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Planning》2020,(30)
班级德育活动是以班级为载体,组织开展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性课程。小学阶段,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锻炼学生坚定的意志,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章从小学教育实践的角度,对小学低年级德育开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解决策略,以提高小学班级德育活动效果,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是提升高校德育效果的必然要求,高校现有德育课程的局限性以及课程德育的优势使得这种融合能够发挥德育的最优效果。推动高校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对高校德育课程的建设、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积极转变教师观念、立足学生现实需要,构建融合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高校德育教学共同体,全面提升新时期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德育课程是国家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德育课程在职业院校实施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本人从事职业教育多年,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现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做重点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进而从教学思想上、内容上、方法上等如何实现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育目标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依赖于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5)
农村中学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可以从四方面进行生命化德育课程的构建:依托新教育讲演活动,构建适合农村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挖掘学科德育资源,拓展学校德育课程;自编教育读本,完善学校德育课程;强化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4)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工作没有止境。相反,在思想观念多元化、学生情况错综复杂的当下,学校原有的德育经验显得捉襟见肘,实效不大。只有改造德育观念,开发德育课程,丰富德育载体,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体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初高中衔接阶段的学生成长具有独特性,他们在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从当下德育课程的发展状况来看,德育课程的研究主题逐步呈现多元化,研究内容逐步趋向多样化态势,但从初高中整体视域下来看,目前的德育课程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能够借鉴或实践成功的德育课程仍是凤毛麟角。想要在初高中衔接视域下优化德育课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以分段德育课程引领教师理念更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6)
随着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其渗透德育教育是富有成效的方式。由于德育教育的特殊性,探索高职院校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充分挖掘高校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是新形势下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1)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程教学相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思想品质。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含义出发,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课程教学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6)
活动德育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向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化。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民六街小学(以下简称"新民六街小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将活动德育课程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校特色项目——棋类活动构建活动德育课程,以棋促德,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观念与道德品质的转化,培养"三正少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0)
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真研究和美德育课程,为全面实施和美德育课程体系,深入了解和美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研究和美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和美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路径,有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对象化的实践问题,并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以求德育课程建设能够有更高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