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近十年的小学高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教学策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就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小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3)
文言文语言简练,承载着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感受中华经典的熏陶。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它非常陌生,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蕴含着很多中国历史文化,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丰富自身文言文知识,也可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祖国文化魅力。文言文在高中语文科目中所占比重较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浅谈一些文言文学习方法,归纳一些我的文言文学习感悟,旨在给当代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提供一些理论借鉴,让他们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7)
文言文是智慧和文化的传承工具,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教学中能够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过程尽量快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就能更快,更深入地学习古圣先贤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4)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魅力,进而增加广大中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加以合理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2)
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学习过古诗、古代的名人名言;陌生是因为学生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白话文,缺少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了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9)
初中语文文言文晦涩难懂,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产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探寻文言文在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文言文。本文从几个方面给出了教授文言文的几个建议,并详细阐述了各个建议的具体操作,以期能给其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6)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从字、词、句的角度分析,遵循"讲、记、背、默、译"的教学顺序,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和内涵,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内容,但并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等平台的盛行,结合网络的学习模式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基于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以及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探索文言文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学语文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7)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是其中的一大难点。另外,文言文属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经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中学校的文言文教学中都存在较大的弊端,这使得高中文言文课堂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改变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1)
文言文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是,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生涩难懂。对于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势必增加其学习难度。如何让初中文言文课堂充满趣味,使得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提高学习效率,让文言文脱去生涩难懂的标签,让其生动形象起来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