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鉴于海底输油管道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在加热降凝时的重要性,以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机理为基础,分析集肤效应伴热系统的磁场分布,进而获得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引入加热功率作为中间变量,从而建立电源频率与集肤效应伴热温度之间的关系。针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从整体上提出一种基于Hammestein模型的非线性 预测控制方法,首先采用辅助模型运用标准粒子群算法对Hammerstein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及优化,然后对线性环节设计广义预测控制器,利用所需伴热温度求解出中间变量加热功率,再对非线性环节求逆反解出所需的电源频率,从而达到高效伴热的目的,并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4.
5.
6.
7.
海底管道集肤效应电伴热在渤南油气田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南油气田渤中13-1平台向渤中26-2平台输送油气的海底管道距尾端约13 km需要伴热,由于距离较长,普通的电伴热不能满足要求.集肤效应电伴热适合长距离管道的伴热,陆地使用已较普遍,但在国际上用于海底管道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从理论上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用于海底管道的可行性、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集肤效应电加热法是一项日趋成熟的管道加热技术,简单介绍其原理、特点,在油管解堵中的作用以及在江苏油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海底管道集肤效应电伴热在渤南油气田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秀翠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3,(2)
渤南油气田渤中13—1平台向渤中26—2平台输送油气的海底管道距尾端约13km需要伴热,由于距离较长,普通的电伴热不能满足要求。集肤效应电伴热适合长距离管道的伴热,陆地使用已较普遍,但在国际上用于海底管道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从理论上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用于海底管道的可行性、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集肤电伴热管的专用元件-接线盒的材质、制作,盒内导线的连接形式、接头的绝缘处理方法及接线盒的防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如何防止混输的油气在海底管道中凝固结蜡、保证油气的正常输送是合理高效开发海上边远区块的关键。文章介绍了集肤效应电伴热的原理、特点及配套设施,从理论上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用于埕岛油田海底输油管道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计算分析了集肤效应的效果。理论分析及模拟计算表明,集肤效应电伴热用在海底榆油管道上是可行的,并提出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敖南油田分别在茂72区块的736队和敖416-67区块的738队应用电热集油工艺技术,该工艺是一种新型的集输模式,减少了大量的地面设备,具有一次性投资少的优点.敖包塔作业区通过4年的应用,总结了该工艺在生产中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工艺在生产应用中已日趋成熟,为电伴热集油流程在低产、低渗透油田产能建设和老区改造中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为开展新的地面建设模式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结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和超稠油管道输送过程的研究成果,首先通过试验研究辽河油田超稠油的流变特性,再通过对辽河油田超稠油集肤效应电伴热试验确定实际伴热效果、伴热功率和伴热可靠性.通过比较多种的超稠油管道输送方式,结合辽河油田超稠油的特点,确定了加热输送为最优的输送方式.稠油管道输送伴热方式上,电伴热法比传统的热媒伴热法更先进,不但有利于环境,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管道输送的人力和占用面积. 相似文献
15.
油气初加工装置中的电伴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伴热带作为一种带状电伴热器材,具有能耗低、寿命长、加热均匀、温度准确、施工安装方便、维护简单、人工费用低、无污染、易实现自动化及远程控制等特点.电伴热带可分为自控温型和恒功率型两种.从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13个大队应用电伴热统计数据来看,建议装置区内选择自控温型电伴热带;长输管道选择温控器控制的恒功率串联型电伴热带. 相似文献
16.
17.
电伴热技术在输油管道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油管道采用电伴热保温,袼 原油凝固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项高新节能技术。电伴热是由导电塑料和两根平行母线外加绝缘层构成。在每根电伴热带内,母线之间的电路随温度的影响而变化,当伴热带周围温度变冷时,导电塑料产生微分子的收缩而使碳粒连接形成电路,伴热带发热。反之,伴热带自动减少功率输出。以达到保温伴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五一区至稀油处理站集油管线及水套炉结垢严重。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占80.2%)。主要沉积在水套炉和水套炉出口的数百米集油管内。流体的矿化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对CaCO3结晶析出及沉积有一定的影响.根据饱和指数法和稳定指数法预测采出水质的结垢趋势并现场实际进行对比,提出了解决五一区至稀油处理站集油管线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