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20,(3)
一个地区的历史遗迹遗址、出土文物承载着该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是了解该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乡土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开发乡土课程资源,通过乡土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模拟历史场景、设计历史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和领悟历史,培养历史想象力,改变学习方式,引发理性思考,提高学史能力。因此,乡土课程资源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3)
乡土资源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有效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本土社会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小学生课外阅读必须立足本土资源,拓展课外阅读的新路径。语文课程教学尤其是课外阅读需要引入乡土资源,通过了解、感受、认识乡土文化,让学生切身体会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2)
语文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堂内,也应当包含生活化内容,如此才能够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资源,同时要借助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通过选取具有特色的乡土资源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视角,并且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基于此背景分析研讨乡土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以及利用,并且提出具体的语文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面对浓缩精华的历史知识时,切实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适当渗透贴近生活、富有亲切感的家乡文化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文章作者通过优选开发方式,诠释历史概念;精选乡土文化,充实教材主体;整合乡土文化,在训练中提高学生学科能力;优化乡土文化,在自豪中发展学生人文情怀等途径对乡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运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4)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大,因为教育是强国之本。历史教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历史是初中课堂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科目。让学生充分地正确了解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中发生的重要史迹和历史人物,进而学习其中突出的人文精神。但是历史课又相对枯燥,为保证历史课堂有效进行,教师利用乡土历史文化与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提升上课质量。主要对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45)
乡土历史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历史,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众多辅导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教学,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
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深厚的中华文学底蕴,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增加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接下来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主要的指导思想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上,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促进他们自发探索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构建成熟的语文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在语文的综合应用过程中,扎实地掌握好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应当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1】乡土资源是一种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类资源、社会经济类资源、历史文化类资源和民间体育资源等。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提升乡村学校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讨农村乡土资源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很多传统文化,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知识,还了解中华民族广博的文化,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古文、古诗词、经典名著,使学生在品读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