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介绍了天然气的烃类组成和化学性质;论述了天然气管路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从燃料供应母管的设计及其相关设施的配置等方面,论述了天然气燃料供应系统的设计要点;针对管道压力控制、天然气放空方式、管路惰气吹扫中存在的设计误区,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4.
随着世界能源紧缺现状的出现,天然气工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液化天然气成为了一种成效卓著的储运方式,那么,随乊而来的便是液化天然气的安全问题,分层、翻滚是液化天然气在储存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极其危险的事故现象。通过FLUENT模拟软件对LNG储罐中不同物性参数的液化天然气在罐体漏热情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在此乊前通过计算对大型LNG储罐漏热进行求解,将计算得到的热流密度近似取成10W/m2,以此作为模拟时边界条件的罐壁、罐底漏热量,模拟得出翻滚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最后通过翻滚发生持续时间计算仅翻滚时所造成的LNG损失,约334 t,翻滚发生前,储罐内的气相空间压力梯度约为32 kPa/h,仅约20 min便会使储罐内正常操作压力超出安全阀设定压力。由此可见,液化天然气翻滚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液化天然气本身的一大浪费,同时也会对人身及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深入研究LNG翻滚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的简介入手,重点探讨了国内外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8.
9.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况,液化天然气已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超低温储罐液化天然气中,如何提升储罐的应用和技术安全研究被逐渐提上日程,成为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储罐结构的设计,从满足储罐的材质要求到便于液化天然气固定和安装应用技术进行阐述,为实现液化天然气行业的稳健发展,保障其在储存和安装中的安全性要求,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提供了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LNG储罐建设相关论文及文献,论述了关于LNG储罐的结构与特殊要求,并介绍设计的难点。同时介绍了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1.
12.
13.
焦炉煤气制LNG已成为焦炉煤气利用的新途径。介绍了LNG的特性、焦炉煤气制LNG的工艺流程及总图运输专业适用规范,并详细介绍了总平面布置要点。 相似文献
14.
15.
液化天然气浓度传感器的分布是决定浓度监测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最佳的浓度传感器分布方案能够连续监测储罐及周围环境中的气体泄漏情况,有利于在泄漏事故扩大之前为排除故障争取关键时间,是保障装置和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搭建了气体浓度传感器分布试验平台,在已给定的水幕系统下,通过改变不同传感器的布置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在水幕条件下液化天然气储罐泄漏时气体浓度分布情况,根据场所气体浓度扩散区域,布置一定高度和数量的传感器,不同位置设置不同的浓度传感器报警值,提高监测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喷淋预冷过程的流动传热与传质模型,对储罐内热物理场和储罐壁面温度的变化进行探讨。分析表明,喷淋进入储罐的LNG液滴并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储罐,液滴进入储罐后,速度迅速衰减并转成垂直下落,同时液滴不断吸热汽化。预冷过程中,LNG的喷淋速度决定了储罐的冷却速度,温降最快的位置出现在储罐底部的中心区域,侧壁温降速度较慢。由于储罐的底部中心区域出现二次流动,阻碍了储罐底壁与内部低温气体的换热,同时由于混凝土对容器的导热,造成容器底部中心区域的温度不减反增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更合适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储罐隔震减震方法,本文分析了现有大型建构筑的减震隔震措施,结合LNG储罐隔震工程设计的需求,基于物理隔震方法、隔震理论,总结了不同措施下的设计计算方法;分析了LNG储罐结构体系的组成及其特点,提出了用于LNG储罐反应谱分析的标准复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物理隔震方法均可以在LNG储罐中得到应用,设置隔震装置后储罐固有频率的改变情况是影响隔震效果的关键,深入的隔震理论研究是LNG储罐抗震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基于LNG储罐反应谱分析的标准复合模型为储罐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工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9Ni钢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的特点,是制造大型液化天然气低温储罐的主要材料之,介绍ASME和GB24510-2009中9Ni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分析9Ni钢在焊接时产生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预防和解决的措施;简述9Ni钢目前国内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9.
介绍天然气的储存方式,针对典型的全包容液化天然气低温储罐进行压力系统工况分析,结合规范中的一些具体要求,给出计算或经验公式;结合实际,提出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结合项目实例,进行相关计算,结果与专利商提供的参数基本一致,说明该计算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