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6.
《流体机械》2015,(12):77-82
对太阳能燃气热泵供暖系统及余热回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套缸冷却系统和排烟余热回收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套缸冷却水流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排烟余热回收比(排烟余热中回收的热量占排烟余热总热量的比例)、热回收循环水流经套缸冷却器及排烟余热回收器后的温升情况,最后以沈阳地区某建筑为例,对系统余热回收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每增加100r/min,所需的套缸冷却水流量增0.285~1.21g/s;排烟余热回收比为0.7时,系统可以获得最大的能源利用率(是指有效利用部分与总能源量的比值);热回收循环水流经套缸冷却器后温度上升2~5℃,在最佳的余热回收比下,热回收循环水流经排烟余热回收器后温度可提高2℃左右;运行时间超过2年时,余热回收型太阳能燃气热泵比非余热回收型太阳能燃气热泵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介绍了一种新型商用跨临界CO2热泵空气干燥系统.首先建立了热泵干燥系统所需的翅片式气冷器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气冷器的换热面积进行了计算,同时根据超临界状态下CO2放热特性对气冷器的结构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跨临界CO2热泵空气干燥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将常温空气“一次性”加热到100℃,此种工况下空气流量为2.26 m3/h,系统性能系数COP为3.80. 相似文献
12.
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通过对该循环的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并与传统氨蒸汽压缩热泵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系统的性能系数要低于传统蒸汽压缩热泵;在循环压力相等的条件下,复合循环能够提供更高的供热温度;在热源温度较高时,可以大大减小压缩机压比,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14.
构建了一种并联式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复合热水系统,利用此系统对夏热冬暖的广州地区冬季热辐照强度高、中、低3种工况进行试验测试。针对低层建筑用户热水需求,模拟用户热水使用情况进行分时段放热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用户热水实际需求的条件下,空气源热泵需提供的热量要大于太阳能系统所提供的热量,尤其在太阳能辐照度较低或者无太阳辐照时。3种工况下的太阳能日保证率分别为28.22%、11.2%、0,热泵机组日平均COP分别为5.17,5.48,5.1,复合系统平均COP分别为6.47,5.9,5.03。系统能在不同工况下充分耦合各种工作模式,高效、稳定地在冬季满足热水需求,而在太阳能热辐射情况下,复合系统COP较热泵COP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地源热泵和毛细管吊顶辐射采暖系统启动过程联合供热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验的方法,分析了3口90m井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热泵机组供热性能、毛细管辐射板供热能力、辐射板加热层温度、地板表面温度以及室内温度的变化特性.经过研究,得出了上海松江区大学城区域的地质条件下,热泵机组供暖期间,最大单位井深换热量78W/m.地源热泵机组提供28~35℃的低温热水时的COP值与制取40~50℃热水相比大大提高,节能效果显著.室内采用毛细管吊顶辐射采暖时,当进水平均温度37.5℃时,最大换热量达到了3512W(171W/m2),与进水平均温度29℃相比,其最大换热量增加了66.7%;另外,室内竖向空气存在明显温度梯度. 相似文献
16.
对于添加剂对氨水鼓泡吸收的强化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吸收过程中,鼓泡特性被高速摄像机记录下来,通过图形分析,得出了鼓泡吸收在各种情况下的最大鼓泡体积、气泡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添加剂对氨水鼓泡吸收的总体强化因子可达1.1—1.55。 相似文献
17.
18.
为分析太阳能毛细管低温供暖系统在我国中部地区的运行特性,在淮南地区冬季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太阳集热器具有良好的集热性能,典型日全天平均集热功率为3.49 kW,平均集热效率为32.36%。毛细管供暖系统在多数时间具有较好的运行条件,且供热性能良好,在典型日平均供热功率为1.54 kW,单位面积的供热功率为50.91 W/m~2。毛细管供暖房间的温度较高,室内温度分布较均匀,全天室内平均温度为16.95℃,较室外和未供暖房间的平均温度分别提高10.72℃和10.52℃,室内具有较好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