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章从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出发,指出司马光独乐园的营建受到了中隐影响。首先论证了白居易履道坊宅园与司马光独乐园的可比性;其次,从中隐角度出发,通过对两园在独特的生产性景观、空间尺度与空间感(包括空间分割、以小衬大、旷奥对比、借景园外)、精神隐喻和园林意境的比较分析,异中找同,得到中隐思想在这些方面对独乐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谢洋 《山西建筑》2009,35(29):345-346
介绍了宋代司马光独乐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从古籍文献中探寻了独乐园的面貌,分析了其造景手法和艺术特色,望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借鉴,同时积累造园艺术的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3.
邱彩琳 《安徽建筑》2014,21(6):13-14
宋代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逐渐完善,尤其是文人园.从唐代的形成到宋代的成熟,无不体现中国园林的多样性.文章从宋代文化绘画的发展与文人园的关系,以及宋代文人生活思想等方面,以北宋司马光独乐园、南宋吴兴章参政嘉林园、丁氏园等私家园林为例,主要论述了宋代文人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尊重自然又高于自然,与西方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带有独特的东方哲学和人格情感,由此构建的园林景观不仅形态和谐而且被赋予了园林主人的感情。宋代司马光独乐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尝试从造景要素和造景手法这一视角切入,探析独乐园的精神内涵,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洛阳独乐园是中国文人园“园以人 名”的典型案例,其园林实体早在元代就已荒 废无存,但由于主人的声望和高雅的园中生 活,独乐园一直为后人传颂近千年,成为中国 古代园林史上最著名的文人园林。本文根据 历史文献探讨了独乐园的园林布局、造园手法 和文人的园中生活,并结合《资治通鉴》的编 撰以及独乐园向市民开放等史料,阐述了中国 文人园林生活与城市生活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洛阳履道坊白 居易宅园遗址附近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工作,随后在《考古》期 刊上发表了《履道坊白居易故居发掘简报》,此后有多篇论文 根据此简报对履道坊白居易宅园进行了复原想象研究;2014 年,《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出版,其 中有关履道坊白居易宅园的考古记录比《简报》更为详细,这 为进一步探究履道坊白居易宅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客观数据支 持。以考古数据为基础,将所有考古尺寸数据叠合、分析、类 比并推导出白宅的范围尺寸,最终得到白宅面积接近唐洛阳 “十七亩”的结论并确定了其“宅-庭-池”的基本结构;同 时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参考,结合白居易诗文与《九老图》等文 献资料,对履道坊宅园的结构布局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推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歙县禾园·清华坊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分析,对如何在传统历史街区及地段中融合解决现代住区功能、空间环境及生活方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几千年来,人们建造园林的目的在于享受生活、陶冶精神,也在于追求健康。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兼学医理和药理,不少文人的私家花园中都种有草药。杜甫的草堂里就有一片药圃,并曾写过《高柟》一诗:"柟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司马光的《独乐园记》描述了其宅园中水池东面的药圃,圃中种植草药120畦,并分别标记了各种草药的名称。明代画家仇英依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目前的考古及文献资料 ,对内聚平等和等级分化的聚落形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并以聚落形态的演进为基本脉络对里坊的起源进行了逻辑上的分析。并指出 ,里坊是在特定的社会进程中由“附城邑寨”衍变而来。  相似文献   

10.
三坊七巷是福州千年历史文化的典型缩影。坊巷格局借鉴“里坊制”,坊巷内的私家园林体现了隐逸文化、福州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对私家园林精神意趣、表现形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坊巷格局与私家园林在时间、空间、序列、邻里上关系紧密,为私家园林文化的孕育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福州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成因、坊巷与私家园林的共生关系、私家园林的文化交融特征进行剖析。三坊七巷私家园林作为历史文化载体,反映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引起的文化涵化;壶天之隐的园居思想推动了造园的积极主动性;坊巷环境与个体审美促成私家园林格局的统一与差异;私家园林的营造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共同创新园林要素,以期为福州地域性园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隋唐长安里坊规划方法再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晖  曹康 《城市规划》2007,31(10):74-80,87
在考古发掘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尺度核准对隋唐长安里坊规划方法进行了考察。文章主要作出了三点推断:一、长安里坊的特殊形态源于"宫城和皇城优先"的规划过程;二、正方形的坊和市是规划中的决定性要素;三、100步是规划中使用的基本模数。  相似文献   

12.
<正>至美术馆坐落在深圳宝安区全至科技创新园二号楼内。作为联系园区内不同公共空间的媒介,至美术馆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营造具有人文氛围的工作场所。至美术馆除了展厅空间,还包含了多功能厅和工作坊。通过展览、培训、讲座和论坛等方式,至美术馆以此推  相似文献   

13.
郑卫  李京生 《城市规划》2007,31(10):81-87
鉴于学界目前尚缺乏对唐长安里坊内部道路体系情况的清晰认识,通过对文献史籍的解读和考古发掘资料的分析,提出唐长安里坊内部的道路体系是由十字街和沿墙街、十字巷、曲组成的三级道路体系的观点,并认为整个路网呈方格网形,是在一定的规划和建设管理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城市艺坊     
城市艺坊是一个集建筑、园景、公共艺术及奥运元素于一身的大型国际性公共艺术公园,位于香港沙田大会堂对面、商业发展项目及公众文化设施之间,其目的是美化公共空间,推动艺术及文化。  相似文献   

15.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承载着社会治理内涵和居民日常生活。文章以城市空间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回顾了封建社会发展中街区空间的演变历程,进一步展开分析了空间变革的3个关键节点,即里坊分区空间、厢坊多元空间和街坊复合空间,并归纳总结了传统街区空间变革的技术逻辑、目标导向和运作机制,以期为今后探索适应本土化需求的街区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西安鼓楼回坊是伊斯兰文化、回族重商特性和中国古代城市坊里空间制度有机结合的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本文通过对西安回坊族群渊源的考查,重点就回坊雏形空间的萌发条件和雏形空间的形态特征进行深入探析,揭示了西安鼓楼回坊的形成与西安城市变迁及西安回族族群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廓清了历史图景中西安鼓楼回坊的空间源起,并进一步印证西安鼓楼回坊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哲  孙肃  伍小敏  李严 《新建筑》2022,(4):112-117
以江西乐安县流坑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较完整地保留了更多里坊民居遗存。研究基于国家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资料及村落街巷三维数据,对流坑里坊遗存的空间特征进行可量化分析,理清四级嵌套的村落结构体系、里坊单元划分及其内部街巷结构、坊门的类别与级别,结合历史资料解析流坑里坊被保留至今的原因。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我国传统村落里坊遗存的理解,在当前社会发力村镇保护与开发的背景下,重塑关于里坊居住模式生命力的认知,充分理解村民依恋传统民居空间的内在原因,为村落新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里坊制度不仅是一个营建制度,更是统治者维护专制权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城市规模形态、职能组织配置、街道空间形态和城市公共空间等四个方面论证和分析,探索里坊制度下以唐长安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而解析里坊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史料分析,揭示唐代市内已经出现居住功能。指出唐代的里坊制松动迹象并不只局限于坊内发生商品交易行为,还包括市本身出现的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现象。市内居住功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一变化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破坏了里坊制的市坊区分规划制度;突破了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原则;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从市向街道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花信 《中华民居》2012,(8):97-103
清朝皇帝的专属驿站——独乐寺行宫 独乐寺行宫,坐落于独乐寺景区的东北角,也称乾隆行宫,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是清代皇帝祭拜东陵时的小憩之处,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清朝乾隆皇帝到过独乐寺几十次,此后的历代皇帝亦在此歇息.因此,在独乐寺及独乐寺行宫都保存有大量的清朝皇帝御笔,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