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一种目前已被OECD收录的体外皮肤致敏替代方法KeratinoSensTM及其实验原理;重点综述KeratinoSensTM方法在预测化妆品中过敏原,如香料、植物提取物、金属纳米材料等对皮肤致敏性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该方法对化妆品中过敏原与刺激物组合时致敏阈值的评估,以及对其与其他测试方法的整合策略展开论述,同时还对该方法在动物替代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选择合适的体外检测方法用于化妆品原料和成品的致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痤疮等化妆品皮肤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日益严峻的化妆品的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化妆品的安全性问题,企业也必须对化妆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价和风险物质评估。皮肤致敏性检测是化妆品安全评价的毒理学终点之一。由于欧盟已全面禁止化妆品成分动物实验和禁止销售经过动物实验的化妆品原料及成品,因此,传统的动物实验尽管能满足皮肤致敏性测试要求,但不符合3R原则,所以替代实验逐渐取代动物实验成为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工具。目前,通过OECD认证的单一致敏替代实验主要包括直接肽链反应检测实验、KeratinoSens~(TM)实验、人细胞系活化实验等等。但单一的致敏替代实验通常不足以准确判断化合物的致敏性。因此,常将不同的单一实验结果根据AOP通路组合成整合策略,综合判定化合物的皮肤致敏性,从而提高预测准确性。目前,现有的整合策略主要由巴斯夫、欧莱雅、资生堂等几大日化企业自主开发,包括3选2原则、stacking-meta模型、ANN-EC3模型等。由于中国对动物替代实验方法引入较晚,国内日化企业及机构尚未开发自有的整合模型,但我们正在努力开发新型的皮肤致敏替代技术,例如在基因实时表达报告细胞构建、新QSAR计算机系统开发及THP-1/KC共培养系统构建等方向均已取得了较好成果。文章就日化相关企业目前使用的皮肤致敏测试的整合策略方法进行概括与阐述,并总结了中国自主开发的皮肤致敏替代方法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3.
皮肤致敏是化妆品原料安全性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ECVAM(European Centre for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的标准,通过对16个标准品进行检测,成功建立了DPRA(Direct Peptide Reaction Assay,直接肽链反应分析)实验方法。其检测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S/NS的判定以及4 Class分别为81.82%,100%,77.8%,100%和94.7%。目前该方法已成功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并检测出多款具有引起皮肤致敏潜在能力的化妆品原料。  相似文献   

4.
建立皮肤致敏性体外检测方法 LuSens试验,同时评估该方法对我国化妆品原料致敏反应应用的可行性。参考OECD TG442D(Test Guideline No. 442D)标准指南建立方法,确定试验可转移性。对13种化妆品原料组分进行检测,其中10种受试物结果与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ocal lymph node assay,LLNA)方法的结果一致,与LLNA相比总体准确性为83%(10/12);11种受试物结果与人体数据一致,与人体数据相比总体准确性为100%(11/11)。成功建立了LuSens检测方法并用于部分化妆品原料的致敏性检测,可较好地筛选皮肤化学致敏原。  相似文献   

5.
6.
介绍了皮肤的初级抗氧化系统,综述了各种抗氧化物质,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醛酮还原酶等酶类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辅酶Q10、谷胱甘肽、硫氧还蛋白、金属硫蛋白、铜蓝蛋白、硒等非酶类物质的抗氧化作用,以及抗氧化化妆品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化妆品抗氧化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不良反应结局路径(AOP)开发的体外致敏性检测方法对5种常用防腐剂进行皮肤致敏性评估。根据整合测试和评估方法(IATA)的3选2原则,使用直接多肽反应试验(DPRA)和人细胞系活化试验(h-CLAT)分别对化妆品中常用的防腐剂苯氧乙醇、4-羟基苯甲酸甲酯、4-羟基苯甲酸丙酯、咪唑烷基脲和DMDM乙内酰脲进行检测。其中,直接多肽反应试验和人细胞系活化试验参照OECD 442C/442E指南的内容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苯氧乙醇、4-羟基苯甲酸甲酯在DPRA和h-CLAT中均为阴性;咪唑烷基脲和DMDM乙内酰脲在2个试验中均表现出阳性结果;而4-羟基苯甲酸丙酯在DPRA中为阴性,h-CLAT中为阳性。该研究结果表明,甲醛释放体类防腐剂咪唑烷基脲和DMDM乙内酰脲是皮肤致敏物,而苯氧乙醇和4-羟基苯甲酸甲酯不是皮肤致敏物,基于文献调研结合更多的实验数据判定4-羟基苯甲酸丙酯为非致敏物。DPRA和h-CLAT的组合测试弥补了单一方法检测的局限性,适用于化妆品原料皮肤致敏性的初筛。  相似文献   

8.
以OECD指南为基础,在实验室建立氨基酸衍生物结合试验(ADRA)方法并进行实验室内验证,同时评估该方法对测试化妆品配方致敏反应的可能性。依据OECD 442C指南,将受试物(包括化学品和化妆水配方)分别与半胱氨酸衍生物和赖氨酸衍生物以50∶1的比例避光孵育24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两种氨基酸衍生物的消耗,计算氨基酸衍生物消耗率并依据ADRA预测模型对受试物致敏性进行判定。同样条件下使用商业化ADRA试剂盒按照操作规程检测相同受试物的致敏性。由试验结果可知,实验室建立的ADRA方法可以准确区分13种化学品的致敏性,检测结果与OECD442C指南及文献中小鼠淋巴结试验(LLNA)结果一致,也与商业化试剂盒检测结果一致;ADRA对5种化妆水配方检测结果显示4种为致敏物、1种为非致敏物。  相似文献   

9.
孔雪  赵华  唐颖 《日用化学工业》2017,47(4):228-231
综述了三维重组皮肤模型及其在美白防晒、皮肤屏障、保湿抗衰、舒敏修复和大气污染防护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皮肤模型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用直接多肽反应试验(DPRA)方法,对化妆品植物提取物原料中存在的蛇床子素、滨蒿内酯、东莨菪内酯3种未知致敏性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评价。3种香豆素类化合物与半胱氨酸多肽和赖氨酸多肽模拟的皮肤蛋白共同孵育,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种化合物的多肽消耗率。在标准色谱条件下,蛇床子素和滨蒿内酯与两种多肽的反应体系峰型均正常,东莨菪内酯与赖氨酸反应体系峰型异常,以体积分数0.1%的甲酸水-乙腈流动相体系对标准流动相体系进行优化后检测。结果表明:蛇床子素与半胱氨酸反应体系在反应24 h前产生沉淀,致敏性结果为不确定;滨蒿内酯多肽消耗率均值为6.95%,判定致敏性为阳性,反应等级为弱反应;东莨菪内酯的半胱氨酸多肽消耗率为75.82%,优化色谱条件后的赖氨酸多肽消耗率为80.46%,判定致敏性为阳性,反应等级为中度反应。阳性和阴性对照化合物的结果均与小鼠淋巴结试验(LLNA)致敏性结果一致,实验结果可为3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致敏性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BN大鼠皮肤贴敷和皮内注射试验染毒具有致敏性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己基肉桂醛,观察致敏特点,同时以豚鼠作为对照观察动物,探讨BN大鼠作为化学品过敏试验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将BN大鼠和白色豚鼠分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己基肉桂醛组,每组10只。将己基肉桂醛组实验动物于试验的第1天分别进行皮肤贴敷试验和皮内注射试验,皮肤贴敷试验于首次贴敷后28 d进行激发试验,皮内注射试验于皮内注射后21 d进行激发试验;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液。激发后观察每只动物过敏反应情况,根据过敏反应症状评分,计算致敏率,对致敏强度进行分级。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竞争ELISA法检测血清Ig E含量。结果皮肤贴敷试验中染毒己基肉桂醛后,BN大鼠和豚鼠致敏率分别为60%和50%;BN大鼠血清Ig 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豚鼠Ig 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注射试验中染毒己基肉桂醛后,BN大鼠和豚鼠致敏率分别为70%和80%;BN大鼠和豚鼠己基肉桂醛组血清Ig E含量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贴敷和皮内注射过敏反应中,BN大鼠已基肉桂醛组呈阳性反应,染毒后的局部反应特点强于豚鼠,因此,BN大鼠作为化学品过敏试验的动物模型具备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皮肤屏障是表皮角质层的外衣,健康的皮肤屏障能够抵御外界有害物、刺激物和日光进入,同时具有保湿及调节作用。当皮肤屏障破坏后,经皮水分流失增加,刺激物和细菌可以进入皮肤导致皮肤红肿、发炎和瘙痒。文章主要研究皮肤屏障的结构特点,筛选适合的皮肤屏障修复剂和润肤剂,及研究其在化妆品中的有用性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透明质酸与皮肤的关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透明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氨基多糖,是细胞外间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皮肤中含量丰富,透明酸具有天然吸水、保湿性、在维持胞外离子环境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由于其优良的保湿性能,已广泛添加到化妆品中,但在化妆品应用中,透明质酸对完整皮肤的功效尚需要科学资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14.
赵鑫 《广东化工》2014,(14):133-134
文章介绍了经表皮失水(TEWL)屏障的基本原理并且用菲克第一定律表示,对近几年运用经表皮失水(TEWL)评价皮肤屏障功能在化妆品保湿以及相关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作了简要的综述。经表皮失水(TEWL)作为评价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化妆品功效评价和皮肤临床应用研究上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红泥在皮肤清洁产品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洁肤用添加剂——红泥,并对红泥在皮肤清洁产品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泥能显著提高活性剂型洁面剂、皂类洁面剂和面膜的清洁功效,是一种高效的洁肤用化妆品原料。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3D皮肤模型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对3D皮肤模型的类型以及基于各种3D皮肤模型的主要体外功效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3D表皮模型由角质形成细胞构成,用于皮肤屏障、保湿、抗炎、UV防护、经皮吸收等功效性检测;3D黑素皮肤模型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构成,主要用于美白功效检测;3D全层皮肤模型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主要用于抗衰功效检测。基于3D皮肤模型,可获得多维度检测结果,实现对化妆品受试物功效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使用Mimedisc作为支架,接种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经过3周培养形成类似真皮结构,然后在其上接种正常人表皮角质细胞,依次经过浸没培养阶段和气-液相培养阶段,最终在体外形成3D皮肤结构模型。通过Masson染色及一系列免疫组化荧光靶标染色显示此3D皮肤模型有近似真实皮肤的结构及关键蛋白表达。以此模型为工具研究了活性物喜马拉雅雪松精粹对皮肤真表皮连接处(DEJ)的作用。结果显示喜马拉雅雪松精粹可以明显提高表皮的厚度,增加皮肤抵抗外界环境的屏障能力,并且可以显著促进真表皮连接处重要蛋白层粘连蛋白6(Lamivery similar structure of normal human skin (NHS). The results of Masson staining, i  相似文献   

18.
茶多酚的超滤分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了超滤分离竹叶提取液中茶多酚(TP)的工艺条件,并进行了茶多酚在化妆品中应用的功能评价。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超滤分离的最优工艺为:操作温度35℃,压力0.10 MPa,原料液质量浓度为0.21 mg.mL-1,pH=7。所得产品经生物活性试验研究表明,茶多酚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能力,美白乳液中添加w(TP)=1.5%就能明显降低皮肤内黑色素含量。茶多酚可作为化妆品中的天然添加剂。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纳米SiO2的性质及其应用领域。着重介绍了纳米SiO2的超重力、化学沉淀、溶胶一凝胶、共沸蒸馏、微乳液、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等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并对纳米SiO2的制备方法进行适当的评述。研究开发投资少、生产控制简单的纳米SiO2制备新方法,将会有效的提高纳米SiO2的性价比和扩大纳米SiO2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皮肤生理学检测的概念,介绍了皮肤形态组、脂质组、微生物组、功能组等生理学检测方法和指标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为化妆品进行人体功效评价时皮肤生理学指标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和指导,并对皮肤生理学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