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天津某水库为研究对象, 分析水库不同季节无机氮的分布规律和库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探讨无机氮的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库中位置的温度低于进水和出水。溶解氧质量浓度进水高于出水方向, 中间位置的溶解氧 质量浓度最高。夏季 ORP 低于秋季, 氧化性越强则硝化反应越强, 氨氮质量浓度低于夏季。TDS 随深度增加而降 低, 出水方向离海岸更近, 水体的 TDS 更高。秋季 pH 高于夏季。NH3-N 西岸高于东岸, 进水方向质量浓度高于出 水方向。NO2- N 多数站点随深度增加质量浓度减小, 盐度与 NO2-N 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氨氮和硝态氮质量浓度占比都是春季> 夏季> 秋季。溶解态无机氮( DIN) 以硝态氮为主, 平均占比 81. 97% 。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进的Ruttenberg连续萃取法对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进行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总磷以无机磷为主;弱吸附态磷和Fe结合态磷的含量不高,自生磷和碎屑磷合占总磷含量的89.41%~96.11%;难溶有机磷含量变化不大,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相同;弱吸附态磷、Fe结合态磷、无机磷3种较易被生物利用的形态磷虽然只占总磷的9%左右,但这部分磷参与生态循环,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6年沙河水库再次对水库水质进行周年调查,根据本次调查的成果,并结合2001~2002年调查成果,对沙河水库自2001年以来5年的水质总体变化趋势、营养盐的空间变化特征、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溶解态营养盐的比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水质5年来总体下降了一个等级;营养盐的空间变化特征是水库上游入库水质的营养盐含量偏高;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是沙河水库水体营养盐月变化较大,且与2001年的调查相比,水质差的月份比例也越来越高;溶解态营养盐的比例较高,溶解态磷、氮的占比分别高达69%、81%。同时,分析评价了沙河水库水体已处于中富营养化程度,且磷的污染控制是沙河水库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关键。最后,针对沙河水库水质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提出了相应对策,供相关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唐双成  罗纨  贾忠华  李山  仵艳 《水利学报》2015,46(8):943-950
雨水花园作为一种生物滞留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水文和水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其效果与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赋存形态以及花园内部的水力特性等因素有关。通过一项在黄土地区开展的雨水花园对路面雨水径流水文过程及污染物降解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雨水花园对不同赋存形态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根据雨水花园入流和出流的水文过程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优先流的存在及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雨水花园入流中颗粒态磷和溶解态磷的浓度比例约为4∶1,颗粒态氮和溶解态氮的浓度比例接近1∶1;颗粒态总磷的浓度去除率和负荷去除率分别为40.1%和69.9%,颗粒态总氮的浓度去除率和负荷去除率分别为44.8%和73.8%;系统对于溶解态的氮、磷几乎没有去除能力。雨水花园土壤中存在的优先流现象导致出流速度较快,雨水径流在花园内的水力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拦截颗粒态污染物,但对溶解态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差;雨水花园对入流中总磷和总氮的浓度去除率很低,平均值仅为6.3%和-2.7%,但因截留了很大比例的入流(平均为51.5%),其对氮、磷污染物总负荷的削减分别达到52.5%和51.5%。所以,利用城市雨水花园来滞留雨水径流,净化雨水水质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ArcGIS的乌梁素海水质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强  李畅游  黄健  高敏 《人民黄河》2012,34(7):53-55
采用2009年乌梁素海观测数据,运用泛克里格插值法,分析了乌梁素海水质参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叶绿素a与氮、磷浓度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定量分析了乌梁素海水质现状和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叶绿素a在空间上与氮、磷营养盐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入口高出口低的趋势;叶绿素a与总氮、总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中营养和富营养型水域面积为232km2,占湖泊总面积的82%;没有贫营养型水域,大部分水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程度由北向南递减,入口附近富营养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退圩还湖后的白马湖典型湖区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形态赋存特征及污染程度,于2019年1月采集了白马湖西北湖区9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利用化学提取法和SMT法分别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的氮、磷形态。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总氮含量为466. 70~547. 01 mg/kg,以有机氮为主;总磷含量为325. 59~841. 24 mg/kg,以无机磷为主。不同氮形态与总氮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关系,不同磷形态与总磷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关系。总体上各河流入湖口的无机氮、总磷和不同磷形态含量均高于湖区开阔水域,各河流入湖口沉积物污染程度也高于开阔水域。其中,水生植物种植区周围(5号取样点)表层沉积物综合污染程度最轻,浔河口(9号取样点)表层沉积物综合污染程度最严重。因此,白马湖的水污染问题主要由外源污染引起,其治理与修复仍需加强控源截污工作,同时,合适的生态净化工程实施对缓解白马湖的水污染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暴雨径流氮磷迁移过程与通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紫色丘陵区盐亭截流小流域2007年3次暴雨径流的全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测定了径流量及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的形态、浓度与通量变化。结果表明,N、P各形态浓度变化曲线与流量曲线趋势大致相同,总氮(TN)浓度迅速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而后期又略呈上升趋势,硝态氮(NN)浓度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颗粒态氮(PN)与颗粒态磷(PP)浓度在径流过程中迅速达到峰值后陡然下降,氨态氮(AN)及磷酸盐(PO43-P)含量较低且波动较小。暴雨径流前期氮素迁移以PN为主,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受降雨强度控制。后期以NN为主,来源于土壤硝酸盐随壤中流淋失。磷素主要以地表径流迁移的PP为主。暴雨径流导致的N、P流失负荷巨大,说明初期冲刷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8.
广州城市河涌氮、磷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区典型河涌氮、磷污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覆水中氨氮质量浓度为6.21~22.40 mg/L,间隙水中氨氮质量浓度为19.9~152.0 mg/L。河涌上覆水以及间隙水中的氮污染主要是无机氮污染,且以氨氮为主,占总无机氮的90%以上。各河涌的氨氮和总氮值之间表现出很强相关性,但上覆水的氨氮和总氮值与间隙水的氨氮和总氮值之间,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底泥间隙水与上覆水磷形态差异较大,间隙水中可溶性正磷酸盐与总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有机磷质量浓度比上覆水要高;底泥中可溶性磷(Psol)、铝结合磷(PAl)质量浓度较低,铁结合磷(PFe)质量浓度较高。悬浮物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整体上均比底泥样品要高。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扑草净在水环境中造成的生态风险,以扑草净作为目标污染物,以鲫鱼作为受试生物,于实验室内水族箱中进行试验。持续监测鲫鱼体质量体长及水体营养盐浓度,考察扑草净对鲫鱼生长的影响,及其导致的水体营养盐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鲫鱼体质量生长率、体长生长率及营养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利用Logistic方程描述(R2=0.959~0.997);有扑草净组鲫鱼体质量生长率等比无扑草净组低8.7%~50.3%。无鱼时扑草净对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营养盐比例及总氮/总磷比例无显著影响;有鱼时,有扑草净组的总颗粒氮和总颗粒磷浓度分别比无扑草净组低41.4%及33.8%,有无扑草净组各形态磷营养盐浓度与总磷的比例以及总氮/总磷浓度比例差异显著。研究表明扑草净对鲫鱼的毒性效应可间接影响水体营养盐浓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对环太湖丘陵区梅林小流域进行农田磷素随径流迁移输出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磷素主要以无机磷输出,总磷和可溶性正磷酸盐浓度随径流量变化,径流前期其浓度快速上升,后期趋于稳定;悬浮态磷和可溶性磷占总磷的百分比与下垫面和植被等因素有关,出口主要以可溶性磷输出;磷素淋溶主要是可溶性磷,且峰值滞后于降雨。此外,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国内外理论与实践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围绕太湖水体氮污染控制与管理的科学需求,利用15N、18O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氮源解析及优先控制源识别研究,分析不同生境特征下氮的形态转化与迁移特征,提出外源性氮源控制对象、生境调控途径与方法。通过西部入湖河流及梅梁湖、贡湖、五里湖、西部湖区与胥湖等五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共44个监测点的上覆水、沉积物的取样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太湖上覆水中无机氮的赋存形态以硝酸盐氮为主,沉积物和孔隙水中以氨氮为主,太湖西部入湖河流无机氮主要形态为NO3--N与NH4+-N。重点对南河  相似文献   

12.
调查分析了长江上游宜宾境内地表水中N、P状况和各种经济活动对水体TN、TP的贡献。金沙江、岷江N和P指标大多数满足Ⅰ类至Ⅲ类标准限值要求,但进入宜宾城区后水质明显下降。宜宾市各种经济活动中,禽畜饲养活动和居民日常生活是人为氮、磷输入的主要因素。其中,禽畜饲养活动对人为氮、磷输入的贡献逐年增加,在1999~2005年分别从43.54%、66.05% 增至81.37%、57.81%;1999~2005年,宜宾市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对溶解态无机氮、磷的贡献分别增加了3成和1倍。禽畜饲养活动对水体中氮、磷的贡献超过了非点源农田径流的贡献,同时也是造成研究区水库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苏北平原河网区的盐城市射阳县某个典型圩区(面积12.73km2)为例,通过连续15个月对圩区内沟渠河流水体采样分析,研究苏北平原河网区中小河流地表水氮磷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小河流水体氮磷超标严重,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所有水样品总氮质量浓度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ρ=1.0 mg/L),79%的总氮质量浓度超过Ⅴ类水质标准(ρ=2.0 mg/L);73%的总磷质量浓度超过Ⅲ类水体标准(ρ=0.2 mg/L),39%的样品超过Ⅴ类水质标准。地表水氮素和磷素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硝态氮是溶解态总氮主要赋存形态,相应的比例约为60%,铵态氮比例最少,约为10%;溶解态活性磷是溶解态磷素主要赋存形态,约为80%。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区域地表水氮素和磷素浓度高于其他区域;中沟、干渠等小型河流水体在夏季存在水质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该文基于渤海湾的海洋动力学特性和浮游生态系统特性,建立了模拟营养盐和浮游生物的生态水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水动力学子模型和生态系统子模型.生态系统子模型的变量是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浮游植物PPT和浮游动物ZPT.营养盐的边界条件除陆源的输入外,还考虑了沉积物和上覆水间营养盐的交换.生态系统子模型的部分参数由文献和实验室实验得出,部分参数用2005年渤海湾监测资料率定.并用2006年渤海湾赤潮监控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但比率定结果稍差,这体现了模型参数的时间差异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文通过参数率定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对模拟渤海湾近岸海域无机氮磷营养盐和浮游生物的中短期变化趋势具有可行性.同时,验证结果表明营养盐在沉积物和上覆水间交换通量的空间差异性可能对变量空间分布的计算结果有影响,在缺乏陆源输入的外海,沉积物中营养盐的交换对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可能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浊漳河水系三典型支流2008年逐月进行水质监测分析,通过时空变异两个角度对这3条支流的水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的河谷平川河流水质最好;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的高山峡谷河流,由于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水质相对较差;受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支流河流水质最差,有机物和氮磷指标严重超标.②3条支流中4个化学指标(NH4+-N、TN、TP、CODMn)在不同水域、不同季节具有明显差异.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的河流氮营养盐浓度在丰水期较高,在枯水期较低,TP浓度和CODMn浓度在各个雨期之间变化不大,且相对稳定;以点源污染严重的河流氮营养盐浓度在枯水期最高,在丰水期最低,个别断面TP和CODMn污染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6.
投饵养鱼对潘家口水库水质影响围隔试验Ⅰ:氮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潘家口水库设置投饵(1#)、投饵单养花鲢(2#)、投饵单养鲤鱼(3#)、投饵混养花鲢和鲤鱼(4#)和空白对照5个围隔及水库背景水体,研究投饵养鱼对水体富营养化关键性因子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潘家口水库是“富氮”型水体且硝态氮含量占总氮的70%左右;试验期间水库水体和对照围隔中总氮、溶解性总氮和硝态氮浓度显著高于投饵围隔,氨氮和颗粒态氮浓度则低于投饵及投饵养鱼围隔(p<0.05);与只投饵围隔相比,养殖花鲢和鲤鱼均可显著性降低颗粒态氮和总氮浓度,但养殖花鲢或鲤鱼围隔总氮、氨氮、硝态氮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束后,捕捞围隔中花鲢、鲤鱼,经过称重和营养盐含量分析,结果发现鲤鱼增重明显大于花鲢。假定单位质量鱼肉含氮量不随鱼体生长而改变,则收获2#、3#和4#养鱼围隔中的鱼去除的氮分别占投放饵料中氮含量的3.31%、30.05%和21.18%,鲤鱼对鱼饵利用效率远高于花鲢。续文将讨论围隔试验中磷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评价南欧过渡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状况与水质的指数.该评价指数由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的水质指数发展而来,综合了主要原因因素(无机营养盐)、关键生物要素(初级生产者)和富营养化效应指标(溶解氧).使用了以下6个主变量:底栖显花植物和条件性大型藻类的覆盖度以及溶解氧、浮游植物叶绿素a、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无机磷的浓度.利用非线性函数将每个被测变量转换为质量值,然后将质量值与考虑各变量对整体水质的相对贡献的权重因子相乘.最后,将加权质量值求和即得指数值,其范围为0(最劣状态)~100(最优状态).该指数已在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和富营养化水平各异的6个过渡水域生态系统中得到了试验和验证.将指数评价结果与采用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分级法和意大利营养指数TRIX的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基于研究结果,建议采用该指数监测浅水近海过渡水域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8.
玄武湖沉积物磷形态的垂向变化和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不同的化学提取法,分析玄武湖西北湖区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垂向变化,探讨了各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磷以无机磷为主,BAP占总磷的20%~52.6%,玄武湖底泥的磷有较好的生物可利用性。不同地点沉积物各磷形态和BAP的垂向变化有较大的差异。1号采样点的总磷、无机磷、铁磷和BAP质量比在沉积0~20 cm处较高,20~40 cm逐渐减小,说明0~20 cm内释磷潜力较大;2号采样点的总磷和无机磷质量比先减小,20~40 cm逐渐增加,而BAP和铁磷质量比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2点深层具有较大的释磷潜力。铁磷与BAP相关性较好,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9.
现代沉积物-水界面处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规律是当前富营养化水体防治研究的热点,在室内、外模拟实验中,最佳取样深度的确定是一个关键环节。文中采集滇池现代沉积物和水体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室内柱状试筒的模拟实验,以确定不同约束条件下统一的最佳取样深度。通过对4次历程实验采集水样中各种形态的氮、磷浓度的对比分析,发现各编号试筒第一次水样(即取样深度为水面以下15cm和7.5cm)中各种形态氮、磷浓度均为各次取样中的最大浓度,误差控制效果最佳。对于水样中各种形态的氮、磷含量而言.编号为I1、I2、I3、I5、I6试筒水面以下15cm的水样浓度值最具代表性;编号为I4试筒水面以下7.5cm的水样浓度值最具代表性。提出在此后的模拟实验中,水面以下10cm处是最佳取样深度。经后续实验证明,该深度代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疏浚淤泥排水固结过程中水质的污染特点,首先分析了土样的粒径组成及变化规律,了解其颗粒在渣场内的分选落淤特点,然后测试了水中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的浓度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疏浚土以粉粒、黏粒为主,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堆泥场内设置溢流堤、纵向隔堤,形成一定水头差的环形流道,从而有利于颗粒的落淤分选和污染物的吸附悬浮。水体、悬浮物和污染物等在负压抽吸作用下汇集进入排水管网而迁移排出。水质pH值变化很小,符合地表水质量标准;真空预压法可阻隔、过滤、吸附悬浮物、污染物,降低SS值,有利于氮的溶解、富集,总氮(TN)浓度变化不大;管道阻隔吸附、尾水沉淀、水生植物过滤等处治工艺对磷的溶解、吸附效果好,总磷(TP)减少,总溶解磷(TDP)增大,排放的余水中总磷(TP)未超湖、库Ⅲ类水质标准值;水质污染综合指数由基本合格提升为合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