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对桥面铺装G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进行评价,首先确定了G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根据混合料流动度、贯入度及增量指标确定了最佳油石比,然后对胶结料的微观改性机理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动汉堡车辙实验、弯曲小梁实验、改进的浸水马歇尔试验、飞散试验以及冲击韧性试验分别对G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抗水损害及疲劳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焦利敏 《山西建筑》2014,(5):118-119
结合工作实践,针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从材料组成、配比设计原理与方法、技术优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要点作了归纳,对GA混合料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使用的浇筑式沥青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等缺陷,考察了脱油沥青应用于浇筑式沥青的可行性,利用沥青软化点、针入度、延度及四组分分析,确定了脱油沥青与基质沥青适宜的混合比例,并通过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刘埃尔流动度试验、贯入度试验及低温弯拉试验评价了不同油石比的沥青混合料的相关性能,以此优选出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合适的油石比。  相似文献   

4.
基于项目实践,总结了一套浇筑式沥青混凝土两阶段循环装料施工方法,论述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及相关控制要点,分析了一次装料与两阶段循环装料对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阶段循环装料方法生产的混合料的多项性能指标要优于一次装料方法生产的混合料,特别是流动性.可以为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推广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相同的原材料、配合比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复合结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3cm)层+SMA层(4cm))的室内车辙试验和室外的大型加速加载试验进行对比,得出复合结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SMA结构)的高温稳定性主要是由其下部结构即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层决定。室内的复合结构的车辙试验结果是能够充分的反映室外的大型加速加载车辙的趋势。选择室内车辙试验作为评价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是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白芸 《山西建筑》2014,(12):129-131
依托太原市北中环钢桥面铺装工程,系统介绍了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技术,针对浇筑式沥青混合料高温流动性特点,在温度环境偏低的条件下,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实践证明,该项目中混合料生产及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在北中环钢桥面铺装工程中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崔晓波  李超源  邵强 《山西建筑》2014,(28):119-121
通过不同结合料含量流动性检测选取了适宜的结合料用量,并确定了10%结合料用量条件下混合料适宜的拌和时间,高低温试验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优于普通碾压式环氧沥青混凝土,且其低温性能受拌和时间影响不大,与普通改性沥青相比,环氧沥青能够显著改善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结合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实体工程,本文首先基于硬度试验确定了沥青胶砂MA的可溶沥青含量,然后根据马歇尔、硬度试验、刘埃尔流动度试验确定了GMA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最后通过车辙实验、弯曲小梁实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飞散试验分别对GM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抗水损害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GMA10级配混合料油石比选择11.1%时,各项指标良好;GM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较差,但是抗水损害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优异;推荐GMA10浇筑式沥青最佳拌和温度为210~230℃,最佳拌和温度为120min^180min。  相似文献   

9.
赵亚楠  杨婷 《山西建筑》2014,(29):177-178
为缩短英国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施工时间,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德国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最终得出了两种工艺的拌和时间和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该措施可以降低MA的施工时间,且混合料性能指标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直观了解沥青混凝土内部结构特性,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沥青混合料各组分细观结构,对各类沥青混合料性能提升试验提供可视化图形分析。以浇筑式岩改沥青混合料为研究模板,针对其细观结构与试验性能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X射线CT成像技术、CTvox视图软件的沥青混合料细观三维组分离、染色、重建成像的研究方法,得到分离及组分染色的三维图像,能够真实反映沥青混合料结构特点,观察其内部各组分分布和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1.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曲线特征,将浇注式沥青(GA)混合料劲度模量随加载循环次数的累积过程分为3个阶段,并将宏观力学性能发生剧烈变化的第3阶段定义为沥青混合料疲劳裂缝出现区域.试验研究了应变水平、沥青用量和试验温度与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和疲劳寿命的关系,结果显示:第1阶段GA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至初始劲度模量的80%左右,占总疲劳寿命的5%~10%;第2阶段劲度模量衰变较为缓慢,与加载次数呈线性关系,占总疲劳寿命的70%~85%;第3阶段占总疲劳寿命的5%~10%.较高应变水平下GA混合料也有非常好的疲劳耐久性;增大沥青用量不能显著提高GA混合料的疲劳寿命;GA混合料疲劳寿命对温度非常敏感,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根据应力等效假设,以劲度模量作为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疲劳损伤参量,将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劲度模量损伤因子增量随加载次数的累积过程分为3个阶段,并将宏观力学性能发生剧烈变化的第3阶段定义为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疲劳裂缝出现区域.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疲劳损伤试验结果的分析,定义了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疲劳破坏时的损伤因子为临界损伤因子,分析得到了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疲劳破坏时损伤因子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建立了考虑温度因素的疲劳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聚合物改性沥青浇注式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其在钢桥面铺装中的性能监测,结果表明,聚合物改性沥青浇注式混凝土强度高、施工性能稳定、施工温度较低,研究成果对于聚合物改性沥青浇注式混凝土在我国钢桥面铺装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德勇 《山西建筑》2012,38(24):208-209,236
基于桥面铺装维修的技术要求,研究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相关性能和界面处治技术,结果表明,岩沥青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热稳性;界面刻槽和采用溶剂型粘结剂,可以改善新旧沥青混凝土的界面结合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东海大桥桥面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铺装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不透水性、耐久性、抗裂性好的特点,应用于上海东海大桥桥面铺装下层,作为桥面铺装的保护层;吸收国外的施工经验,配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施工工艺。详细介绍了施工准备、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运输、摊铺、接缝及边界处理等施工工艺。工程检测结果符合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在钢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在鼓山大桥钢桥面铺装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钢桥面铺装设计方案、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配合比设计以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7.
肖海龙  张锋 《山西建筑》2014,(1):127-128
针对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具有拌合温度高,沥青用量高的特点,以及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在国内应用中出现的疲劳早期开裂病害,通过应变控制下的疲劳试验方法,分析研究了三种沥青结合料在不同拌合温度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疲劳特性,并确定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拌合温度,对工程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s for Optimization of Truss Structur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genetic algorithm (GA) is a new optimization paradigm that models a natural evolution mechanism. The framework of the GA naturally corresponds to a discrete optimization problem. Although the GA is very robust, it is also very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and hence slower than other methods. To speed up the convergen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hybrid GA that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ith the concept of adaptation. The fully stressed design optimality criterion is employed to play the role of adaptation.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even though the displacement constraints are active, (1) both average weight and minimum weight obtained by a hybrid GA are less than those obtained by a pure GA, (2) a hybrid GA is more stable than a pure GA, and (3) the speed of convergence of a hybrid GA is superior to that of a pure GA.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ew bi‐level formulation for time‐varying lane‐based capacity reversibility problem for traffic management. The problem is formulated as a bi‐level program where the lower level is the cell‐transmission‐based user‐optimal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UODTA). Due to its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time hard (NP‐hard) complexity, the genetic algorithm (GA) with the simulation‐based UODTA is adopted to solve multiorigin multidestination problems. Four GA variations are proposed. GA1 is a simple GA. GA2, GA3, and GA4 with a jam‐density factor parameter (JDF) employ time‐dependent congestion measures in their decoding procedures. The four algorithms are empirically tested on a grid network and compared based on solution quality, convergence speed, and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time. GA3 with JDF of 0.6 appears best on the three criteria. On the Sioux Falls network, GA3 with JDF of 0.7 performs best. The GA with the appropriate inclusion of problem‐specific knowledge and parameter calibration indeed provides excellent result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simple GA.  相似文献   

20.
刘海军  陈永兵 《钢结构》2001,16(4):44-47
遗传算法是一种倍受关注的计算方法 ,它在优化设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简单遗传算法的计算效率不高 ,限制了遗传算法的进一步应用。根据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特征和遗传算法的本质并行特征 ,设计了二阶段移动边界遗传算法。算例表明 ,该算法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