主要在明水组沉积末期生烃,具有突发性;油气初次充注的时期是嫩江组沉积末期,主要充注时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T2地震反射层的断层多,是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往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捧运的主要通道和途径。百嫩江组沉岩成岩作用弱,具有一定柔韧性,导致T1地震反射层断裂少,增强了嫩江组封盖能力,这是中部组合油气丰富的重要原因。图4参7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序列与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期的持续伸展变形、拗陷期的持续张扭变形和反转期的连续挤压构造反转变形。盆地晚期构造反转变形是在基底深大断裂、断陷期北西—南东向引张应力场形成的半地堑以及拗陷期近东西向拉张应力场形成的多方位断裂密集带基础上开始演化的。反转期左旋压扭变形场与断陷半地堑、基底深大断裂共同控制了次级背斜带和反转构造带的形成,大庆长垣地区受北北东向断陷半地堑和北北东向基底深大断裂双重影响,反转程度最大,将反转期初始北东向的次级背斜带最终连成北北东向的反转构造带,同时将拗陷期形成的以近南北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旋转改造成以北西—北北西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十屋断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高东 《石油物探》2004,43(2):196-201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部是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上覆沉积为坳陷地层沉积。断陷地层的暗色泥岩是好的油气源岩,最好的储集层是坳陷层的泉头组。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油气的生成、构造圈闭的形成、原生油气藏的破坏及浅部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环境控制了源岩和储层的发育特征、油气分布层位及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嫩末构造运动控制局部构造的油气分布层位及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处于休眠期的断裂作为遮挡,形成断鼻、断块圈闭,能够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活动时期的断裂能作为垂向运移通道,并在浅部形成断鼻和断块次牛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断层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断层横向延伸较短,断距小,大多为高角度正断层.主要发育4种类型,分别为:深浅部均发育的晚期断层、层间断层、只在浅部发育的晚期断层以及喜山早期已经开始形成的早期断层.研究区以滩坝相岩性油藏为主,断层输导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运用应力分析、模糊综合评判和非线性映射等断层封闭性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2种泥岩涂抹方法对区内6条重要断层进行评价.对排208井南断层和排17井东断层进行封闭性预测研究,该断层在塔西河组垂向封闭,具"下开上闭"特征,既有侧向输导层,也有顶部封堵层.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勘探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油气储量.   相似文献   

17.
海拉尔盆地多凹多隆,不同凹陷内的成藏规律不尽相同。以海拉尔盆地霍多莫尔构造带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地震资料及重点井位资料入手,划分构造带的构造单元,识别区域内的断层和不整合面,预测主力储层的砂体厚度并刻画研究区及周缘的砂体展布范围。通过对断层、砂体和不整合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断层、砂体和不整合是霍多莫尔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控制了构造带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藏类型、输导体系组合样式和成藏模式。构造带内的斜坡区形成砂体-不整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和构造-地层油气藏;古隆起区形成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浅部走滑断层带形成断层-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构造带内不同构造单元对应形成斜坡带成藏模式、古隆起带成藏模式和走滑断层带成藏模式。霍多莫尔构造带隆起区油气聚集受控于断层和不整合,斜坡带油气聚集受控于砂体和岩性圈闭的聚烃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断裂变形特征及控藏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围子断陷为“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这2种性质断裂对天然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伸展断裂系统在控盆同时控制有效烃灶分布,近SN向张扭断裂即徐西断裂与NNE向断裂共同控制了沙河子组煤层分布,形成有效烃源灶。走滑断层为火山喷发的通道,徐中断裂和徐东断裂控制营一段和营三段火山分布,与之相交的北北东向断裂有诱导火山喷发作用,交点位置火山规模最大。徐中断裂在泉头组沉积晚期到青山口组沉积早期再次强烈活动,右旋走滑变形使火山岩产生大量裂缝,特别是在断层交点处最发育,形成优质储层。徐东断裂此时无明显活动,优质储层不受裂缝控制。与此同时断裂强烈活动配合沙河子组气源岩大量生排气,成为气源断层,徐中断裂是最主要的气源断裂,由于岩性对接封闭作用,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气源断裂下盘,因此,天然气围绕倾向变化的徐中断裂两盘呈“正弦曲线”状分布。反转断层和盖层控制天然气富集层位,火山岩顶面的“混岩”盖层品质好,在反转断层不发育区使天然气富集在火山岩储层中。反转断层发育区,易将火山岩中天然气调整到青山口组区域性盖层下的扶杨油层中聚集,调整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走滑断裂是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明水末期没发生强烈反转是保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