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一维燃烧试验炉上燃用霍林河褐煤,考察抑制和降低NOX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3.
煤显微组分燃烧特性的热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热天平研究了四种煤的显微组分富集物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镜质组具有较好的燃烧特性,惰质组的燃烧特征温度较高,壳质组具有最低的起燃温度,但在燃烧后期,燃烧活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煤的燃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过程进行得非常快,因此及时记录煤燃烧过程中一些参数的变化,对于研究煤的燃烧特性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水泥分解炉煤燃烧实验台,研制开发出能实现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系统,提高了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煤中显微组分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重法等分离了煤的显微组分,并用热重法等测定了镜质组,丝质组及壳质组富集物的燃烧性能比丝质组富集物好。  相似文献   

6.
浓淡燃烧低NOX燃烧器研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丽珍 《煤气与热力》2000,20(5):349-351,359
论述了NOX的生成机理脑国内外所采用的降低NOX生成的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得出 燃烧较理想的一次空气系数同时对浓淡燃烧NOX生成遥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动力配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伯元  刘家兴 《煤气与热力》1996,16(6):40-45,60
本文根据马钢动力燃烧用煤,进行了单工的燃烧特性,动力配煤试验和方案优化以及动力配煤燃烧测试等工作,提出了以炮煤燃烧特征温度、性能价格比等概念优化动力配煤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燃用动力配煤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9.
动力配煤燃烧试验与热工分析郑明东,姚伯元(华东治金学院,马鞍山243002)侯杰,何世文(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厂)铁祥鹤,程寿华(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炉料公司)本文根据动力配煤研究结果,讨论在马钢4吨链条式层燃锅炉上,分别使用单种煤和配合煤的...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水泥厂NOx生成机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降低NOx排放量的理论途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二次风罩降低燃具NOx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二次风罩降低燃具NO_X的研究李铮(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北京100000)傅忠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张尊中(北京公用事业科研所,北京100000)1问题的提出NOX包括NO和NO2,其毒性远远超过CO。NO和血色素的亲和力约为CO?..  相似文献   

12.
自燃煤矸石粗集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照国标,通过试验对辽宁省阜新市高德矿堆积的自燃煤矸石进行轻集料品质评定。在掌握了各项指标均满足国标对轻集料要求的基础上,将自燃煤矸石破碎作粗集料、普通砂作细集料、聚丙烯纤维作增韧材料,由均匀试验设计了10组自燃煤矸石轻集料混凝土试件,进行大量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阜新高德自燃煤矸石粗集料与C40砂浆基体的强度和弹性模量相互匹配,虽然其自身强度远不及天然碎石,但因充分发挥了集料和基体的协调作用,可配制出性能优良的C40混凝土,且早期强度发展的更理想。  相似文献   

13.
燃煤生成二氧化硫的机理和本征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金  王剑秋 《煤气与热力》1995,15(5):32-35,27
本文评述了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机理和本征动力学研究,认为前人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有机硫和黄铁矿硫在燃烧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相互转化,而这种转化量的多少事先无法预知;(2)燃烧过程中生成SO2有相当大的部分将被煤灰中碱性氧化物吸收,而吸收量大小与煤灰组成、煤粒度等因素有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型煤与原煤全应力–应变过程渗流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自主研制的自压式三轴渗流装置对型煤和原煤试样进行三轴压缩渗流试验,得到不同围压下2种煤样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并利用流量计和环向引伸计自动采集整个试验过程中煤样的渗流速度和横向变形。从细观损伤力学的观点分析2种煤样不同的破坏形式以及煤样的变形破坏对渗流速度的影响;讨论渗流速度对外部变量的敏感性和煤与瓦斯突出的突发性。研究结果表明,2种煤样的全应力–应变曲线都可以分为5个阶段,并与渗流速度–轴向应变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由于型煤与原煤的结构特性不同,致使2种煤样受力以后具有不同的损伤机制,渗流速度–轴向应变曲线差异较大,尤其在破坏阶段。型煤变形主要在前2个阶段影响煤的渗流特性,而原煤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受影响;型煤的渗流速度对轴向压力和轴向变形最敏感,而原煤的渗流速度对体积变形和横向变形比较敏感。原煤全应力–应变–渗流试验的5个阶段可以较好地解释煤与瓦斯突出过程的准备、发动、发展和终止4个阶段,可以间接地利用煤体瓦斯渗流速度变化进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研究结果对探索煤层真实的瓦斯运移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阜新矿区深部高瓦斯矿井冲击地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阜新矿区冲击地压的特点是发生冲击地压事故的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深部开采、瓦斯含量高且瓦斯压力大,煤层及其顶底板积聚了大量的弹性势能,当煤体受到采掘活动的扰动时,弹性势能释放而发生冲击地压。进入深部开采后,冲击地压开始频繁发生,说明大采深是冲击地压发生的直接原冈。对于高瓦斯矿井,为避免瓦斯灾害而加大瓦斯抽放量,使煤层中大量瓦斯经解吸、渗流而排出,改变了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造成由瓦斯灾害向冲击地压事故的转变,冲击地压的频度和强度均明显增加。控制瓦斯抽放量可达到既降低瓦斯突出危险又避免冲击地压发生的目的。在有冲击地压危险倾向的采区,采用煤层注水措施,改善因瓦斯抽放造成的煤体脆性度增加的状况,可以降低冲击地压危险。  相似文献   

16.
浅埋煤层长壁留煤柱开采方法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陕北府谷县郭家湾煤矿的浅埋煤层开采,通过对开采方法的研究,采用有限元仿真试验模拟方法,对实际采用的隔离煤柱和区内煤柱留设的不同方案进行了计算模拟试验,研究了采场煤柱群及上覆岩层的稳定性,探讨了造成大面积垮落灾变的机理,为陕北浅埋煤层以及西部类似条件下中小矿山合理、安全、经济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煤岩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瓦斯流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利用AG–250kNI电子精密材料试验机,配合自制煤岩三轴蠕变瓦斯渗流装置,对煤岩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瓦斯流动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得出煤岩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瓦斯流动特性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应变–瓦斯流动速度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且表现为少许滞后于应变的特点,这表明煤岩受载过程中的损伤演化决定着瓦斯在其内的流动特性,而瓦斯的吸附–解析过程及瓦斯在煤岩内流动需要时间是其表现出滞后性的主要原因。煤岩所受围压通过侧向压缩煤岩侧壁,导致其内部结构变化而对其所含瓦斯流动起到阻碍作用。进行2种不同粒径煤粉组成的煤岩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其所含瓦斯流动特性差别较大,且颗粒组成较大的煤岩试件受外界条件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煤岩储气层岩石蠕变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一般煤岩相比,裂隙发育是煤岩储气层的主要物理特征,其结构较为软弱,在复杂地应力条件下易产生蠕变破坏,往往造成煤层气开采中钻井的破坏失稳。为探讨储气层煤岩钻井壁的蠕变失稳规律,采用美国RT R-1000型三轴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储气层煤岩进行系统的单轴压缩试验。利用饱依丁-汤姆逊体与宾汉姆体,建立储气层煤岩蠕变模型,并通过拟合得到蠕变方程中的各个参数。根据储气层煤岩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对蠕变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储气层煤岩蠕变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各蠕变阶段的变形特性,尤其是衰减阶段与稳定蠕变阶段,并能很好地反映蠕变的长期强度。同时,将煤岩蠕变特性与钻井方式相结合,提出煤层钻井液的优选思路,对保持煤岩钻井壁稳定、有效保护储集层以及高效安全建井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巷道放顶煤法的顶煤破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现场试验效果的基础上,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顶煤破断裂纹的扩展和破碎机理.通过建立力学模型,探讨了急倾斜煤层放顶煤开采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了较为理想的开采条件是煤层倾角为70°左右、厚度大于临界厚度且裂纹发育.该结论对推广这一采煤方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煤与瓦斯突出多尺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形几何学手段,从煤田、井田、采区等3个尺度上,研究了地质构造的分形特征,并将构造分维数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程度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尺度上,地质构造均具有分形特征,构造分维数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煤与瓦斯突出分形预测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