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米淀粉凝胶储藏过程中消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大米淀粉凝胶储藏过程中消化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储藏早期,直链含量高的大米淀粉凝胶,随着直链凝皎网络的形成和稳定,淀粉体系中慢消化性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直链三维凝胶网络对酶有较强抗性。在后期的储藏过程中,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大米淀粉体系中慢消化性淀粉含量逐步增加,慢消化性淀粉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支链淀粉的重结晶所引起。  相似文献   

2.
大米品种对其淀粉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动态流变仪考察了8种不同米质的大米淀粉在不同热过程中凝胶粘弹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淀粉凝胶的强度主要和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直链含量高的淀粉形成凝胶速度快,强度大;支链淀粉形成的凝胶其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是可逆的,随着淀粉中直链含量的增加,这种变化的不可逆增强;淀粉中脂类的含量降低了淀粉凝胶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大米淀粉理化指标对其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动态流变仪考察了 8种不同理化指标的大米淀粉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凝胶黏弹性的变化 ,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米淀粉理化指标与凝胶特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 :大米淀粉胶凝的速度和凝胶强度主要与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有关 ,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淀粉胶凝速度快 ,凝胶强度大 ;大米淀粉的胶稠度和淀粉粒的膨胀度等指标对其凝胶特性影响并不显著 .支链淀粉形成的凝胶其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是可逆的 ,随着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 ,这种变化的不可逆性增强 .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晰不同高压均质条件对大米淀粉分子结构与消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和碘比色法考察了均质处理前后大米淀粉分子结构的变化,以及利用体外模拟法比较了高压均质前后大米淀粉的消化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的增加,大米淀粉平均分子量和均方旋转半径均减小,分子量主要分布从5×10~6~1×10~7 g/mol和1×10~7 g/mol的大分子区域移向1×10~6~5×10~6 g/mol和5×10~5 g/mol的较小分子区域,表明淀粉分子链发生断裂和降解。α-1,6糖苷键的比例下降说明淀粉分子的支叉结构也受到破坏,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另外,由于均质过程中直链淀粉与适宜分子量大小的淀粉分子之间易发生重聚集而形成有序的结构域,有利于大米淀粉抗消化性能提高。本研究结果将为利用高压均质技术调控淀粉及淀粉类食品的消化性能和营养功能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大米淀粉胶凝和回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动态流变仪对3种不同大米淀粉的胶凝和回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淀粉糊化后的冷却胶凝过程中,在95~80℃会有大量淀粉分子通过氢键交联整合,直链淀粉含量越高,交联聚合越多,这些氢健的形成使得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增大;在后期储藏过程中,主要是支链淀粉的重结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而直链淀粉和脂类的复合物以及直链间的聚合变化则不明显,但直链淀粉的存在加速了支链淀粉的重结晶,支链淀粉的重结晶是后期凝胶硬度增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对小麦抗性淀粉和马铃薯抗性淀粉结构特征及体外消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小麦抗性淀粉相比,马铃薯抗性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更高,分子质量分布更集中,热稳定性更高。两种抗性淀粉粒径相差不大,均为C型结构,化学结构相似,没有基团差异。小麦抗性淀粉分子颗粒完整,表面光滑,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马铃薯抗性淀粉分子为不规则多面体,分子表面粗糙,有凹陷,且有少量的层状起伏。体外消化试验表明:马铃薯抗性淀粉具有更强的抗消化能力,血糖指数分别为40.62、40.50(GI<55),属于低GI食品。相关性分析结果为抗性淀粉体外消化率与其直链淀粉含量、碘吸收峰负相关,与其结晶度、热焓值显著负相关,与比表面积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瓜尔胶复配体系性质的影响,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瓜尔胶,研究复配体系的糊化、流变及凝胶特性。结果表明:瓜尔胶与直链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淀粉复配体系黏度和稠度系数增加、成糊温度和流体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动态流变实验结果表明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不同对复配体系的动态模量的影响也不同。在糊化过程中,随着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分子与瓜尔胶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阻碍了直链淀粉分子间的聚集重排,使得复配体系硬度值减小,3种玉米淀粉形成了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  相似文献   

8.
淀粉凝胶储藏过程中消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解法和全质构分析分别测定了红薯、绿豆和马铃薯淀粉凝胶在储藏过程中的消化特性和质构特性,并对消化特性与质构特性指标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25℃储藏10 d内,绿豆淀粉凝胶的老化性能强于红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淀粉凝胶的消化率降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增加,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淀粉凝胶的硬度随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回复值则逐渐减小。快消化淀粉含量、硬度和回复值可作为淀粉凝胶类食品的老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体外模拟法和现代化分析技术测定及考察了不同直链含量的大米淀粉经湿热处理后其多尺度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变化情况,明晰了湿热处理后大米淀粉多尺度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湿热处理体系中热能和水分子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对大米淀粉颗粒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使得其平均相对分子量降低、双螺旋含量降低、相对结晶度降低、半结晶片层的有序化程度降低,M_w2×10~7的高分子量片段区域逐渐向M_w1×10~6拓宽,且直链含量较低的大米淀粉破坏程度更为显著。另一方面,湿热处理促进了降解后的大米淀粉分子链自由运动,使淀粉分子发生重排和取向,形成新的单螺旋结构,有利于大米淀粉慢消化和抗消化性能的提高,且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大米淀粉提高的越明显。研究结果为加工淀粉及淀粉基营养健康食品提供了基础数据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瓜尔胶复配体系性质的影响,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瓜尔胶,研究复配体系的糊化、流变及凝胶特性。结果表明:瓜尔胶与直链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淀粉复配体系黏度和稠度系数增加、成糊温度和流体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动态流变实验结果表明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不同对复配体系的动态模量的影响也不同。在糊化过程中,随着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分子与瓜尔胶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阻碍了直链淀粉分子间的聚集重排,使得复配体系硬度值减小,3种玉米淀粉形成了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  相似文献   

11.
发芽是改善谷物质构及其营养价值的一种高效的加工方式。本文研究了藜麦发芽过程中蛋白质与皂苷及淀粉消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发芽显著地提高了藜麦中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5.38%和17.55%。随着发芽时间不断增加,藜麦总淀粉、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分别减少25.95%、4.86%和29.53%,而还原糖含量增加了26.60%。发芽处理显著改善了藜麦种子的淀粉消化性能。发芽前藜麦种子中快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8.45%、43.64%和17.90%。发芽48h后,快消化淀粉的百分含量显著地增加至53.46%,而慢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的百分含量分别下降至40.42%和6.11%。此外,发芽后藜麦种子中总皂苷含量显著增加了16.46%。研究表明,发芽的藜麦种子含有更好的营养价值和消化性能,可以用于加工功能性食品,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大米淀粉胶凝和回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动态流变仪对 3种不同大米淀粉的胶凝和回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在淀粉糊化后的冷却胶凝过程中 ,在 95~ 80℃会有大量淀粉分子通过氢键交联聚合 ,直链淀粉含量越高 ,交联聚合越多 ,这些氢键的形成使得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增大 ;在后期储藏过程中 ,主要是支链淀粉的重结晶随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大 ,而直链淀粉和脂类的复合物以及直链间的聚合变化则不明显 ,但直链淀粉的存在加速了支链淀粉的重结晶 ,支链淀粉的重结晶是后期凝胶硬度增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不同储藏条件对稻谷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储藏条件下普通籼稻和优质籼稻在储藏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以及在相同储藏条件下粮仓中不同部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稻谷直链淀粉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普通稻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高于优质稻;储藏温度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在相同储藏条件下,粮仓中不同部位的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储藏时间与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与油脂》2017,(3):41-44
用α–淀粉酶和淀粉糖化酶酶解消化小米粉样品,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测定水解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对不同品种小米粉的体外消化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淀粉水解速率,快消化淀粉(RDS)、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含量,以及RDS、SDS、RS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复1、济12、市售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96%、30.58%、35.58%;快消化淀粉(RDS)含量分别为87.18%、83.41%、80.73%;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分别为4.128 9%、8.72%、12.97%;抗性淀粉(RS)含量分别为8.69%、7.87%、6.31%。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大米淀粉胶凝和回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动态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温度对大米淀粉胶凝和回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5℃更利于大米淀粉的胶凝,该温度下形成的凝胶比4℃时形成的凝胶柔软而富有弹性,电镜分析显示其网络结构更均匀致密。储藏过程中支链淀粉的重结晶是引起淀粉回生的主要因素,直链淀粉和脂类的结晶在储藏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4℃时支链淀粉的重结晶速率较快,其晶核的生长方式为一次成核;25℃时重结晶速率较慢,其晶核的生长方式为不断成核。  相似文献   

16.
抗性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及消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过糊化后使用普鲁兰酶脱支,产生更多的短直链淀粉重新结晶来制备抗性淀粉。通过碘吸光度法测定,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样品的抗性淀粉含量不一定高,但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样品不容易产生高含量抗性淀粉。在In-Vitro消化模型中,和原淀粉相比,所有的抗性淀粉样品消化产物的量、还原糖释放率和平均消化速率都减少或降低,并且抗性淀粉含量越高,减少或降低得越多。  相似文献   

17.
《粮食与油脂》2016,(3):8-11
将α–、β–、γ–环糊精分别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红薯淀粉中,研究三种环糊精对红薯淀粉糊透光率、冻融稳定性、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红薯淀粉中三种环糊精用量的增加,红薯淀粉糊的透光率先增加后减小、冻融稳定性得到改善、老化程度减小。随着三种环糊精用量的增加,三种环糊精改性红薯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呈减小趋势,快消化淀粉(RDS)含量先减小后增加,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抗性淀粉(RS)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加入2%β–环糊精改性的红薯淀粉的慢消化淀粉含量最高,达到了31.09%。  相似文献   

18.
水分含量对大米淀粉糊化和回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动态流变仪对不同水分含量的大米淀粉糊化、短期回生和长期回生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含量越低,大米淀粉越难糊化。水分含量低于50%时,常压下难以使大米淀粉完全糊化。对于大米淀粉的短期回生,水分含量越低,短期回生速度越慢,淀粉凝胶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对于大米淀粉的长期回生,水分含量60%时,大米支链淀粉最易重结晶,淀粉体系长期回生速度最快。直链—脂类复合物的解体温度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湿热处理(HMT)的水分条件对马铃薯淀粉与大豆肽复合物(PS-SPT)的理化和消化性质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研究复合物的形貌特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复合物的热力学特性;采用布拉班德粘度仪测定复合物的黏度特性;采用Englyst体外消化法测定复合物的体外消化性。结果表明:HMT后淀粉-大豆肽复合物偏光十字减弱,团聚现象增加。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糊化温度(To、Tp和Tc)显著升高,焓变(ΔH)显著降低,且To、Tp和Tc随HMT水分含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与物理混合样品相比,HMT后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起糊温度升高,膨胀度、峰值黏度、热糊黏度和冷糊黏度均出现大幅下降。随着HMT水分含量的增加,淀粉的膨胀度和峰值黏度逐步降低。蒸煮后的体外消化性表明,HMT使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快消化淀粉含量(RDS)降低,而抗性淀粉(RS)含量升高。35%的HMT水分条件下,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中RDS含量最低(81.53%±1.22%),RS含量最高(11.76%±0.62%)。这说明湿热处理显著改变了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理化和消化特性。HMT过程中直链/支链淀粉发生重组,大豆肽的物理包埋作用,以及马铃薯淀粉带负电荷基团与大豆肽侧链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会降低淀粉的消化性。本研究为优化含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新型低GI食品的加工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瓜尔豆胶对马铃薯淀粉消化性和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性实验测定淀粉的消化性,比较与不同质量比(0:100、1:80、1:40、1:20)的瓜尔豆胶与马铃薯淀粉间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结晶结构及微观结构的差异,从而探索瓜尔豆胶对马铃薯淀粉消化性影响的本质原理。研究结果显示:当瓜尔豆胶添加量较低时复配体系经糊化后冷却至37 ℃的体系较易被酶解,抗性淀粉含量低;随着瓜尔豆胶添加量的增大,瓜尔豆胶与淀粉颗粒缠结形成空间位阻从而抑制酶解,复配体系经糊化后冷却至37 ℃的体系不易被酶解,抗性淀粉含量较高。添加瓜尔豆胶增大了马铃薯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和峰值温度,提升了马铃薯淀粉的吸热焓,延长糊化过程,增加吸热量。观察复配体系的结晶结构发现加入胶体后复配体系并没有新基团产生,胶体与淀粉间仅为物理作用,同时微观结构观察表明胶体与淀粉作用所形成空间位阻使得淀粉颗粒分布均匀,复配体系呈现出更加均一稳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