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建昌县河流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砌块护岸、底泥疏浚、生态湿地、生态浮床、生态护岸等多种修复技术,并通过室内试验,对浮游生物量、污染物的降解系数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为其他平原地区农村中小河道的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河道在生态系统中出现了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根据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材料的目标参数,设计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配合比,通过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理化性质,实现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制备,从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重金属浸出安全性、抗剪强度、固化泥干密度和孔隙率四个方面,测试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性能指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可以解决河道的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为河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而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对河道水体二次污染和河道治理效果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底泥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黑臭水体处理现状,介绍了原位覆盖处理、化学处理以及生物修复3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方法的机理和修复效果,以期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太湖湖内污染控制理念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的水环境恶化与生态系统退化已制约了湖泊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湖内水生态修复工程首先要解决重污染底泥的局部薄层精确生态疏浚,为后续生态修复创造必要生境条件;湖盆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应与湖滨带、生态护岸建设融为一体,维护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更殖再生和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横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分析了温州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效果及问题.通过水体的生物修复及水生态的重建,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和底泥进行治理,从而使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逐步建立稳定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逐步使水体功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6.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地表污染水体原位生态净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环境质量改善项目中.介绍了生态浮床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国内外对于营养化水体的改进措施,总结了现有的生态浮床技术应用于地表水原位修复的问题,提出是否可通过综合不同方法的优势实现强化污水处理最优,并作为新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推广使用,达到提高水体处理效率的...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解决河道污泥淤积与水质恶化问题,以海城市毛祁河河道治理工程为例,从护岸工程措施和水质修复2个方面提出河流治理方案,针对不同河道整治方案利用PCA-PP模型优选评价。研究表明:将多个同类型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转化为单个指标,从而有效避免了同类指标权重占比过大的问题;在优选过程中PCA-PP模型能够充分保留原始数据信息,且具有较强的科学合理性和应用价值;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植物+竹炭护岸方案的综合效益最优,且工程造价低廉、水质净化效果良好,可为改善河流生态功能和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道护岸土壤基质松散而导致基础不稳定,以及底泥淤积等上海郊区河道存在的普遍问题,以上海市北潮塘100m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了河道护岸生态设计,并进行了中试试验。根据河岸现状,以固化后的河道淤泥和边坡土壤作为主要建材,河道护岸设计从结构角度提出3种典型护岸设计模式,近岸处河床底部采用置石或建筑废料进行堆砌加固处理,达到稳定边坡土壤、美化边坡环境和恢复边坡自然生境的目标。同时,初步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建设河段相比,建设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对TP的效果尤为明显,下降约70%,表明材料对磷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本研究可为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环保疏浚和生态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河道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生态水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且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据此,文章结合多年来河道治理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对河道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治理模式展开论述和研究,然后将此综合治理模式应用于锦州市义县宜州河的水环境治理中。结果表明:采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模式的河道其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质由先前的Ⅴ类优化为Ⅳ类,水环境中的TP、COD以及NH_3-N等有害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河道水环境采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式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水体景观及水质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河道建设规划中的河网水环境改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水质改善工程措施是河道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改善江南河网水质,必须采取综合的河道整治措施,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拓宽和疏浚河道、水体置换、截污以及采用生态修复技术等.在河道建设规划中,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截污和水体置换的工程方案比较.  相似文献   

11.
新型人工浮床在城市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水生植物生态浮床作为先期治理方案中的有效手段,解决了城市中小河道难以进行生态修复工程的局限性,为以后通过人工恢复沉水植被,放养水生动物,建立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创造了条件。上海市徐汇区的应用实例表明:沉水植物已部分修复,整个水体水质逐年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水体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在城市河道的污染治理中,水生植物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水体生态修复先期治理方案,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河道水质维护技术已被较多地研究和应用,将河道水质维护技术分为旁路水质净化和原位维护措施,介绍了生物滤池、人工湿地、曝气增氧、水生植物修复、生态浮床和生物接触氧化等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同时,结合北京市河道水质维护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技术优缺点分析,以期为北京地区河道水体水质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平原区农村河道,运用MIKE11模型模拟河道在3种不同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水位、水质变化规律,并应用于锡山区农村河道。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河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底泥污染;模式1和模式3对应的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排涝设计水位高于河道允许的最高过流水位;3种治理模式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为模式3最佳,其后为模式1和模式2,对于同一污染指标,模式3的降解速率最大,对于同一模式,NH3-N的降解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别介绍了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稳定塘和生态护岸等典型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原理、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为修复城市水体健康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新颖的河道净水设施,管理得当可明显改善水质、美化水环境,但如果后续管理不善则适得其反。通过观察和分析种植在浮床上水生植物的特性以及腐烂分解后对水质的影响,论述加强生态浮床建后管理的重要性,对如何收割打捞水生植物与兴利除弊进行探讨,使生态浮床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城镇水环境恶化加剧,河道黑臭化日趋严重。本文以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14条河道为例,通过水系沟通,底泥疏浚等生态治理方法,引调活水,改善水质,提高水环境自净能力,消除黑臭河道,为城镇黑臭河道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会严重破坏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为了研究植被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通过试验对净化后水体理化指标、根际圈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湖水净化过程中生态浮床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但不同植株间的微生物类型相差较大,在水体净化治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微生物大概率是聚磷菌与反硝化细菌。研究结果可为河道水净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圆木桩护岸在昆山市花桥开发区天福湿地公园的应用实例,对比分析常见生态挡墙特点,探讨了圆木桩护岸在水环境整治中的优缺点及其对于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适用情况。圆木桩护岸及圆木桩综合护坡能够有效提升河道的水环境质量,是值得推荐的生态护岸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旭君 《陕西水利》2021,(5):146-147,153
水体是为人类提供水资源、承担行洪排涝、承载污染物及城市新陈代谢的重要载体.河道水环境综合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防洪排涝、交通航运、景观绿化等方面.咸祥河为达到"水清景美、生态宜居"的治理目标,解决部分河段"河梗阻"问题,综合采取生态护岸、整治机耕路、农田种植修复及水质改善等措施完善咸祥河防洪排涝能力,全力改善河道水环...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南京城市中心清江东沟的黑臭问题,采用河道清淤、微纳米曝气增氧和人工生态纳污浮床为主的物理-生态复合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并连续10个月对其水质指标进行监测。治理结果显示:对比治理前,治理后的河道水体透明度明显改善,透明度最高提升至42cm,氨氮的最高去除率达到95%,整治成效公众满意度达92%,黑臭现象消除,整治成效显著。应用物理-生态复合修复技术治理城市黑臭河道技术切实可行,公众对治理成效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