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场所依恋研究人与场所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系,是跨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概念,近几十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领域。梳理了场所依恋的概念框架以及包括维度构成、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发展,通过对目前场所依恋研究趋势的分析,发现游憩场所研究兴趣增加,但仍然存在未解决的研究问题,场所的物理维度、社会维度与场所依恋的关系研究存在一定的难点,关于游憩场所以及场所维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目前对场所依恋情感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领域,场所依恋的情感因素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逻辑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人居环境问题,为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带来新技术支持。梳理2011年至2021年间相关文献,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大数据应用在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特征。首先,国内风景园林领域大数据研究始于2013年前后,重点应用领域涵盖了公园绿地、街巷空间、时空行为与空间活力、评价与评估等方面。其次,研究发现大数据在利用新的数据源、形成新的研究方法以及拓展定量研究途径几个方面对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大数据不能对学科领域形成全覆盖的局限性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对于以数据分析取代理论构想的趋势,以及相关性取代因果性的思维转变亦需理性看待。 相似文献
5.
场所依恋理论作为当代人-地情感联结研究的核心,
是增强人与场所情感联系、提升居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的重
要切入点。然而场所依恋传统测量方法因情感数据与空间数据
的脱节,较难探讨场所依恋强度的空间分异特点,其测量结果
也难以直接指导实际的规划与管理。为此,在总结形成基于
PPGIS的场所依恋综合测量方法框架的基础上,以长春水文
化生态园为例开展场所依恋的多维度综合测量和可视化制图,
并基于语义分析解析同类型空间场所依恋强度差异的原因。以
期从情感数据、场所意义和空间数据相结合的角度为场所依恋
理论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
7.
历史街区是承载居民历史记忆和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揭示历史街区中游客的场所依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游览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基于15个节点的问卷调查,探究历史街区声景对游客场所依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场所依恋的2个维度上,相较于场所依赖,游客对锦里古街的场所认同更为明显;声源类型中,庙会活动声偏好度、导游讲解声感知频率、感知强度和偏好度与场所依赖有显著积极关系;谈话声感知强度和偏好度、手工艺制作声偏好度与场所认同有显著积极关系;总体声景感知的愉悦度和丰富度均与场所依恋及2个维度指标有显著积极关系;游客特征方面,来源地和性别可能是影响场所依恋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可以为营造历史街区的场所感,提升场所依恋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参与性观察法、问卷法、李克特量表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萧宏石刻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POE).与以往的POE研究不同,本次研究结合遗址公园的文化特殊性,引入场所依恋量表进行游人与场所之间情感连接情况的评价,以期对公园的使用情况进行如实的反映,并同时可以总结出关于城市遗址公园的建设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转向高质型,如何协调人地矛盾、维护城乡地域性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场所依恋作为探讨人地关系的代表性理论,较早地运用于国外城市建设,其理论成果对我国城镇地方感建构具有一定的参鉴意义。该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外2013年—2022年场所依恋研究相关文献,结果表明:近十年场所依恋研究学科交叉特征显著,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尺度下的研究较多,尤其关注居民归属感建立及心理健康,对“情—地”相互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拓展了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展望:重视多元群体的情感需求;探寻情感与地域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规律,协同城乡发展热点问题,构建体现本土特色的场所依恋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遗存,具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人们体验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采用依恋量表问卷、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村民的传统村落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对自然古朴、保留了传统风貌、承载了集体记忆的景观具有强烈的依恋感知,而对功能、风貌、格局变化较大的村落景观则依恋感知较弱;且功能依赖维度的感知普遍低于情感认同维度。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提出以提高村民的场所依恋和情感认同促进传统村落景观内生性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建议,实现传统村落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该文旨在建立场所理论视角下典型校园空间的更新方法,探索校园景观空间的优化策略。通过对校园景观空间研究进展的梳理分析,确立场所营造介入校园景观空间设计的可能性和积极影响;通过对场所理论概念的阐述,以场所空间和场所行为为切入点,分析校园景观中的环境特性。从文化、活动、自然特性方面构建场所理论介入中学校园景观空间更新优化的设计方法,并以唐河县文峰中学为例,提出基于场所理论的校园景观更新优化设计策略,以提升环境质量的方式促进校园场所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已有研究证明质量较高的景观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心理恢复性,使得人的自我效能感更高,且一个令人感到放松舒适愉悦的环境势必会增强人对这个地方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广州6所学校为例,构建高校景观质量满意度与恢复性评价及场所依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来探讨其关系,利用SPSS和AMOS软件,构建三者的SEM结构模型进行... 相似文献
13.
14.
引言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城市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这为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生态文明新理念,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城市发展方式也随之逐渐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修补。城市的生态、游憩等功能是人们缓解疲劳、放松心情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完善推进公园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千年兰亭的沧桑和无奈——从文献分析探析兰亭曲水变迁及其蕴含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亭变迁园林价值的讨论为开端,在充分解渎兰亭同林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厕基础上解析了兰亭曲水变迁,并以图解的方式梳理了历代兰亭后,指出:兰亭纪念构筑物与宋以来大量的兰亭书画是人们对晋兰亭进行追忆的2种不同方式.兰亭曲水的消逝伴随以鉴湖为核心的兰亭周边自然环境变迁,事实上,晋兰亭在生成前,兰上里已经蕴含了上古于越时代的深厚历史人文,在其后的变迁过程中,兰亭不仅承载书法文化,还承载着深厚的场所精神.在生态美学思潮的当代,其场所精神应该得到适宜的延续和恢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美国科学网(Web of Science)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突显率检测和聚类分析等方面计量分析,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比国内外研究差异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早期国内空间句法研究相对滞后,但自2010年后呈现快速发展状态,目前与国外差距已逐渐缩小。从研究热点来看,建筑领域的空间句法研究经历从理论体系研究到建筑实践应用的过程。从研究趋势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已经将村落规划、景观学、考古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呈现出更丰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对象部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点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7.
恢复性知觉可以让个体在空间中获得恢复性效益,研究恢复性知觉的作用来源则有助于理解个体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规划设计更具恢复性效益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因此根据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构建了由深度休闲、场所依恋与恢复性知觉三者共同组成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上海市徐汇滨江滑板空间为例获取数据,通过SmartPLS软件对其进行检验并探讨其关系与作用机制。发现:(1)深度休闲对场所依恋有积极影响;(2)场所依恋对恢复性知觉有积极影响;(3)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直接的积极影响,且在场所依恋中介作用下,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间接的积极影响,其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故而城市恢复性空间的建构需要关注深度休闲和公共空间资源的匹配,加强场地的功能性条件并提升个体在场地中的情感体验,以此提升个体的恢复性效益。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成为必然,且正在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变革。本文在对BIM技术进行简要综述的基础上,分别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多个角度论述将BIM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必要性,继而对BIM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主要障碍进行探讨,为推动BIM技术在风景园林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位论文是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风景园林学科自2011年被列入一级学科目录以来,学位论文质量和数量均有了飞速的发展。为了明确风景园林学科不同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风景园林学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学位论文这一视角研究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前沿。结果表明,近10年间,风景园林学科博士、硕士和专硕论文数量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不同类型论文研究侧重点不同,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知识子群是博士、硕士和专硕论文的主要研究选题;专硕论文的研究内容更趋向于应用实践。最后,对未来风景园林学科研究选题和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变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遗留下了各种生态缺失的场所。澳门半岛内港区域在中国澳门更新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盛至衰的变化,城市中公共空间的旧有功能与当今的时代需求发生矛盾冲突,存在着各种破败与生态缺失的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澳门内港区域的衰败成因以及现实状况,结合澳门特区政府未来二十年城市更新需求导向,提出相关的区域生态修复与活力再生策略,使其焕发新的使用功能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