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门窗》2016,(4)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适用的外窗传热系数指标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设计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尚缺少相关研究。本文在参考国外被动式建筑用外窗设计准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传热系数的确定方法及典型气候区传热系数指标值,对于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产品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效果最薄弱的部件——建筑外窗,却缺乏真实的工程应用数据为其他工程提供参考。本文在对国内某几个典型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节能性能测试评估的基础上,给出了目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窗存在的典型问题和相应分析,对国内其他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用外窗的设计和安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设计过程与性能优化脱节的现状,本文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利用建筑空间形态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之间的关联,通过Matlab软件建立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计算模型,得出了天津地区气候条件下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同时,利用敏感性分析原理得出了各设计指标对能耗结果的影响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设计方法上应着重关注外窗综合得热系数的选取、新风热回收效率的提升以及外墙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4.
外窗安装在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当中属于关键节点,外窗安装方式的研究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整体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THERM对三种外窗安装方案进行模拟,并计算得出安装线传热系数,通过对安装线传热系数的定量分析,及不同方案优缺点的定性分析,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中外窗安装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7,(1)
山东城建学院实验实训中心项目是目前我国在建单体面积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在国内尚无成熟施工规范和工艺标准,被动式外窗自重较大,工序多且繁琐,为保证保温隔热性能及气密性,外窗安装需外挂施工、固定节点无热桥施工、较传统外窗施工增加防水隔气膜及防水透汽膜工序施工。本项目在国内首次形成完整、成熟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外窗施工技术,对国内今后此类建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超低能耗建筑以其舒适性和节能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然而高额的附加成本却是影响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探索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的成本优化设计方案,以严寒地区某超低能耗建筑为例,利用DesignBuilder进行建模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能效指标为约束研究不同外墙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及AWWR对建筑围护结构增量成本的影响,得到围护结构成本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外窗及AWWR对围护结构增量成本影响较大,且在外墙传热系数为0.12 W/(m2·K)、外窗传热系数为1.8 W/(m2·K)、AWWR为0.3时,围护结构增量成本最低。研究成果可为实现严寒地区低成本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能耗模拟方法研究了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的节能设计及经济性。以武汉市为例,借助能耗模拟软件DeST-h分析了被动房标准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实用性,提出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围护结构指标体系和比较具有经济性的设计方案。研究表明:空调间歇运行模式下,不采用外遮阳时,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的外墙传热系数宜取0.2~0.4 W/(m~2·K),外窗传热系数不宜超过2.3 W/(m~2·K),综合遮阳系数不宜超过0.4;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时相应外窗传热系数还可适当提高。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相对于湖北低能耗住宅的增量成本并不高,合理地设计可将增量成本控制在30~50元/m~2之间。  相似文献   

8.
外窗作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采光、得热还是保温隔热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发布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产品选用目录》为准则,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窗的主控性能及某些性能兼顾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测试现象分析和测试数据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旨在为超低能耗建筑外窗的研发与有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PHPP软件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窗设计中的应用,并以沈阳建筑大学中德节能示范中心附楼为例从初期设计及后期优化2方面说明了PHPP中外窗性能参数表和遮阳工况参数表的确定方法及结果分析。此项目设计中采用经德国PHI认证的外窗进行基本参数设定及初步计算,考虑到中德严寒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的差异,并对比分析各朝向外窗得热量与失热量,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工程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窗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王羽 《建筑施工》2021,43(6):1033-1035
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窗技术在寒冷地区的应用进行研究,概括了外窗设计要点,总结了现有外窗连接节点形式,分析了外窗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外窗施工安装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以保障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达到预期节能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夏季针对东莞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调查表明,把空调温度设在26~27℃可以满足70%以上居民的舒适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南方典型湿热气候区长期生活影响下,人体热期望度和适应性对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建筑节能的考虑,在该地区适当提高室内空调设计计算温、湿度也可以满足人的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仔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关于热感觉和热舒适与热适应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热舒适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热感觉、热舒适及热适应的定义,并分析了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差异及与热适应性的关系,得出了人们对同一热环境有不同的热感觉及热舒适性,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适应性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0,30(3):25-26
指出了人体热反应研究中关于热舒适的一些模糊概念及对热舒适与热感觉关系的含混认识。分析了热舒适与热感觉的不同含义、现有的不同解释及两者的稳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连续刚构桥的温度效应不容忽视,在T构阶段,温度变形影响立模标高的确定,能否对T构阶段进行温度效应的仿真计算与分析对桥梁建设提供参考在桥梁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对某连续刚构箱梁桥T构阶段,通过大型应用软件ANSYS计算了温度应力及温度变形,从结构建模、加载、求解到后处理,说明了ANSYS在连续刚构箱梁桥温度效应计算中的应用,仿真分析和计算表明,对连续刚构桥T构阶段温度效应仿真计算与分析可行。  相似文献   

16.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7,37(12):25-31
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上海地区人体热感觉和适应性热舒适现状,通过环境参数测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和探讨室内外气候条件、服装热阻、热感觉等关系。本文主要涉及自然通风建筑内人体热感觉和热中性温度随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应性热舒适研究中,人体中性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得到的上海地区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可为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热舒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颖慧  陈滨  陈星 《暖通空调》2006,36(9):29-34
在大量热舒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模型建立的形式、研究的内容、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等,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热舒适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大连住宅冬季热环境及热适应现场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2012年冬季对大连住宅室内热环境、居民热感觉和热适应措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收集了36户共102份热感觉主观问卷.结果表明大连居民对热环境的接受度是93.2%,热中性温度是20.44℃,热期望温度是20.81℃,80%可接受温度区间是17.38~24.28℃.57%的受试者认为室内湿度干燥,需要采取加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地区高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室室内热环境。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教室室内热环境状况,得出了该环境下学生可接受的热环境范围,分析了预测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的差异以及风速对热感觉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教室室内热环境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