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黎燕文 《城市建筑》2013,(14):215-215
本文拟从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表现以及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对策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2.
煤矿开采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导致建筑物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破坏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运用ANSYS建立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考虑沉降范围扩大和沉降量增加两种工况,对框架结构进行了不均匀沉降与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研究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及塑性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展开以下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某七层框架进行实测沉降值作用下的结构静力分析,研究不均匀沉降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对发生不均匀沉降后的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不均匀沉降对结构非线性响应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给出不均匀沉降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为发生沉降后结构的鉴定与加固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下工程开挖或地基处理不当等均会造成建筑物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势必引起建筑物的应力发生重新分布,即在建筑物内部产生附加应力,而引起建筑物构件发生变形破坏。因此,文中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运用SAP2000,建立含有梁、板、柱的结构模型,设置4种工况模拟基础不均匀沉降,通过弯矩、剪力、轴力三方面对上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并在工况4的情况下建立现浇式混凝土结构,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对比分析,研究结构受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框架结构的建筑容易受到地基不均匀沉积的影响,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文章针对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结构的影响及处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郭远翔  曾萌 《建筑科学》2008,24(3):98-102
以某学校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为例,讨论了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计算问题。文中简要介绍并分析了采用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计算基础不均匀沉降的结果,并对两种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可供同行在同类的设计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某综合楼不均匀沉降事故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南京一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 9层框架结构综合楼产生不均匀沉降及沉降过大的情况。分析了产生沉降的原因 ,运用限沉桩及应力解除法 ,对该综合楼进行了纠偏设计与施工 ,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8.
刘历龙 《建筑》2014,(7):59-60
本文对于地表变形引起的不均匀沉降下框架结构的附加内力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再次模拟比较。  相似文献   

9.
地基不均匀沉降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处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就框架结构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场地条件的限制及加固施工处理原则,研究了可行性加固措施,并根据加固技术分析和施工工艺进行对比,选出可用于实际施工的加固方案。结构加固后的沉降观测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案的加固处理、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李继超  郑水泉  从乐 《建筑施工》2013,(12):1050-1051
天然基础作为地基时,有时会产生沉降。以具体工程实例为例,通过对2层框架结构独立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采用钢管桩托换技术使地基沉降趋于稳定,收获了良好的工程效益,对类似工程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稳定性分析是网壳结构分析中的重要内容。文中网壳为拱梁与单层网壳形成的组合空间结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利用有限元程序对该网壳进行了整体稳定分析。首先对该结构的两种模型进行了特征值屈曲分析,比较了两种模型的结果,预测结构的理论屈曲强度;然后考虑网壳的屈曲模态,考虑一致缺陷模态法并引入不同的结构初始缺陷,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全过程跟踪分析,初步了解该网壳结构失稳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按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不确定分析法的分类形式回顾了边坡稳定分析的研究历史和发展历程,总结了其中主要的方法,针对当前的研究热点,论述了三维稳定性分析、数值分析法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动态和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展望,以使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张相勇  张爵扬  李黎明 《钢结构》2014,(4):33-35,41
结构的屈曲分析可分为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简要阐述结构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的的基本理论,利用ABAQUS对青岛北站中的预应力钢压杆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和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非线性屈曲分析,对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的极限承载力的差别,同时在非线性屈曲分析中,分析在不同的初始缺陷和不同的初始预应力的条件下预应力压杆极限承载力的变化,所得结论可为同类大跨空间结构预应力压杆的设计与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永强 《山西建筑》2007,33(33):227-228
概述了不确定分析常用的三大方法及使用基本条件,介绍了敏感性分析的步骤,从风险因素的种类、风险的估测与分析等对风险分析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确定分析与风险分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山西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跳水馆、自行车馆为一大型复杂的体育建筑。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结合结构设计的具体情况,下部混凝土结构在三馆之间的连接体处设置4条永久缝,划分为5个结构单元;自行车馆与体育馆之间的连接平台与两馆采用滑动连接,体育馆与游泳跳水馆之间的连接平台与两馆之间结构缝采用双柱形式。上部钢结构屋盖连成整体支承于下部5个混凝土结构单元上。基础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钢结构罩棚采用多重弦支网壳+空腹桁架+鱼腹桁架组合体系。重点介绍上部钢结构的构成,并对整体结构在重力、风、地震、温度等多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受力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行了施工张拉模拟分析、日照非均匀温度场效应研究、线性和非线性屈曲稳定分析、静力PUSHDOWN分析、多点输入地震反应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关键节点的局部有限元分析、断索分析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BIM在国内的快速发展,BIM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步影响着相关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尤其体现在对于绿色节能分析的工作上。传统的工作方法是需根据不同的分析内容在不同的绿色分析软件中搭建模型,不仅耗时且难以保证模型的一致性,现在我们可以灵活运用BIM技术,实现BIM与绿色分析软件间的技术对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文以佛山南海区承创大厦为例,提出基于BIM绿色节能分析的思路,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的分析内容和绿色分析软件进行模型简化、格式转换、分析方法等关键问题。实践结果表明基于BIM的绿色节能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复建模的工作量,且能保证分析模型与设计模型一致性,为绿色节能分析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下承式钢桁架桥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 2010对南昌某下承式钢桁架桥进行离散,建立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得到振型及自振频率等数值,寻求桥梁整体结构的变形规律,并了解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变化规律,是今后的优化设计,谐响应分析,瞬态分析及谱分析等动力学分析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时间序列的基本原理,给出了时间序列分析的ARMA、ARIMA两种基本模型,介绍了自相关函数、偏相关函数以及其性质。总结归纳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建模步骤。最后用时间序列分析处理了某市某一变形监测点,并且与回归分析做了比较。比较表明,时间序列分析用于动态的时序预测具有较好的效果,20期预测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0.002mm。并且其建模过程与回归分析法相比,较为简单,是处理动态数据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颂  章舒雯 《风景园林》2014,(2):137-142
数字技术改变了风景园林师的思维方式,借助计算机将数学方法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分析数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风景园林研究中的应用实践发现,统计分析法如: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适用干处理各种随机现象、随机过程,进而揭示风景园林的一般规律。而对于景观空间特征的分析,常用景观指数来分析景观要素的分布形态和特征,或借助空间分析模型如地统计学分析、分形理论、小波分析等来揭示景观尺度特征;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景观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对于景观过程模拟比较常见的2种方法是人工神经网络法和元胞自动机模型:遗传算法在景观格局优化中得到了初步运用。但目前,风景园林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还局限于用理想化模型验证方法本身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应用的领域也局限于风景园林中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学分析及区域景观格局研究为主,还需进一步增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创新资源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基于可拓学的创新资源发散分析、传导分析、共轭分析、可扩分析方法,初步建构了对资源进行可拓分析的方法,它为解决创新条件与目标的冲突,为进一步运用可拓变换方法进行创新相关要素的变换,最终理性地实现创新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