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浮杰 《中国电力教育》2007,(Z3):384-386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了燃煤电厂脱硫净烟气采用冷却塔排放对冷却塔内流体流动及热交换的影响,塔内热浮力的计算结果表明冷却塔排烟增大了冷却塔内气流扰动,冷却塔出口气流速度增加,有利于烟气的排放与抬升。  相似文献   

2.
利用冷却塔排放脱硫湿烟气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翟明  董芃  王丽 《电站系统工程》2005,21(4):27-28,31
介绍了利用冷却塔内热湿空气巨大的热动量对火电机组烟气湿法脱硫后的湿烟气进行抬升排放的烟塔合一技术,并通过工程实例详述了采用此项技术的冷却塔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烟塔合一的冷却塔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冷却塔排放湿法脱硫净烟气,会使烟气中残留的腐蚀性介质随烟气进入冷却塔,由此造成对冷却塔混凝土的腐蚀。本文通过对排烟冷却塔内腐蚀介质分析及其对混凝土的腐蚀机理的探讨,按照混凝土防腐的一般原则,提出烟塔合一冷却塔防腐蚀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4.
曾德勇 《中国电力》2006,39(2):81-85
应用德国烟气通过冷却塔排放的扩散模式——VDI 3784标准的S/P模式和烟气抬升后空气污染物扩散的计算模型VDI 3782、环境气象学大气扩散模式(颗粒物)VDI 3945,对自然通风冷却塔排放脱硫后烟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估方式、基本参数、冷却塔烟羽的抬升、气象数据和计算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弱风条件下冷却塔排放比烟囱排放要好;大风条件下情况相反,但总的情况适合污染物排放。并以某电厂为例,计算了抬升高度和扩散后的落地质量浓度,同时和烟囱扩散效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这个模式是可行的,污染物的落地质量浓度小于环境质量空气标准的1%,在大多数气象条件下,烟塔的排放要优于烟囱排放。  相似文献   

5.
燃煤电厂排烟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计算燃煤电厂烟气的抬升高度和落地空气质量浓度,讨论通过常规的烟囱排放或通过冷却塔排放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计算方法采用德国标准规范的烟团抬升模式和污染物扩散模式。比较方案选择了冷却塔和烟囱各3种设计方案。计算结果表明,使用149.6m高的冷却塔排放烟气,其抬升高度明显高于其他方案,其一次性落地空气质量浓度明显小于其他方案;使用120m高的冷却塔和240m烟囱排放烟气,其抬升高度和一次性落地空气质量浓度结果相当;210m烟囱不加GGH方案的情况为最差。  相似文献   

6.
烟塔合一是指将火电厂锅炉烟囱和冷却塔合二为一,取消烟囱而将锅炉排烟经过烟气净化处理后直接排入冷却塔,在冷却塔内部热空气的作用下使烟气及其所携带的残余污染物得到更大抬升的一种烟气排放方式。问题提出: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脱硫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高等优点,在我国火电厂得到越来  相似文献   

7.
何育东  林勇  曾德勇 《热力发电》2005,34(1):1-3,15
湿法脱硫后的烟气通过自然通风冷却塔排放的技术在我国逐步得到关注。讨论该技术对电厂经济性和安全性带来的影响,提出其在工程应用上应该考虑的问题,认为回收烟气余热的冷却塔排放方案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8.
烟塔合一技术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烟塔合一技术是一种新工艺,该工艺用冷却塔排放净化的烟气,在德国获得了广泛应用.该工艺具有提高冷却塔的抽风能力,提高冷却塔冷却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冷却塔排放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福 《电力建设》1999,20(6):22-23,26
把烟气通过冷却塔与塔中的热气混合排放,建成无烟囱电厂,具有节约投资,减少占地,烟气扩散效果好,冷却效率高等优点,值得在我国推广应用,但是,冷却塔内烟气人口和烟道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烟气对填料,通风筒的污染和腐蚀腑防治措施,排气室设计技术等方面,我国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德国标准规定的计算冷却塔排放烟气抬升高度的SP模式;运用SP模式对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烟塔进行不同大气条件下的烟气抬升对比计算;通过对该项目烟塔排放烟气造成的地面浓度预测分析及相同污染物源强度条件下烟塔排放和烟囱排放的地面浓度的对比分析,从环境影响角度表明该项目烟塔合一排放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现有的规范规定条件下,本文以某1000MW火电机组为研究目标,开展湿式排烟冷却塔塔型优化工作。以塔高与塔底直径之比RAUZ、喉部直径与塔底直径之比RAUC、进风口高度塔底直径之比RAUL和填料高度RAUE作为塔型的主要变化参数,采用供水系统优化程序对湿式冷却塔进行选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供水系统优化计算结合冷却塔塔型本体优化的选型方式,得到的冷却塔选型方案比较合理,满足工程实际需要,节约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2.
300MW机组烟塔合一技术应用及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文杰  张爽 《湖北电力》2010,34(2):26-27,32
针对某300 MW热电联产项目采用烟塔合一技术排烟的方案进行了阐述,讨论了烟塔合一排烟技术相对于烟囱排烟所具有的特点,并从投资和运行维护经济性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烟塔合一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3.
冷却塔在我国火电厂的应用广泛。冷却塔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在逆流式通风冷却塔方面,先后建成投产的多座淋水面积超10000m2的超大型自然通风逆流塔(包括海水冷却塔、排烟冷却塔)和超大型间接空冷塔;在内陆核电站冷却塔应用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方案设计;此外,高位收水塔和横流塔方面也有小规模小范围的应用案例。随着冷却塔直径、高度的不断增加,冷却塔已变成火力发电厂内单体体量最大的构筑物,如何设计结构安全、运行安全、冷却效率高的大型冷却塔是我国工程师面临的技术挑战,也给广泛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发电厂冷却塔弧形布置填料层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升  肖龙跃  丁晓冬 《电力建设》2014,35(11):127-131
填料是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最主要的换热部分,其换热量占冷却塔总换热量的60%~70%,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针对填料层的布置方式,提出了用弧形填料层替代传统水平布置填料层的构想,并借助Fluent模拟软件,建立了湿式冷却塔弧形填料层的传热传质模型。研究对比了不同弧度的填料层布置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并计算分析了不同环境侧风下,弧形填料层冷却塔内空气流场、出塔水温等参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水平布置相比,弧形布置填料层增加了一部分换热面积,改善了雨区空气流场,从而增加了冷却塔的换热量,使冷却塔抽力增加,出塔水温降低;在环境侧风条件下,这种改善效果更加显著,以填料层弧度0.12 rad为例,当环境风速6 m/s时,出塔水温最高可降低0.36℃。  相似文献   

15.
根据某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塔底散热管束的实际尺寸和冷却三角的布置方式,对换热单元建立了详细的几何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空冷塔内外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探究了环境风速对其运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高于4m/s时,塔外高速气流聚集在空冷塔两侧,受到横向风的切向力作用,侧风面进塔流速最小;空冷塔的通风量和塔出口速度随环境风速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三河电厂二期工程设2座4500m2的排烟冷却塔,是我国第1个自主设计的排烟冷却塔。文章应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排烟冷却塔开孔后对塔筒稳定性和应力的影响、V字柱不等间距布置对塔筒及环基的影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间接空冷塔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间接空冷塔安全性,并尽可能降低造价,有必要对间冷塔结构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喉部高度变化、塔筒壁厚变化对塔筒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以及塔筒工程量的影响,总结了间接空冷塔结构优化的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间接空冷塔的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针对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特点,对2种不同型式的冷却塔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确定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地基处理方案。采用TSH3SCOQ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结构静力计算程序(有矩理论)对不同桩径(桩径为0.8 m和1.2 m)、不同布桩形式的桩基方案进行了的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了每对X支柱下布置6根直径1.2 m灌注桩这一合理、经济的桩基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内陆核电超大型冷却塔的选型及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型冷却塔的设计现状、核电大塔需要解决的课题着手,分析研究超大型冷却塔的必要性,通过3种塔型的技术、经济比较,结合可能存在的风险、规避措施及施工能力分析,推荐一台机组配置一座高位集水冷却塔。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covers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of aero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cooling tower irrigator and provides the approaches to optimal layout of preformed packing blocks (of the irrigator) develop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analysis of the airflow velocity field in the cooling towers shows that the irrigation space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the following zones: the peripheral zone of the cooling tower near the airblast windows, the zone near the cooling tower center, and the intermediate zone. Furthermore, the highest level of nonuniformity of the airflow velocity field in cooling towers is in the zone adjoining the tower’s airblast windows. The proposed concept of the cooling tower irrigator’s layout is made with allowances for the airflow velocity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irrigation space of the cooling tower. Based on this concept, we suggest that higher irrigator blocks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zone of increased airflow consumption, which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enhance the hydraulic resistance and, respectively, decrease the gas flow velocity as well as to boost the efficiency of chilling the circulating water in the cooling tower. For this purpose, additional irrigator blocks can be of the same design as the main irrigator. As an option, it is possible to use blocks of the geometry and design other than the main irrigator block in the cooling t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