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王新  常青 《风景园林》2022,29(6):26-32
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威胁当代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不仅能够有效应对社会风险挑战、提升人类福祉,还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论述了NbS框架下的城市热缓解方案:1)优先识别应对城市热岛与热浪的社会挑战的关键区域;2)基于适宜尺度和面向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进行热缓解方案设计;3)热缓解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包容性治理、适应性管理、主流化与可持续性。其次以北京市为例,探索基于NbS的城市热缓解方案设计及其实施路径。结果显示:北京市五环内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区域内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对植被和不透水地表等覆被特征的变化响应在600 m×600 m的网格单元最稳定;热单元主要分布在五环内的南部,景观组分特征呈现为集中连片的建筑和不透水地表以及分散的裸地和蓝绿空间斑块;针对不同的热单元应采取适应性的热缓解措施,如分散的裸地型单元适宜采用建设城市森林公园的办法,大型低层建筑型单元适宜采用立体绿化,小型低层建筑型单元适宜“见缝插绿”,交通型单元适宜构建绿道等。研究可为未来基于NbS的城市热缓解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更新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从增量模式,已转变为综合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精细化管理的存量模式。在这过程中,更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作为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过去的旧滨水景观开发模式往往忽视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性或社会性。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和“自然理念”的倡导,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NbS)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新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滨水景观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文章将探究NbS对城市滨水景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结合上寮河碧道公园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NbS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更新方案,并探讨了其实可行性,为滨水景观更新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修复受损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挑战的一个紧迫的优先事项.然而,过去几十年以小尺度工程实施和单一生态恢复目标为导向的修复行动,忽略了社会经济多项驱动与胁迫的共同影响,导致生态退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如何修复生态系统并同时促进多利益相关方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当前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挑战.以长江经济...  相似文献   

4.
王敏  宋昊洋  朱雯  汪洁琼 《风景园林》2022,29(12):36-42
城市水网空间是典型的蓝绿耦合空间,大多面临蓝绿空间结构失衡、与城市腹地缺少互动、人工干预措施低效三大问题。如何构建多目标集成的蓝绿生态空间,高效修复退化受损的城市水网空间,积极回应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空间诉求,成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理念的启发下,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在河段尺度下进行近自然整体生态指标评价,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两方面构建评价方法,构建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规划框架。并在宏观尺度“蓝绿耦合”,协调构建“三横三纵多点”的整体生态格局;在中观尺度“以蓝养绿”,提出5类河段空间发展引导策略;在微观尺度“以绿愈蓝”,引导重点地块近自然修复。研究表明,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是实现蓝绿要素耦合关联、多价值协同的有效技术途径,有助于提升水网空间治理理念的全局性、治理内容的统筹性、治理方式的耦合性和治理策略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解读人本治理内涵和城市公共空间认识的基础上,解析人本治理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以广西贺州市平桂新城为例,通过梳理其公共空间本底及发展现状,总结当前贺州市平桂新城的问题与不足,并以问题为导向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出从人本规划、顶层设计、公园城市、共享元素4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及建议,希望能加快推进贺州市平桂新城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以期为贺州市其他片区和国内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谷军  左光之  刘学群 《城市住宅》2022,29(3):190-192
城市近郊乡村具有美丽的田园景观、深厚的人文历史、丰富的乡土文化及优越的乡村区位优势,而之前的乡村规划设计采用城市设计法,导致城市近郊乡村内部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变得单一而死板,使用者无法获得归属感.为此,通过在地性理论研究,挖掘城市近郊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赋予乡村公共空间新的功能与精神内涵,使村民的归属感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观是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景观视觉的认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游览地形象,也影响着游览者的游憩体验、空间行为。依据“景观视觉吸引”原理,总结梳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景观视觉吸引的建设机制。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为对象,结合实地主观反应调查发现,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中能够对游览者产生视觉吸引的景观刺激客体接近20项,不同客体刺激物吸引游览者的分布规则为:在进入游览区文旅空间的初始阶段,“名胜古迹、摄影取景点、庆典装饰物、店招、传统建筑构筑物”等刺激物类型对游览者有较高的视觉吸引度。随着游览者滞留时间的增长与空间的转换,“名胜古迹、销售物品、店招”3类视觉刺激物产生明显的视觉吸引衰减,而“标志系统、交通车辆”等刺激物的视觉吸引度逐渐增强,需要在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中予以重视。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亦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城发力",将"五个新城"作为上海空间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近期战略的选择重点,并强化"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而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是"新城发力"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通过梳理五个新城交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空间新格局的视角,围绕对外和内部两个交通联系层次,重新认识处于加速发力...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城区由于人口密集、建筑密布给社区生态空间带来了应对破碎化和提升服务效能的挑战。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考虑生态空间多功能协同的问题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旨在以“碳汇-视觉-生态”协同视角,提出了一种多元评价体系。选取武汉市高密度社区的800个样本点并建构15分钟生活圈,运用计算机视觉分析景观视觉,通过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方法评估生态功能,同时采用碳汇测定方法分析储碳能力。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簇(SOM)的理论方法,有效识别了不同功能的组合情况协同效应。结果在空间中揭示了4类服务簇:植被丰茂簇、碳汇连通簇、生态耦合簇和生态脆弱簇,并据此给出了高密度社区景观环境的提升策略。提出的多元评价体系能为高密度社区环境的优化提供指导,助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在地”视角,对新疆额敏县上杰勒阿尕什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空间肌理与营造特征,梳理村落风貌现状和民居建筑的绿色性能。归纳村落存在的问题,如:村落整体风貌的不协调、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短板、居住建筑的绿色化性能缺失等。根据上述问题导向,沿“在地”视角下的村落保护与提升路径,调试村落风貌空间、优化乡村景观、提升绿色化性能等策略研究,使村庄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在地文化认知提升。这对未来村庄建设和旅游发展能力提升方面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文胜  肖君翊 《建筑技艺》2021,27(1):114-119
以援刚果(金)中部非洲国家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创作实践为例,强调深度发掘场地特质以及与场地相关的特殊因素,并综合考虑建筑与地区气候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场所文脉、建造技艺、使用体验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从城市场所文脉、地域自然文脉及建造的诗意性三个方面探索基于非洲本土文化的在地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次采访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是关于荷兰水治理的历史阶段以及相关政策问题以及关于荷兰典型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的问题.第二期是关于两位荷兰学者自身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荷兰治水的历史与阶段 水在荷兰的发展历史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荷兰的国家发展史也是一部国家的水治理史.历史上的荷兰曾因航运贸易和捕鱼...  相似文献   

13.
14.
在乡土聚落的活化实践中,以建筑为媒介的古村落的振兴计划,往往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地挖掘场地特征和地方传统,从而建造具有创造性、在地性的建筑形式.许多古村落位于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它们极易受到不当开发与大规模建设活动的影响而产生负面的生态效应.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集约化和散点状的两大组织方式,具有无需地基、异地生产、现场装配的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向家坝库区建设为背景,以宜宾市屏山县为微观研究对象,探讨向家坝库区城镇迁建背景及影响下的县域城镇空间重构与城镇化发展策略。库区移民与城镇迁建对屏山县的社会经济、城镇发展与交通建设影响深远,致使屏山县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新的县域城镇发展形势与区域发展态势判断的前提上,结合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屏山县城镇发展条件与自然及资源禀赋为基础,论文提出了新时期屏山县城镇化发展的"四大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城镇与园区一体化战略、生态休闲导向战略以及区域协作导向战略)和"三个差异化"城镇化策略与路径(集中城镇化、分散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以塑造地域城镇化特色,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