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全胜  朱颖 《风景园林》2020,27(2):94-99
生态文明背景下,功能主义导向的传统城市设计正逐步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转型。北京房山云居寺文化景区城市设计实践,以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为基础,在充分调研基地文化与自然特征基础上,提出"隐于山水间,万般皆自然"的城市设计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严格减量发展、严格控制高度、维护山水格局、倡导覆土增绿、风貌特色引导以及混合用地指标6项城市设计策略。聚焦人在景区中的体验,在提升云居寺文化景区服务功能的同时控制景观视廊,实现了人在景中游的绿色景区营建。  相似文献   

2.
《城建档案》2010,(12):19-22
镇江南山风景名胜区为著名的省级自然风景区,位于江苏镇江城南,距市中心2.5公里,由招隐景区、竹林景区、鹤林景区和文苑景区等组成。凤景区群山环抱,绿树葱茏,四季分明,鸟语花香,隐碧流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山上物种丰富,树木约有160多种,鸟类约有70多种。南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3%,其中风景区面积为10、56平方公里,以其幽深、古朴、素雅与明朗秀丽的特色取胜,不出城而享山林之静是南山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兰山三台阁景区是展示兰州山水旅游城市特性的重要景观节点,但目前在旅游建设和开发上,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难以满足城市绿色旅游的需求,兰山三台阁景区的建设开发急需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和指导。本文针对兰州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着重分析了兰州市兰山三台阁风景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其园林景观元素和景观空间秩序的特点,以期为兰州地区山地园林旅游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文明城市。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的就是这个国家和城市的建设。城市建设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彰显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然而,旅游文化景区是受人为保护的,它的历史脉络确实隐含于城市的发展中,内涵的体现并不是平铺直叙的。对于旅游文化景区这个概念性存在的公共开放空间,我们设计公共设施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人文脉络与地域特征的记忆。从而延伸整座城市的独特潜质与性格。旅游景区内的公共设计不应该仅体现其功能性,它们的存在也应该体现地域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城市建设日益同质化的趋势下,富于地域性的景观规划设计表达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将地域性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研究放置于"山水城市"理论的框架中,以呼伦贝尔两河圣山旅游文化景区设计为例,提出地域性景观空间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生态环境、历史文脉等几方面阐述地域性风景区空间建构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旅游景区空间环境的营造中,挖掘和发展地域特色在目前千城一面的情况下不失为优先策略之一。该文结合玉博园的实践提出因地制宜策略。将玉文化体验注入街区游览路线过程中,在路径始末布置玉博馆与玉佛寺渐次展开玉的文化画卷。突出地域特色,尊重自然山水皖西民风民俗,继承与重译传统,加入了现代元素,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演绎新皖西建筑。建筑体量尊重自然,纵横搭砌,形成小散隐的意象,隐藏于山下,给人以神秘和向往的无穷想象。将山体作为城市空间的背景,突出自然山体在城市空间的重要作用,同时时刻提醒人们这是山城。  相似文献   

7.
镇江,一座浑然天成的山水园林城市.三面环山,一江横陈,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水与城市交融,自然与人文辉映,使镇江自古便有了"城市山林"和"天下第一江山"的美称. 镇江曾经荣获首批中国创业之城20强、全国四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如今的镇江,正锐意进取、科学发展,向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智慧城市、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迈进.  相似文献   

8.
张兴国  张寒 《室内设计》2013,28(4):56-60
本文以南山风景区老君洞道观的保护规划设计为例,基于老君洞景区的自然和文化两大优势资源,坚持保护规划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对策,从旅游开发定位、原真性的保护与传承、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叠置、节点空间品质的优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保护性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实现老君洞景区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区域自然山水对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具有根本性作用,探究传统智慧中基于自然山水格局的都市区域景观营造的理论方法至关重要,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是综合性、区域性考虑的典范。首先研究关中自然山水空间内外层次与组织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分为外圈边界关隘层、中圈水利农田层、内圈城市本体层,从结构、模式、分区、选址、朝对关系、借景、轴线等角度讨论结合关中自然山水格局的区域景观营造方法。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山、塬、原、滩、河嵌套穿插的山水空间,4类关隘景观,6类水利农田景观区,"高敞-六爻"模式的空间规划原则,以南山为阙的朝对关系,融合南山峰谷与功能需求的非均衡复合轴线景观等。对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方法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区域空间规划等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生态山水环境作为城市的特色本底,需要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和沿承,使城市空间更具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对大乌兰浩特山水要素的分析,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着重强调构建山水格局,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把城外及城中的山水要素引入现代城市建设之中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雪芬 《四川建材》2011,37(4):62-63
景区道路的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景区道路怎样在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怎样和谐地融入当地的生态环境中,本文结合实际对景区道路的设计、建设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景区道路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的总体结构和特征,对其进行总结,利用数据模型对不同分景区的规模度和优越度进行测算,最终对其个体空间要素提出优化,对整体空间要素进行调整,对空间组织流线进行梳理,以满足武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对滨湖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达婷 《中国园林》2012,28(5):121-124
山水城市理论伴随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已有20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在青山绿水中建设诗意的栖居环境时,保持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从对山水环境自然灾害的讨论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中国传统山水观,明确了尊重自然山水及其生态价值的意义,挖掘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中的生态意识,归纳了传统园林以尊重自然形态,利用改造自然、注重山水组合模式、形成综合水环境和重视植物环境营造的造园方法。以传统造园实践来启发当代城市建设,得出整治山水形态、形成综合水环境、建立绿色空间意象等现阶段山水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广州—“山水城市”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特别关注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高瞻远瞩 ,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科学构想。钱老提出城市建设要全面考虑 ,要有整体规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 ,并要把城市与园林结合起来。山水是代表自然美好形象的名词 ,风水理论在城市建设的长期实践中 ,将自然山水与城市紧密融合的过程中 ,又将自然山水与人造的城市 ,在感性、理性上联为一体。将“山水”这种自然环境与城市的人工环境进行叠加组合 ,必然会出现多彩的空间形态 ,出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空间形象和美学特色 ,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广州…  相似文献   

15.
张继之 《山西建筑》2009,35(33):22-23
以历史文化古城巢湖为研究对象,探讨并总结了在巢湖市滨河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一系列适合巢湖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方法,从而创造城市空间新秩序,丰富城市景观内容,重塑城市新形象。  相似文献   

16.
徐州金龙湖景区的空间景观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金龙湖景区的设计理念,强调以水景、小品建筑、自然微地形和植物群落形成的空间关系,以丰富的景点营造静态和动态景观空间,以原有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演绎新时代景观功能和结构的设计手法,突出地区文化内涵和时代感,使人更好地体验舒适、健康、时尚、兴旺的场地特色,打造商务景区的新模式,将其建成集休闲生态、相地合宜、主题突出、静谧典雅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务景区,使其成为徐州新地标,营造徐州城市新名片.  相似文献   

17.
李昊  孙倩 《建筑与环境》2010,(1):160-162
山水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的营建模式之一.是21世纪倡导生态文明的旗帜下的理想城市建设模式。泰安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以山水城市理念指导泰安的城市空间营造势必会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所帮助。通过对泰安山水环境及山水格局营造的分析,提出适合秦安山水城市空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陕西武功人居空间要素的关联性生长,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探究人居空间要素在武功山水人文空间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审视当代城市问题,即传统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是人居物质、文化需求的整体观照;而包括武功县城在内的当代城市人文空间建设,常忽视根源探讨与整体思维,以致历史空间的碎片化消解。基于武功历史人居环境古今演变的认知,思考历史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脉络,以指导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逃了"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伊春山水格局和总体建设目标的分析,以伊春河旧河道滨河岸线的建设为例,通过对伊春旧河道7景区各景点构思建设实施,阐释山水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回溯棕地生态价值被认知的历程,包括生态学初步认知、IBA实践、荒野价值及再利用辩论,梳理历程中"工业自然""城市-工业林地""城市野境"等核心概念,指出棕地中自然演替而形成的生境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甚至成为稀有物种的栖息地,具有生态、游憩、审美、荒野等多方面价值。公众对棕地的感知与接受度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背景、棕地自然演替阶段等因素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改造与再利用并非易事。基于已有的成功实践,根据工业自然保护与游憩功能之间的侧重程度,归纳出德国的棕地改造与再利用实践3种再生策略,包括工业自然主导型策略、设有工业自然保护地的城市公园型策略、工业自然与游憩利用并置型策略。为中国棕地再生提供新的视野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