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2)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本文立足探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2)
语文教学新思维具备四个特征:尊重常识、优化传统、与时俱进、创新设计。江苏语文人都尊重的教育常识包括:教育是人学、教学本质是学、教育需要智慧。江苏语文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新思维,全在于江苏语文人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始终保持新鲜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在小学阶段,语言习惯的养成和规范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教师应注重"首因"效应,让语文从课本转为口头表达;创设课堂小品,让语言从口头上过渡到心中;锻炼运用能力,加强语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3)
在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当巧挖文本"语用"点,强化语言训练;借助"学习共同体",打造高效课堂;教会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学习谋篇布局,进行写法迁移;同时辅之以针对性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4)
<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即解放儿童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只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这种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行,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大了识字量,减少了写字量,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目标中要求会写的字,学生掌握得很好。但是,只要求认得的字,学生往往如"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6)
本文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中心",又指出了教师应该在情境的创设、教材的研读、教法的选择、课堂疑难的处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同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希冀以教师之外因,催化学生之内因,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学习能动性,继而使其会学自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朝着生态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8)
臻境乃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语文教育臻境,指的是语文教育中,通过最佳化的方式,获得最佳化的效果,形成最佳化的境界,可以而且应该从"教"、"学"、"教与学"趋之达成。教之臻境,乃"不教之教"之境;学之臻境,乃"学而时习"之境;教与学之臻境,乃"教学相长"之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0)
<正>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爱上语文,我们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使学生活学学活乐学,加强学生的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把课堂延展到课外,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2)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我想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融生命意识,爱国主义、环保意识、团结意识及亲情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体会到情感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