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3)
文章探讨了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了适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三个实施的策略:1用数学的眼光获取信息;2学会画图帮助理解题意;3理解用什么方法解决是关键。实践证明,这三个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解决问题"盲目做题的现象,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3)
科学思维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习得,是科学探究的至高追求。在探究性学习中,要鼓励学生"疑",鼓励学生"议",鼓励学生"做",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体来说,应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解决的引导、生物史的引入、实验的改进与完善等要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6)
<正>小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呈现问题大多都是简单图片,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可所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基本是一样的,这样学生解决问题总是就事论事。而学生到了中高年级遇到解决问题的题目时总会遇到困难,感到无从下手,更不要说有条理地完成,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中所掌握的技巧和方法是零散的,没有找到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学生要解决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答案和结论上,而应基于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经验,得到技巧和方法。从而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要抓住三个要素:问题情境、探究过程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去从数学角度提出、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导学式"教学法,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拉出来,使其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在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达到利用数学推动学生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教学目的。基于此,笔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4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以及思维能力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同。但教学策略多样化基于基本方法,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也基于基本方法,无论怎样都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
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然后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这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34)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积极转变思想,构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知行合一。文章围绕"解决问题",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合作创新、落实课后实践三大策略,希望以此强化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有"疑"可质,不但要激发学生积极质疑,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
<正>一、捕捉"生活现象",感悟道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做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认识与处理。谢嗣极老师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通过"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将这些问题和同学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先留在这儿",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拓展课外提问。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