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聚落在发展中出现的人地关系理性认知不足,重技术、轻文脉的现状问题,文章通过对传统营建体系的形成路径及发展机制分析,从传统聚落空间的生态及场所性特征入手,引入系统耦合理论,浅析二者间的协同因素及作用形式,为传统营建体系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语境下的传承与转译提供方法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贵州黔南地区少数民族聚落众多,隐于山林深处的白裤瑶聚落至今保存较完好,在不断迁徙建寨的历史进程中逐渐适应了地域特征,融合发展了民族文化。该文以贵州荔波县瑶山乡的白裤瑶聚落为例,在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考古测绘结合图示的方法解析白裤瑶聚落空间的适地性,瑶山白裤瑶聚落空间在宏观选址、中观营建、微观感知三个层面分别表现为适隐、适居、适闲的特征。研究所得空间特征解析成果对白裤瑶聚落的保护与振兴及其营建智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国内传统聚落绿色营建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将研究概括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其中定性研究主要针对传统聚落建筑单体的建筑类型、空间构成、材料与构造,以及聚落整体的选址与布局、巷道空间等方面进行归纳;定量研究则借助实测数据或建立模拟模型进行分析。文章对两方面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希望对后续的国内传统聚落绿色营建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生态安全导向下的青藏高原聚落重构与绿色社区营建研究,在当今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青藏高原的聚落发展有其特殊性,它的生态复合系统、资源承载力、文化教育以及环境特征决定了必须走新型绿色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针对青藏高原人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聚落的生态系统、聚落转型与重构、传统聚落营建智慧等,进行多学科的深层次研究,对于探索严峻生境条件下的高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突出的科学意义。该研究以高原村镇生态规划的科学方法、民族文化传承、地域民居创新等的研究成果,探索构建青藏高原聚落营建理论框架,试图填补村镇规划理论中青藏高原区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王永帅  张中华 《风景园林》2023,30(8):103-110
[目的]为修正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地域性人居个性缺失、形象趋同等问题,需要准确识别其地域性人居景观特征。[方法]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窑洞聚落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方法及路径,并以陕北地区32个传统窑洞聚落景观为例,对其选址布局、空间形态、院落布局、营建技艺和民俗文化中所蕴藏的地方性知识进行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结果]形成由2个门类、6个大类、27个中类、65个小类构成的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结论]研究提出陕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性人居景观的保护传承和在地性人居营建提供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下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传承和转译的困境,借鉴语言学的结构系统逻辑和图式的心理认知方式,重新梳理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内在伦理功能。以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逻辑为理论基础,在当代语境下提出一条适应重识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体系的研究路径。运用语言学的结构主义认知逻辑,将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从载体的物质性表征引向对居住环境的结构性思考;借鉴空间图式语言的表达形式,解析聚落整体空间的尺度、结构、秩序和意义特征,揭示聚落空间的形成机理和营建智慧;基于语汇要素、句法结构和语境规则三大系统,构成微观—中观—宏观多维尺度嵌套下的聚落空间语汇和语法逻辑体系。传统聚落空间基于"空间–路径"的基本空间语法结构,转译成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以满足新的空间功能需求。在水平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词法和句法将单一维度上的空间语汇类型化单元进行组合拼接,形成空间语汇词库;在垂直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语法将多维度语汇单元依据语境限制规则折叠和嵌套成复合的物质空间结构。因此,构建的空间图式语言结构认知体系和转译生成方法,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和重构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63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 63 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 63 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下是黄土沟壑区传统乡村聚落向新型乡村聚落转型的重要时期。该文基于黄土沟壑区自然地理的现实特征,以该区域传统聚落居民的生存、生产、生活为切入点,从聚落选址、空间组织以及生态经验三方面进行总结,疏理黄土沟壑区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经验与空间特征,优化传承该区域传统聚落营建智慧,力求为黄土沟壑区新型乡村聚落的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林琳  陆琦 《风景园林》2020,27(4):81-86
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乡村聚落既有格局具有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认识,传统营建策略得不到借鉴和完善,既有资源被严重浪费,导致了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对粤西地区乡村空间环境一体化特征分析入手,对乡村空间形态构成进行解读和分析,对规划尺度的聚落模型进行环境模拟,关注聚落整体的互动功能,从聚落地块形态、建筑单体形态、聚落道路形态、村域边界形态等方面挖掘聚落尺度的整体气候适应性智慧,从中找到关联机制和既有空间形态可持续经验转化的途径,回应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燕贞  寇俊涛 《城市建筑》2022,(5):45-47+57
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近年来“在地性”建筑观念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山东沂南朱家林聚落更新为实例,分析其在解决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中出现的问题时所用到的策略:延续聚落肌理风貌、植入现代功能空间、活化聚落空间、因地制宜地在地营建。通过这一系列策略,朱家林做到了聚落空间的活力激活,从而实现了乡村聚落中的生态人文共生。本文希望能够借鉴其经验,探索一种基于“在地性”建筑观念的乡村聚落更新思路,以此为基础,其他地区乡村聚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南部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研究该区域绿洲聚落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对新疆南部地区绿洲聚落的环境适应性与生态智慧进行了调研、梳理与分析,罗列了该地区传统聚落的布局模式、聚落空间的建构技术,并总结了干旱区绿洲聚落生态适应性智慧、营建特征和空间形态特征。提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与时代需求、干旱区绿洲聚落营建中必不可少的防风阻沙和降温遮阴等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期为当代干旱区城镇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受地貌气候类型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山地聚落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文章结合实地调研,以蓟州山地聚落为例,进行选址高程采样和综合分析比较,从聚落的生成发展过程即"主观选择—被动适应—主动利用"三个层面,结合地势、地貌、气候、资源、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对北方寒冷地区山地聚落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进行分类解析,以期寻求一种适宜的建设策略来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指导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山地聚落的营建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探讨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的营建技艺,以及与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以期对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和水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海盐生产时期的运行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淮盐文化聚落发展的历史逻辑。本文以水系为线索,在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对草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图译,分析其聚落分布、空间形态、营建系统等方面与海盐的生产、运输的关联性,提炼出淮盐文化在空间形态方面的特征要素,从另一视角诠释传统淮盐产业影响下的聚落空间的规划思想和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9.
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诠释——以巴渝古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巴渝古镇为代表的历史乡土聚落景观为例,基于不同尺度下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认知图式,分析了巴渝乡土聚落景观的在地性和在场性生成背景,以及多核心中心、多维度方位、开放性领域等空间结构特征,指出营建当代乡土聚落景观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华中建筑》2021,39(10)
伴随着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聚落空间正在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营建方式的剧烈矛盾分化。伴随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聚落的演变最终将达到一个阶段的平衡状态。以河北省没口峪村为例,该文阐述了传统与现代的山地聚落演变的营建特点,借助演化博弈论,归纳了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多种因素作用下两种阶段中的聚落空间的差异,分析演化倾向,梳理利益共通点。通过上述研究,总结聚落空间演变优化措施,为加快没口峪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