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3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坚实奠基,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手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想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要以生为主,立足小学生德育学情,灵活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德育个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8)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为本当以育德为先,可家庭教育的缺失、新媒体传播的弊端以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导致高中生道德素养培育进程受滞,这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推进的瓶颈更严重影响国家未来人才的积蓄。文章将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中生道德素养培育的突破口,通过高中生道德素养发展困境分析,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探讨如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中生道德素养的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1)
<正>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提升思想觉悟,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突出的现实价值。在立德树人和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背景下,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成为了必然选择,选择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是重点。选好德育渗透的平台以及契机关系到德育渗透的效果,必须将提高说服力和学生接受度作为重点,以便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熏陶与感染。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受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6)
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孩子的成长意愿和内心真实需求的条件下,才会变得鲜活而有意义,才会产生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道德体验,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基于以上认识,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遵循事物阶梯式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情感态度,探索出"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树德立品"的"进益德育"三阶梯模式,从而在方法上避免了教育者一厢情愿的"注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在课程教学中倡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科课程和德育相结合,培养既具有学科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基本道德素养的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小学生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祖国的未来与社会稳定发展。为此,作为德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学要立足现实,客观分析,多方面、多角度地开展小学德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此,就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德育培养,旨在不断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21-24
立德树人一直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针对当前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评价等进行生活化的实践创新,构建"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教育,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奠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0)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人德共生"教育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相融合,有利于汲取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立德树人实践中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道德文化素养,开设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课程,营造充盈的传统道德文化传播氛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4)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成为国家教育发展重要方向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中小学德育中育人理念偏执、培养模式固化、考评机制低效等异化现象,消除教学定位失准、学生兴趣降低、学生道德认知脱离实践、存在偏差等危害,成为德育研究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立德树人"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在职业教育阶段,提出了以德为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综合较强的学科,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阐述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与德育功能入手,分析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培养目标对高职高专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及高职高专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立德树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以立德树人为理念指导下高职高专历史教学的建议,期望能够更好推动高职高专的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