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一些内部大空间、层高较高的既有建筑,往往会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在室内建造轻钢夹层,但如果没有经过良好的设计,夹层楼面便易出现竖向振动舒适度问题。以某高层建筑中的室内钢结构夹层为例,针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振动问题采取了加固处理措施。基于实地振动测试数据,采用3种加速度指标,对该夹层结构经不同加固处理后的减振效率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对原轻钢夹层采用扩大截面法和外加预应力法进行加固后,有效降低了夹层楼面的人致振动响应。  相似文献   

2.
武汉火车站大跨度楼面结构振动舒适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火车站楼面结构具有平面尺寸大、跨度大、支撑构件复杂、楼面形状不规则、荷载大、梁高受限制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楼面结构竖向自振频率较低,在人的行走和跳跃激励下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动力响应,从而引起楼面人员的不舒适。对历史上楼面振动舒适度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适合楼面结构的舒适度评价标准;对武汉火车站大跨度楼面结构在行走和跳跃激励下引起结构的振动加速度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了相应的舒适度评价,结果表明,在人的行走和跳跃下不会引起楼面人员的不舒适。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控制楼面振动的临界阻尼和振动限值的取值方法,通过结构模态分析计算得到了用于踏步激励的结构动力特性,并对其在踏步激励下的动力反应进行了评估,证明了商场内大跨连桥的结构舒适度能够满足顾客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浪花艺术馆的建筑平面形似风车,在核心筒交接处设置了三个挑向大海的户外露台。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与钢结构桁架。针对结构大悬挑导致的楼面振动问题,在最大悬挑楼面反梁位置和悬挑端部共布置了8个竖向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进行结构竖向振动的控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人行激励下的楼面振动响应,并通过现场实测分析验证其振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TMD对楼面振动起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显著提高了楼面竖向振动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由于连体结构的连接部位跨度较大,且端部悬挑,在行人荷载下易产生较大的竖向振动,设计时舒适度问题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针对该连体结构的振动舒适度问题,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Gen建立了整体模型,以IABSE单人荷载为基础,利用MATLAB随机数命令模拟随机行人荷载,通过多点输入不同行人荷载对该连体结构进行了人行舒适度分析,提取了楼面的竖向加速度云图。分析结果表明,该连体结构的竖向加速度响应未超过舒适度限值要求,其具有适宜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新广州站站房结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然后给出了一种目前通用的舒适度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广州站在列车通过时的振动舒适度进行验算。本文给出了列车振动激励力时程的计算方法,以此来计算列车高速通过时的振动响应,并从楼面响应最大值、典型变形形式、楼面响应沿横轨向和顺轨向分布、典型响应时程等几个方面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了计算结论和舒适度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
人的节奏性活动对建筑结构及人舒适度造成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文中采用有限元软件SAP 2000,对某会议中心的大跨度楼盖进行了竖向振动舒适度分析和评估,采用国内外较认可的频率、加速度来评估其竖向振动加速度,结果表明楼盖的整体振动和局部振动均满足结构舒适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珠海市情侣路香炉湾城市阳台项目为背景,对大跨度曲线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人行天桥进行分析与设计,介绍了异型复杂人行桥采用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进行人致振动响应控制的方法。首先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全桥空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然后合理设计全桥的施工工序并在有限元程序中定义了相应施工阶段,分析了组合桥在施工全过程及正常运营阶段的受力性能。采用避开敏感频率和限制结构动力响应的方法对人行天桥进行了舒适度分析,并按照国内外规范对结构人行舒适度进行评估,进而提出了增设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进行人致振动控制的方案。结果表明:设置MTMD可有效控制曲线人行桥结构的人致竖向振动响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某大跨度钢桁架连桥在人致荷载作用下的振动问题,重点介绍了基于有限元的结构振动计算和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进行减振控制的设计方法。整体结构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分析在不同人致荷载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对比国内外振动舒适度的规范和标准,采用TMD进行针对性的控制以满足舒适度的使用要求。计算结果表明分析和设计方法正确可行,对此类结构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某高层建筑中实际的钢结构夹层为案例,介绍了该夹层的设计概况,采用简化的评估方法预测了夹层楼盖的基本频率和人致振动响应,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了实地动力测试,分别测得该结构的模态特性以及在人行荷载工况下的振动响应。实践表明:该种轻质夹层的设计符合振动舒适度的要求,采用的楼盖评估方法是实用的、偏于安全的;在考虑舒适度的楼盖人致振动评估中建议联合采用响应的峰值和连续均方根响应。  相似文献   

11.
超高层建筑办公楼面竖向振动舒适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层建筑由于其建筑功能的需求,如办公空间的宽敞导致了楼盖跨度增大,或是由于施工速度的要求,通常采用的铜-混凝土组合楼板致使楼盖结构整体偏柔,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此类楼盖可能存在竖向振动舒适度问题.对某一起高层建筑办公楼盖体系进行了竖向振动舒适度分析和评估,采取国内外较认可的频率、加速度双控标准来评估其竖向振动舒适度.先后采用了AISC规范和有限元软件对钢-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自振频率和人行荷载下的加速度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该工程楼盖自振频率与 加速度响应都满足我国规范的限值要求;AISC规范在组合楼盖自振频率计算方面较为可靠,而加速度响应计算偏于保守.模态分析和瞬态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悬挑部分的组合楼盖需要着重考虑悬挑楼板区域的振动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骥 《住宅科技》2009,29(7):25-27
对比分析了同层排水与传统排水分式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目前常见的同层排水施工中存在的应注意问题,介绍了宁波地区两个应用同层排水系统的实例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文楠  张卫东 《山西建筑》2009,35(24):225-225,236
指出水磨石是一种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的建筑装饰材料,对水磨石地面的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常见通病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以提高水磨石地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装配式桁架梁组合楼盖的缩尺模型试验,采用Midas/Gen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模拟,通过与试验研究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在楼盖刚性假定的基础上,对试验楼盖在楼层水平力作用下的平面内受力变形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楼盖平面内刚度与假定楼盖理想刚性两种情形下,该全装配式桁架梁组合楼盖的整体位移偏差较大,而柱端剪力偏差较小;美国规范(ASCE/SEI 41-13)评估法不适合该类楼盖的刚性性能评估;建议综合考虑楼盖整体位移与柱端剪力在考虑楼盖平面内刚度与假定楼盖理想刚性时的偏差均不超过10%作为全装配式楼盖平面内刚性性能分析评估的指标;基于该分析评估指标,全装配式桁架梁组合楼盖属于非刚性楼盖。  相似文献   

15.
底角锚杆在深部软岩巷道底臌控制中的机制 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底臌作为深部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的主要方式,一直是煤矿深井开采及其他地下巷道工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底臌成为巷道支护中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多个试验巷道工程底臌控制措施的对比研究表明,底角锚杆技术对于控制底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运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底角锚杆在控制巷道底板变形中的力学过程,分析分步开挖下底角锚杆力学性能发挥的时间效应,从而提出底角锚杆控制底臌的工作机制。底角锚杆在控制底板变形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成排置入底板的杆体,利用材料自身的抗弯刚度,切断底板基角部位的塑性滑移线,对于岩体结构为块状结构或块裂结构的深部软岩巷道支护工程,可以有效控制巷道底臌。同时,结合具体的深部巷道工程实例,针对巷道底臌的变形机制及变形特征,合理应用底角锚杆控制底臌技术,提出非对称设计方法,有效控制了底板变形,对于深部巷道底臌的控制及防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专家系统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涉及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开采条件及岩石力学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专家系统正是针对这一难点,将底板突水领域专家经验和理论成果等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采用突水系数法和突水优势面两条推理途径,提出并运用典型突水案例加权类比的推理策略,初步具备了底板灰岩岩溶发育状况与隐伏断裂构造的预测功能。系统建立内容较为丰富的典型突水案例、专家经验、突水研究理论成果和防治水措施等四类知识库,能够对矿井是否会发生底板突水、突水点位置以及突水类型等做出预测与评价,并具有较强的咨询功能。应用该系统进行实际突水案例的模拟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专家系统将对矿井底板水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碧华 《山西建筑》2010,36(3):87-88
从楼板的类型及受力机理、荷载、配筋、预埋管线设计等方面出发,对目前现浇楼板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提出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从而规范现浇楼板设计。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design-oriented methodology for progressive collapse assessment of floor systems within multi-storey buildings subject to impact from an above failed floor.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the proposed framework is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lower floor for arresting the falling floor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kinetic energy transmitted from the upper floor during impact. Three principal independent stages are employed in the proposed framework, including: (a) determination of the nonlinear static response of the impacted floor system, (b) dynamic assessment using a simplified energy balance approach, and (c) ductility assessment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dynamic deformation attained upon impact. In order to calibrate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part of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impacting floor th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impacted floor is first theoretically determined for the two extreme impact possibilities, namely fully rigid and fully plastic impact. Moreover, a series of numerical studies is carried out to further refine the accuracy of this new approach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impact scenarios, whilst the effects of detailed joint modelling and redundancy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demonstrated by means of a case study, which considers the impact response of a floor plate within a typical multi-storey steel-framed composite building. Several possibilities regarding the location of the impacted floor plate, the nature of the impact event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gravity loads carried by the falling floor are examined. The application study illustrates the extremely onerous conditions imposed on the impacted floor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to progressive collapse for structures of this type. Importantly, the likelihood of shear failure modes in addition to inadequate ductility supply under combined bending/axial actions is identified, thus establishing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work on the dynamic shear capacity of various connection types subject to extreme events.  相似文献   

19.
刘敏  王天青 《规划师》2007,23(2):69-72
依据中心区在城市及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功能特点,可得出中心区辐射能力、聚集程度等评价因子,以及商务密度指数、容积率等评价指标,由此可形成中心区评价体系.根据中心区评价体系分析,青岛中心区再发展存在着辐射能力较弱、品牌标识性不突出等问题,应通过功能完善、用地调整、城市形象塑造等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说明了在实际执行2001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对建筑物地上、地下层共用楼梯间应在首层进行封堵的条款时遇到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火灾危险性、建筑物原有楼梯间的类型等具体情况,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采用正确、有效的技术措施,解决好地下层楼梯间在首层的封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