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据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认为喜山运动各幕在松辽盆地都有表现,第一、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 NE-SW向,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 NW-SE 或近东西向。现今晚(三)幕期产生 NW 向构造的作用,对中(二)幕期和燕山晚幕期形成的 NE 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富集有重要影响。新生的 NW 向含油气构造圈闭或油气聚集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喜山运动期地应力场演化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据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认为喜山运动各幕在松辽盆地都有表现,第一、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 NE-SW向,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 NW-SE 或近东西向。现今晚(三)幕期产生 NW 向构造的作用,对中(二)幕期和燕山晚幕期形成的 NE 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富集有重要影响。新生的 NW 向含油气构造圈闭或油气聚集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天然气资源评价的专家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天然气资源评价的地质模型。运用该专家系统技术对该盆地南部区块和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该专家系统在此类评价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天然气资源评价的专家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天然气资源评价的地质模型。运用该专家系统技术对该盆地南部区块和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该专家系统在此类评价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新构造活动对松辽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新构造活动的研究以辽盆地第三系地层构造变表的椭球体应变分析,发现在老第三系地层沉积中晚期,挤压应力方向发展了由南北到近东西向的变化;表现出地层分布局限、充填碎屑粗、隆起剥蚀区可作为物源区等特点;明末后的压陷盆地沉积过程,为松辽盆地中浅层形成构造并不断壮大的过程,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压陷盆地的沉积为中浅层生烃高峰期也有利于油气的保存,挤压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了中浅层不同方向的老断层开启,开辟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的通道;进而实现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良好匹配。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的准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辽盆地根据高势面盖层组合状况,划分出3个含油气系统,这样的划分已落后于松辽盆地的现有勘探水平。因此,须在每一含油气系统内进一步细分出更利于勘探的油气单元。所谓准含油气系统即是指介于含油系统与成藏组合之间的聚油单元,其核心是该单元具有类似的生、储、盖等静态成藏条件及相同的运、聚动态过程。松辽盆地中含油气系统以向上排烃、侧向运移为主,因聚集方式不同可划分出3个准含油气系统:以汇聚型为主的大庆长垣准含油气系统,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的泰康英台准含油气系统及以发散性聚集为主的南部准含油气系统;下部含油气系统以向下排烃、垂向运移为主,因聚集方式的不同按区域分布进一步划分为4类准含油气系统:以注入式滞留型、发散性为主的三肇及齐家-古龙-长岭准含油气系统,以汇聚型为主的大庆长垣及扶新-朝阳沟准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德惠凹陷深层含油气系统划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对松辽盆地德惠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剖面研究以及对工区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开展了生、排烃史的动态模拟。依据有机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油气源对比及异常地层压力,德惠凹陷深层剖面上初步可划分出2个含油气系统:a)下部自源含油气系统,以营城组顶部异常压力界面或不整合面为界;b)上部它源含油气系统,以泉三顶部异常压力面为界。平面上可划分农安、鲍家和布海3个亚含油气系统。其中农安亚含油气系统是最有利的含油气系统,鲍家亚含油气系统是次有利含油气系统,布海亚含油气系统是第三有利含油气系统。另外,还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测试资料的分析,总结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岩石矿物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演化过程,并研究了成岩演化与砂岩输导层物性和含油气性的关系。综合研究认为,扶杨油层埋藏深,成岩作用强,成岩演化控制着砂岩输导层的物性和含油气性,并直接影响了油气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地质、地震、测井、钻井、重磁等资料的基础上, 阐述了区内基本地质特征, 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 同时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 划分出8 个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中亚阿姆河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姆河盆地为图兰地台东南部大型含油气盆地,夹于东欧板块、哈萨克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具有古生界基底和中新生界盖层的沉积盆地。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为主要生烃岩系,上侏罗统巨厚蒸发岩为区域性盖层,将盆地盖层分为盐上碎屑岩含油气系统和盐下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根据基底构造与沉积盖层特征,盆地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阿姆河坳陷、穆尔加勃坳陷、扎翁古兹坳陷、中央卡拉库姆隆起、巴哈尔斜坡、科佩达克山前凹陷及列佩杰克盐丘构造带等大型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1.
库车前陆盆地喜马拉雅运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和岩石记忆信息,库车前陆盆地的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划分为3期,它们对应的时间分别为渐新世末、上新世末和早更新世末,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由弱变强,在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也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和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中更新世以来为新构造运动阶段,主要表现为2~3次重要的抬升和相对较弱的褶皱逆冲变形,并对该区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库车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从喜马拉雅早期开始发育,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北往南依次由早变晚,它控制了该区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的带状分布规律。喜马拉雅晚期强烈的水平构造挤压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该区油气形成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和驱动力,喜马拉雅运动对该区的油气藏有一定的破坏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运动与松辽盆地北部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松辽盆地历经燕山运动、喜山运动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燕山期构造运动褶皱强烈,是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大型构造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尽管在松辽盆地内部表现较弱,但对盆地北部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依然具有调整、改造作用。岩石矿物有机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结果,反映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发生过两期排烃过程,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经历了3期油气注入。自生伊利石的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两侧的齐家-古龙及三肇凹陷周边地区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时间在51~35Ma,是喜山运动期间,松辽盆地北部早期的油气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改造形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南部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系统论思想使石油地质工作者从较高的起点和更深的层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4,自引:12,他引:22  
黄汲清先生于194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概念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对前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等大量资料,提出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新近纪与第四纪之间的构造活动。印度与欧亚的碰撞及其持续挤压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其东南缘与北缘强烈挤压缩短与隆升,东亚大陆向东挤出、深部岩石圈隆升与弧后扩张作用导致了中国东部及其滨太平洋带的伸展裂陷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松辽盆地东部断陷群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上,详细探讨了陆相地层准层序和准层序组、层序界面等层序地层的关键要素的识别方法,并通过钻井层序与地震层序对比、井间钻井层序对比和地震剖面间层序对比等工作将深层地层划分为3 个超层序和11 个层序,建立了本区的层序地层格架, 探讨了层序内密集段和体系域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识别出54 个地层超覆圈闭和3 套烃源层、4 套储集层和3 套盖层, 进一步综合研究认为, 安达—肇州背斜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在该区带共钻探井14 口,均有良好显示,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图1 表1 参10( 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6.
松辽裂陷盆地反转期构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裂陷作用和伸展型拗陷作用停止的同时 ,松辽盆地基底发生了反转型差异拗陷作用 ,拗陷作用经历了弱—强—弱—停止的演化过程 ,在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极点 ,形成了反转期构造层 ;第四系沉积差异隆升致反转作用停止 ,沉积了反转期后构造层。松辽盆地正反转构造发育经历了 4个阶段 :裂陷、拗陷终止和缓慢反转 ;快速反转和快速差异拗陷 ;慢速反转和慢速差异拗陷 ;反转停止和拗陷终止。正反转构造发育演化的结果是在中下构造层 (即“下断中坳”)之上形成“上隆顶平”的盆地结构。这种四元结构的形成 ,起因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成裂陷作用、拗陷作用和差异隆升反转作用的演化。利用生长构造分析、基底沉降史回剥、热沉降模拟和反转构造恢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 ,“上隆”部分沉积 6 9%的可容纳空间来源于下伏沉积物的压实 ,31%的可容纳空间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受压拗陷。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南部浅层天然气主要赋存于晚白垩纪地层中。气样组分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属甲烷型生物成因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生物气气源层具强-较强的还原环境,同时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较好的有机质类型。持续沉降、快速沉积作用和有利的沉积环境是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良好的储盖条件有利于浅层气的聚集和保存,该区储气层以细砂为主,由于埋藏浅、时代新、岩石疏松、未固结成岩,构成了良好的储集层。本区白垩系泉头组至嫩江组沉积时期,是大型沉积坳陷形成和发展的全盛时期。坳陷期在盆地中部形成了湖区或沉积中心,湖区范围大于8万平方公里,沉积了松辽盆地最有利的生烃层,同时也为良好的区域盖层。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油气运移主输导通道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通过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400余口井的回剥分析,再现了油气运移关键时刻区域盖层的底界面构造。从该构造图上识别出油气向西部斜坡带运移的4种脊状构造,即鞍状构造-岩性脊、断层-岩性脊、背斜-岩性脊和纯岩性脊。4种脊状构造在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形成了油气向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运移的主输导通道。该主输导通道呈枝状,先从多个方向汇集了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油气资源,然后向两个主要方向输送,其一向北西方向的富拉尔基,其二向西部的平洋油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以宽缓的褶曲和长垣背斜为主,属小变形量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可划分为3期,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其中,嫩江组沉积末期的反转构造最强烈,对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影响最大,主要体现在:(1)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2)反转构造作用促进了油气再次运移;(3)反转构造作用使地层拱张,产生了许多裂缝,改善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20.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与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确定成藏期的基本原理是 ,油气藏形成时的油气水界面通常为水平界面 ,现今油气藏的各井油气水界面的古埋深点最早能够连成水平线 (面 )的地质时期就是成藏期。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 ,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普遍形成于晚海西期 ,燕山期为调整再成藏时期 ,喜马拉雅运动期是调整再成藏和油藏定型时期 ;满西地区哈得 4油田CⅢ 油藏可能在石炭纪—二叠纪开始形成 ,以后经过多期改造 ,调整再成藏的时间主要为侏罗纪和晚第三纪 ;轮南地区三叠系古油藏在晚第三纪吉迪克组沉积期已形成 ,康村组沉积期是三叠系古油藏重要调整与侏罗系次生油藏的形成时期 ,库车组沉积期是调整再成藏时期。认为塔里木盆地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海相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 ,中生界油藏多是古生界油藏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因构造变动及气侵作用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 ;克拉通区普遍出现油气藏晚期调整的现象 ,与中、新生代频繁而强烈的构造变动、克拉通区构造幅度普遍较低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大量高 过成熟气的注入有关。图 3参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