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深入贯彻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精神,进一步提升传统大漆髹饰技艺人才创新创作能力,6月9日下午由山西省工艺美术馆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传统大漆髹饰技艺创新创作人才培养研修班》在平遥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举行开班仪式及研讨会。本次研修  相似文献   

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体验与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了非遗文化关注的热点。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非遗文化数字化教学和传承已经正式进入到了虚拟交互的新时代。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针对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努力将虚拟仿真交互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结合于坭兴陶非遗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活态性和传承性,并在时间和空间的多维角度进行传承与传播。对坭兴陶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方式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能够使其在民族发展、社会文化交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明显的作用,从而增强坭兴陶非遗文化在中国陶瓷艺术中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5月12日上午,"弘扬传统振兴工艺——漆艺传承发展联盟筹备大会暨漆艺邀请展"在清华大学隆重举办。本次活动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发起举办。活动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指导,旨在通过筹建漆艺传承发展联盟、筹办全国漆艺技能大赛,共同推进全国大漆产业持续、健康、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漆》2016,(4):44-46
当代艺术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到今天必然产生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必然地和本土文化、时代和社会情境发生互动、共生,从而成长为一个有机的艺术种类。大漆媒介语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载体之一,具有承载独特精神属性和中国传统美学品质的特征。大漆和当代艺术的融合,客观上是当代艺术的本土化演化表征。大漆在当代艺术中的呈现,则表明了当代艺术的巨大可能性和大漆媒介语言的宽广适用性;大漆之于当代艺术,或可理解为大漆媒介艺术的演化拓展的走向之一,同时亦可理解为当代艺术中国流派的重要可能性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漆艺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漆艺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门类之一。本文从"大漆"的由来、"漆"字的演变,及中国漆艺文化的经典-《髹饰录》等多方面揭示了大漆二字蕴含的哲理。  相似文献   

6.
长北 《中国生漆》2013,32(2):10-15
作者叙述了前往西南进行漆器髹饰工艺现状调查的经过,指出化工"漆器"对漆器髹饰工艺的丰厚传统已经造成毁灭性杀伤,指出各级政府应保护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传人"应坚守传统工艺,坚守大漆髹饰工艺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漆》2013,(4):50-52
<正>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专业创建于2005年,200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先后组建、设立了专业的教学团队和专门的"漆艺髹涂实验室",现隶属于公共艺术学院壁画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专业以尊重和恪守大漆的物质性、功能性和文化属性为宗旨,提倡"传承"与"实验"的教学精神,鼓励创新、多维度地探索研究,如:"传统"与"当代","思考"与"劳作","物质"与"精神"等层面的关系。基于中国传统大漆材料八千年的历史沉淀,如何让传统大漆  相似文献   

8.
胡娟 《中国陶瓷》2012,(10):34-36,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等特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对此,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文化创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七十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碗为研究对象,对朱漆木碗的挖掘过程、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等进行阐述。朱漆木碗反映了中华远古先民对大漆的性能认识、使用探索和审美意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杰出智慧。研究朱漆木碗,旨在启迪大众传承传统大漆文化,实现对传统大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浙江的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上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千年的陶瓷发展历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浙江青瓷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保护和传承浙江青瓷手工业制造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简要分析了浙江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问题,并从展览展示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紫砂陶工艺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通过紫砂陶工艺的传统技术溯源,推动传统紫砂陶艺的文化传承。通过分析紫砂陶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特点,阐述了紫砂陶传统工艺的流程及其细节,并论述了如何进行文化传承。本研究为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具有保护紫砂陶工艺的技术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现代传承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传承与传播方式主要可通过建设传承基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阵地和开展传承创新研究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宜兴紫砂陶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范式,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数千年来,大漆是中国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本文拟从"漆"字的演变过程,与漆有关的姓氏、成语、地域及河流,中国大漆的特性等方面,全方位的讲述中国大漆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广州彩瓷是中国陶瓷历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被称为广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彩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传统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将会迎来重要的变革,创新传承将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主流思想。在这种发展前景下,广彩的传承将会面临新的机遇,也会遇见新的问题。在合理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来发展广彩文化将成为广彩传承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将以云操作技术发展为背景,简述广彩创新传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建镇千余年来,留下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大生产以及现代社会追求速食经济的双重影响之下,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迫在眉睫.经过多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景德镇地区高校对于保护和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我国劳动人民艺术才华的结晶。历经千年传承的瑞昌剪纸艺术融入了北方剪纸的大气和南方剪纸的精巧,在营养丰富的民间艺术沃土中,逐渐形成了粗细有致、刚柔并济的独特艺术风格。瑞昌剪纸艺术作为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是瑞昌剪纸艺术在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积累融合而成的结果,也是影响其保护、传承与再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依据。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研  相似文献   

17.
赵振  李亮 《中国生漆》2022,(3):14-16+45
本文主要评论《漆彩鎏金——宁波非遗漆艺与高校教育传承》一书面世的意义与价值。宁波非遗泥金彩漆、朱金漆木雕、彰髹漆艺、骨木镶嵌等工艺所代表大漆艺术是宁波传统造物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宁波非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笔者以宁波非遗漆艺的历史溯源、特色和材料介绍以及制作流程为切入点,对如何教育并传承宁波非遗漆艺进行研究论述,并对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8.
大漆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应用非常之广泛,尤为重要的是运用在室内空间的陈设使用较多,成为古人室内空间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建筑"心"空间是追求精致生活的人们对起居生活空间里面的建筑和陈设较为高端的追求,建筑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心里需求。将大漆运用到建筑"心"空间是现代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也是对工艺的传承和再发展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漆》2014,(4):23-23
<正>APEC会议的会场上,有3件雕漆屏风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的大作。其中"剔红百草九扇屏风"是三件作品中最大的,高2.8m,宽4.8m。屏风采用剔红工艺,以优质红松为胎,裱麻布,髹丹漆,表现我国中医中草药文化的发展。中药与漆艺互为载体,相映成辉。大漆文化与丝绸和陶瓷一样名动天下,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元素。"剔红百草九扇屏风"以大漆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漆》2016,(3):53-55
跨学科成果的交叉使用已成为当今创意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中国古代漆艺作品表现的纬度不仅限于酒器、餐具、乐器、配饰等生活用品之中,也在建筑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面对现在漆器产品在我们视线中的贫瘠现象,希望通过混凝土与大漆结合,探索不同漆艺产品的类型及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以此文,对两种材料结合时的研究发现和初步实践成果及其存在问题作以总结。并就实践中混凝土与大漆结合时出现的特殊效果进行延伸创作,相信唯有用更多的、不断的实验,才能找出传承中国髹漆文化时的不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