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状况,重点阐述了传统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改进措施及用于检测化妆品微生物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快速测试片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三磷酸腺苷(ATP)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电阻抗技术、荧光光电法和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MVOCs)检测技术,提出了简便、快速、准确是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核心理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的化妆品菌落总数检验标准方法基本一致,采用的是经典的平板计数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完成微生物检验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随着微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开发出了基于各种原理的微生物快速计数方法。通过对比平板计数法和各种微生物快速计数方法在微生物检测中的优缺点,综合考虑检验时间、检验准确性以及微生物快速计数方法在化妆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可行性,得出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计数法在化妆品菌落总数检验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计数法通过直接计数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检验时间较短;不需要进行微生物培养,无需考虑化妆品中的防腐剂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性,检验准确性较高。将微生物快速计数方法纳入化妆品菌落总数检测标准体系中,作为现行标准的补充,在化妆品菌落总数检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化妆品防腐剂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阐述了化妆品防腐剂的种类及其检测技术。简要介绍了防腐剂的作用机理和微生物使化妆品变质的原因。对常用化妆品防腐剂的种类和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薄层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等进行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妆品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市场上假冒伪劣化妆品的情况日益严重,但是现行质量溯源主要是通过信息溯源进行,所以建立一种高精度、快速便捷的化妆品质量溯源技术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快速蒸发电离质谱技术(REIMS)对正品化妆品及市售样品进行检测,采用Live ID软件,分别对正、负离子模式下的液状样品和乳状样品进行聚类分析,构建PCA-LDA模型,查找可疑的伪品。随后,应用正品化妆品样品构建判别模型,并对市售样品进行鉴定,确定伪造化妆品。使用Progenesis QI软件对真伪化妆品进行差异因子分析并鉴定,确定主要质量溯源靶标因子,为将来化妆品真伪快速检测技术标准化及特征靶标物种定量检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化妆品中的防腐剂在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产品保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使用不当会损害人体健康并对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危害。随着化妆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居民消费安全意识的提升和行业监管法规趋严,防腐剂的添加状况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文章总结了当前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现状,梳理了近年来常规检测技术在化妆品中防腐剂领域的最新应用,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激光解吸附离子化质谱等新型检测手段。分析了化妆品中防腐剂的市场发展前景和检测技术发展方向,为今后化妆品中防腐剂的监管和高通量快速检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当前化妆品卫生质量状况,掌握化妆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点,为今后化妆品市场监管提供参考方向。对6209件化妆品进行了微生物指标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年份、检验指标、类别、包装类型、国别、适用人群的化妆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得出质量安全风险点,并分析原因,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化妆品质量安全风险点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对化妆品的作用除了使产品在色、香、味方面发生变化:导致质量下降外,更主要的是致病微生物的污染会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因此,如何防止、消除微生物的污染,是化妆品生产、研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结合《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工作规范》对化妆品注册检验的要求以及化妆品技术审评要点,归纳分析化妆品技术审评中发现的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报告存在的问题,涉及检验项目、检验方法以及检验结果等内容,以期指导规范化妆品注册检验工作.  相似文献   

9.
刘振宇 《广州化工》2014,(16):32-33,53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发展,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技术操作繁琐、周期长,因而发展快捷、可靠、特异的食品病原微生物分析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和全人类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主流的几种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发展新的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化妆品中重金属的来源、危害,比较了目前各国化妆品中重金属的限量要求,并综述了化妆品中重金属的一些常规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列举了化妆品外其他样品中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方法,为建立化妆品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伟 《广州化工》2014,(17):35-37
重金属污染问题在食品、中药、环境等方面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重金属的检测方法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文章从常见的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到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总结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重金属检测技术应朝向高灵敏度和准确性、快速有效、经济实用的小型便携化仪器联用的方向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聚醚多元醇的黏度检测中,将安东帕SVM3000型黏度计与传统的NDJ型黏度计进行对比,发现前者更加简便、迅速、准确,效率更高.这种简捷、迅速的聚醚多元醇黏度检测方法可很好地满足聚醚多元醇的黏度指标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3.
郑钢勇  林壮森 《广州化工》2012,40(15):36-37,40
甲醛是致癌、致畸物质,世界各国均严禁将甲醛及其化合物用作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的甲醛问题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系统关注的焦点,研究食品中甲醛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以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产品及水发食品中甲醛的快速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同行开展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杨中  袁州 《广州化工》2013,(20):102-104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巴旦木中的黄曲霉毒素B1。巴旦木样品粉碎后,经提取,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其进行黄曲霉毒素B1测定,并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巴旦木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5μg/kg),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干果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活体生物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华  宋航  边阔 《上海化工》2012,37(4):26-28
农药残留超标是影响农业生产中蔬菜品质提高的重大因素之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朝着简单、快速、高效、准确的方向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已有的检测技术有着费用高、检测耗费时间长等缺陷。本实验从来源广泛、检测灵敏、检测费用低、实用性强等方面着手,认为通过筛选敏感昆虫,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有着更为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谢桂勉 《广州化工》2011,39(6):31-33
建立高效快速的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是近年农药残留检测的一个热点.在多残留检测领域,仪器分析法和酶抑制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分析法成为新兴的检测方法.综述了上述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鉴于隐色孔雀石绿(LMG)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建立灵敏快速检测水产品中LMG残留的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将计算机模拟技术、紫外光谱技术、自组装技术及电化学分析等多种技术相融合,成功制备了用于检测LMG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MIECS)。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以LMG为模板分子,运用紫外光谱法结合计算机模拟筛选4-氨基苯硫酚(4-ATP)为最佳功能单体,通过Gaussian 09软件模拟计算LMG和4-ATP预组装体系的构型、作用形式及结合能。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形貌和化学结构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研究其印迹效果和选择性,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结果表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主要形成LMG-2(4-ATP) 型复合物,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可特异性识别LMG及其结构类似物;该方法在3.3×10-11~1.0×10-6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1.0×10-11mol/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5.5%~101.2%,相对标准偏差为1.28%~2.48%,适用于水产品中LMG残留量的灵敏快速检测。未来MIECS将向更灵敏、准确、快速及小型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并应用于更多领域。  相似文献   

18.
Phytopathogens cause undeniably serious damage in agriculture by harming fruit cultivations and lowering harvest yields, which as a consequence substantially reduces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Fungi of the Botrytis, Colletotrichum and Verticillium genera are a main concern in berry production. However, no rapid detection method for detecting all of these pathogens simultaneously has been developed to date.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a multiplex real-time PCR assay for this purpose was established. Universal fungal primers for the D2 region of the large subunit ribosomal DNA and three multiplexable fluorogenic probes specific for the chosen fungi were designed and deployed. The triplex approach for the molecular detection of these fungi, which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allows for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detection of crucial berry pathogens, which contributes to a mor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ve measures in plantations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losses caused by fung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