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王贞  何雨薇 《湖南包装》2022,(4):91-94+102
基于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当代传承模式的研究,进行醴陵釉下五彩瓷数字化创新介入方式以及醴陵釉下五彩瓷数字化创新机制研究。通过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提出数字化创意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数字化创意对于釉下五彩瓷的“多元性”创新驱动方式以及釉下五彩瓷数字化介入创新方式,讨论工艺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及拓展釉下五彩瓷的工艺创新多元路径,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当前的科技信息时代中进行创新与传承提出新的思路与尝试。  相似文献   

2.
杨先艺  王永东 《包装工程》2020,41(16):344-352
目的旨在研究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这一传统造物智慧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设计应用、理论创新和思维表达,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研究"制器尚象"的古为今用。方法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经典古籍中寻找中国古代朴素的"制器尚象"造物观,并将其按物象、意象和道象的进阶模式划分,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设计智慧的应用以及在当下的延续与创新。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制器尚象"的设计智慧在当今已经实现由"象"到"形"转变,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象思维"设计创新模式。只有不断寻找古今造物设计思想的契合点,才能在不断发展的时代环境下推动中国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先艺  王乔萌 《包装工程》2021,42(16):72-78
目的 对中国传统谋事造物哲学"和实生物"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其内涵以及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在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探寻我国传统思想在社会创新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文献,研究和实生物思想的来源,并简要介绍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进一步分析和实生物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同时对社会创新设计进行介绍,用和实生物重新诠释社会创新设计进程.结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视角下的社会创新设计是一个"存异""致和"而"生物"的过程,和实生物引申出的设计本体观、资源互补观、循环求新观、协同发展观可为社会创新设计提供有力的设计指导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背景下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梅 《包装工程》2019,40(4):266-269
目的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跨越与发展,思考其作用于包装设计的必要性及文化融合策略。方法从"一带一路"战略的起源展开探寻,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因素的特点,辨析包装设计中文化融入的必要性,以传统图形、传统色彩和传统材料为切入点,分析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几个方面,借助茶叶包装、月饼包装等实例,剖析两者融合的具体策略与方向,并对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结论将传统文化完美地与商品包装设计相结合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在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让商品包装领先于国际包装设计舞台。  相似文献   

5.
朱荔丽  谢园 《包装工程》2017,38(18):15-18
目的对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发展提出路径参考,以期使其能够在都市型生活方式的大面积确立和普及的背景下稳健传承。方法参考民俗学学科的学术转向,将"生活革命"这一视角转向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分析传统手工艺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原本适应于农业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手工艺如何面临社会转型这一大挑战,并且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焕发生机。结论在现代"生活革命"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需打破传统束缚,以创新意识为基础,与时下热点相结合,同时利用大众媒体和网络平台跨界破壁,不再将传统束之高阁而是"落地"生活。  相似文献   

6.
周淼  孙晓枫  籍亚玲 《包装工程》2022,(S1):323-326+340
目的 研究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实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融合型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及构建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方法 以讲述特色工艺体系与传统艺术特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创新创业项目对其进行工艺融合及文化创新。课程实践包括三个核心环节:多重工艺技术与美学融合、反思传统文化将想法和解决方案融合、科学评估并改进设计与创新创业融合。在课程结束后,将课程成果向课堂外延伸,导向创新创业项目,完成产学研转化。结果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工艺的融合,实现美学训练、设计思维训练、大学生动手实践、跨专业协同创新。结论 积极探索美育实践、设计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融合贯通是实现素质教育新内容和新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与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加快经济转型,复兴文化产业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对阜城剪纸工艺、艺术风格及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阜城剪纸的发展策略.一是联合地方高校,为剪纸艺术注入新鲜活力;二是将传统艺术与当代科技及消费品进行设计结合,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快速成型技术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常伟  杨艳石 《包装工程》2017,38(10):171-174
目的探索快速成型技术与传统木工工艺的邂逅,在家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运用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了解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优势,探讨传统工艺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表现效果。结论通过不断探索快速成型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在3D打印这一现代技术的影响下,"新"、"旧"技术的结合将成为家具设计创新的突破口,并基于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推导出家具产品创新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钦松  王毅  郭永欣  李博 《包装工程》2017,38(4):157-160
目的分析耀州瓷在细节上的诸多巧妙的处理,使人了解耀州瓷跨越时空的隐藏手段,并将这沉寂千年的宝贵知识,用来启示于现代的产品设计。方法以耀州瓷传统器物纹饰为研究对象,区别于传统研究仅限于静态、孤立分析耀州瓷纹饰的视角,提出耀州瓷纹饰的创新美学理念。充分利用特殊设计的纹饰,并借助光与影来营造多影和残影的图形,应用液体为媒介产生视错觉效果,产生以虚破实、虚中有实、虚实交融的效果,实现耀州瓷所追求的"静中求动"的设计意图。结论这种重新塑造空间,改变空间的方法能经受不同时代审美潮流和文化变迁的考验,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计内涵在新语境下不断丰富,传统设计美学审美维度需要更新。文章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以新视角探索设计之美,剖析创新美,以丹麦设计师汉斯·瓦格纳的"中国椅"为例,对比中国明式圈椅两者之间的造型、生产方式、社会背景等内容,阐述新内涵、新需求、传统正推力在传统文化创新美中的含义,并进一步提出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美的五大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文瑜 《包装工程》2016,37(24):141-145
目的研究明式家具"适"的设计方法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方法以传统明式家具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明式家具"适"的设计特点,尝试将其应用于现代家具设计创新中,并列举现代家具的成功案例。结论现代家具设计不但要从方法层面掌握其对材料、结构和空间"适"的法则应用,而且还要从理念层面把握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限制、相互依存的关系,真正掌握"适"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张浩 《包装工程》2017,38(14):9-13
目的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树立文化自信,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用创新设计来传承与发展,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方法以中国传统工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基础,依照国家政策,对传统工艺在新时代下的创新设计以及推广方式进行分析与归纳,提出方法,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助力。结论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创新设计和推广的研究,引入互联网思维下对创新设计的新方法和新观念,提出用品牌视觉设计和互联网推广方式将传统工艺引入到大众的视野里,形成有利于地域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发展、传统工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徐静 《包装工程》2022,43(14):408-416
目的 分析传统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构建文化元素活化导入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模式。方法 通过对中原传统文化元素的搜集与挖掘,从设计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传播等多角度深入探讨其活化价值与方法,寻找提升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结论 提出中原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为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文化形象活化、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建立系统化方法,使文创产品设计的社会层价值和文化层价值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4.
季铁  郭寅曼 《包装工程》2017,38(24):18-22
目的对当下设计专业参与贫困地区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产学研模式展开分析。方法结合设计产学研的新形式以及设计参与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基于典型的"三重螺旋",构建纳入"文化持有者"在内的"四重螺旋"协同创新模式,讨论文化持有者、学术界、政府和产业在合作中的角色与优势,并以"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案例,探讨其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与模式的构建方式。结论通过将文化持有者纳入产学研网络,激发他们的脱贫主体性,创建其与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作关系,培养出一批掌握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的新型手艺人,有助于他们融入全球化的商业与社会创新网络,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欧洲社会创新设计探究的动态和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裴雪  巩淼森 《包装工程》2017,38(12):22-26
目的综述欧洲地区在社会创新设计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动态,总结其发展脉络、特点和趋势,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欧洲社会创新的起源为切入点,阐述其社会背景和研究历史;通过对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英国设计协会RED研究中心等欧洲该领域的研究联盟、机构的代表性研究项目的动态扫描,综合归纳其社会创新设计研究的脉络、特征和趋势。结论欧洲有良好的公民社会基础为设计介入社会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目前针对社会创新的设计研究一方面导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群体性行为改变,另一方面面向公共事务和服务的公众参与设计与决策。进一步将面向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变革中。  相似文献   

16.
曹阳  苏赞 《包装工程》2018,39(6):145-149
目的从社会创新的视角,探讨社会创新对社区环境下资源共享的意义及新模式。方法以分析社会创新理念和案例为基础,立足于社区环境论述社会创新的空间和社区居民资源共享的优势,提出以服务价值交换的社区资源共享模式。通过服务设计方法建立服务系统,为社区资源共享提出实现途径和情景参考。结论社会创新具备挖掘过剩产能的优势,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价值。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聚集地,能够给社会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实现服务价值共创。通过社会创新的理念在社区建立服务系统,可以将居民拥有的无限过剩产能转为解决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服务资源,提升社区社会生活质量,为实现"消费更少生活更好"的愿景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带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傅斌 《包装工程》2017,38(14):23-26
目的研究陕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的具体措施,实现传统民间工艺品的活化。方法立足陕西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现状,借鉴日本传统工艺继承与发展,从自身产品创新、外在设计创新、品牌概念创新、推广形式创新实现陕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结论陕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需将传统工艺精神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激发现代人的购买欲望,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传统工艺美术才能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8.
崔荣荣 《包装工程》2022,43(6):11-23
目的 了解近年来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归纳学术研究成果并进行评价,总结研究传统服饰图案的意义和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方法 基于史论视角、社会文化视角、工艺美术视角和设计艺术视角梳理相关文献,结合现有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资料来源及其特色、传统服饰图案的研究热点、新时代传统服饰图案的生存策略及中国传统服饰图案创新设计的应用领域。结果指出传统服饰图案的研究史料取材丰富、研究类型呈现多元;当前传统服饰图案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数字化发展、美育引导、政策支持的特点;传统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公共空间、文创产品中大放异彩。结论 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研究多点开花,但缺乏系统整体的“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知识谱系”用于指导相关研究和实践,对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的研究多处于实证分析的层面且欠缺深入独到的理论,通过综述与价值阐述,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纵深学术研究,同时为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的现代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唐甜 《包装工程》2018,39(18):39-42
目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纪元,人类的物质诉求和精神诉求也产生了实质的变化,不再仅限于单一的设计。漆艺这门传统艺术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与现代设计相脱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传承漆艺文化,赋予其新的活力,将传统的漆艺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并在产品设计中进行延展设计与现实运用。方法以"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漆艺的"大气内敛"的造型之意、几何线条的装饰之美、黑红相间的色彩之感为切入点,分析大漆材料与产品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结论漆艺元素的延展设计和运用,不仅为文化创新带来了新的设计之"源",同时为漆艺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曹淮  冯翀  董思洁 《包装工程》2017,38(24):23-29
目的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品牌战略与产品创新的迫切需要,我国设计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以设计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现状导致我国设计机构普遍体量不大,规模难以复制。探索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传统经营模式的发展瓶颈,实现本土设计机构的跃迁式发展。方法提出"设计置换股权"的创新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商业设计机构与所服务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对一批"双创"项目的设计入股孵化,逐步优化该模式的方法与流程,成功实施若干案例。结论为产学研中的商业模式设计研究及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设计策略和思路,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商业模式突围,实现颠覆式的创新提供了实践案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