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提高以糖蜜为碳源产L-赖氨酸的能力,本文比较了用酸、酶制剂等方法处理糖蜜后对产L-赖氨酸的影响,确定了酶制剂处理为糖蜜的最佳处理方法,以及酶制剂处理糖蜜的最佳条件。经试验验证,利用酶制剂处理糖蜜后,葡萄糖含量达到145g/L,酶处理糖蜜的最佳条件为:pH5.0,室温,酶制剂添加量0.025%,处理时间5h。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处理糖蜜,L-赖氨酸产量比不处理提高了58.3%,比酸处理提高了21.8%。  相似文献   

2.
以棉籽蛋白水解液替代豆粕水解液培养谷氨酸棒杆菌LS260发酵生产赖氨酸,对比替代前后发酵效果,确定了棉籽蛋白水解液的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在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3%、0.8%的棉籽蛋白水解液,赖氨酸产量提高至265 g/L,比对照批次提高了9.05%,最高糖酸转化率达到69%。  相似文献   

3.
L-赖氨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赖氨酸是人体和动物所不能合成的八种必需氨基酸中最重要的一种。目前,90%以上的L-赖氨酸产品用于饲料工业,如豆粕中添加适量的L-赖氨酸,可以大大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促进禽畜生长。由于国内饲料工业惊人的发展速度,L-赖氨酸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发酵产酸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致使生产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4.
5.
L-赖氨酸发酵生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我国赖氨酸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赖氨酸生产菌种最新研究进展:L-赖氨酸生产菌FH128菌株和L-赖氨酸高产基因工程菌的介绍和比较;对赖氨酸的几种生产技术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预测了L-赖氨酸的市场前景;对我国赖氨酸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用硫酸二乙酯和亚硝基胍诱变处理黄色短杆菌AS1.495,选育出产L-赖氨酸的突变株F11—519。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累积L—赖氨酸的最佳培养基配比如下:葡萄糖13%、豆饼水解液2.5%、玉米浆3%、(NH_4)_2SO_43.5%、K_2HPO_40.1%、MgSO_4·7H_2O0.05%、CaCO_34.5%、pH7.2。在适宜条件下,其摇瓶产酸和转化率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7.
在摇瓶条件下对赖氨酸发酵的供氧、初糖浓度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氮源硫酸铵、营养因素玉米浆和L-苏氨酸进行了响应面分析试验,得到最优的摇瓶发酵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7L自控发酵罐赖氨酸发酵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7L发酵罐中发酵64 h左右,积累赖氨酸盐酸盐可达161 g/L,糖酸转化率58.3%.  相似文献   

8.
从一株乳糖发酵短杆菌L-异亮氨酸生产菌中克隆出天冬氨酸激酶AK-1的编码基因ly-sC1,经DNA测序并与来自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的野生型lysC比对发现其中有2个核苷酸1186G和1187C缺失,造成翻译提前终止。AK-1还有下列2个有效突变位点:Ala 279 Thr和Ser317 Ala。lysC1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诱导表达量约为lysC的1/4,其表观比酶活也较低,但对L-苏氨酸和L-赖氨酸协同反馈抑制不敏感。用大肠杆菌-黄色短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DXW-8将ly-sC1在野生型乳糖发酵短杆菌ATCC13869中诱导型表达,经摇瓶发酵积累L-赖氨酸7.4 g/L,在3 L发酵罐上达40 g/L。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L-赖氨酸发酵产量和降低成本,本文主要通过优化L-赖氨酸发酵培养基,分别用玉米浆、菌体蛋白水解液、菌体蛋白水解液和玉米浆混配、豆粕水解液、多肽粉作为有机氮源培养基,5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培养.通过试验对比不同有机氮源对发酵过程中OD和产酸的影响,确定了菌体蛋白水解液和玉米浆混合使用作为有机氮源的发酵工艺,为大生产...  相似文献   

10.
朱士鲁 《发酵科技通讯》2004,33(3):15-15,17
很多味精生产厂家遇到过在发酵生产中,连续多罐批产酸低、提取收率低的问题。从发酵镜检看产酸细胞短小、一端微尖,不分节,比正常发酵产酸细胞分节的3至4节,明显表现为产酸率不足。本文试对上述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生产味精的厂家大多是以大米或淀粉为糖质原料,由于规模的日益扩大,米或淀粉原料日用量大得惊人,因此所用原料的品种、产地、加工精度、保存条件及在制糖过程中,清洗和浸泡程度、所用酶品种质量等不同,造成了糖液质量,即生物素等营养成份的不稳定,对谷氨酸发酵产酸、周期等造成很大影响。为此,本文着重对发酵生产所用的糖液进行了小样的微生物培养及摇瓶发酵试验探索,得到了一些颇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初步摸索到一套可以测定其发酵上罐生产糖液中生物素含量和糖浆质量的方法,从而可对大罐发酵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离子形态会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能力及选择性产生影响,L-赖氨酸在不同pH值下存在4种离子形态,以不同pH值的赖氨酸发酵清液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时树脂柱出口料液中赖氨酸含量、树脂柱吸附赖氨酸量、洗脱液纯度、98%硫酸消耗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值的赖氨酸发酵清液上柱时,赖氨酸的收率、树脂柱吸附量没有明显不同,但pH值为4.5的赖氨酸发酵清液,经树脂柱后得到的洗脱液纯度最高,平均可达98.56%,而且调节pH值时浓硫酸消耗量较低。  相似文献   

13.
对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XQ90发酵生产赖氨酸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0~18h31℃,18h~结束34℃)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发酵强度;在控温的基础上发酵周期缩短至60h;同时通过连续流加葡萄糖和硫酸铵确定了最佳残糖维持浓度5~10g/L和最佳氨氮浓度1.0~2.0g/L;在最优条件下,赖氨酸盐酸盐的产量从111g/L提高到151g/L,糖酸转化率达50.2%。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L-赖氨酸发酵车间染菌情况的数据统计,并结合发酵行业常见染菌途径的分析,表明由噬菌体引起的染菌累计达到了6.33%,其他为杂菌或杂菌与噬菌体的联合感染。通过现场跟踪调查分析染菌原因,可知由设备不完善、空气系统漏洞和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染菌几率最大。因此要从根本上减少发酵染菌,应着重从设备、空气和员工操作技术培训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廉少杰  张伟国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8):242-244,251
对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XQ90发酵生产赖氨酸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0~18h31℃,18h~结束34℃)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发酵强度;在控温的基础上发酵周期缩短至60h;同时通过连续流加葡萄糖和硫酸铵确定了最佳残糖维持浓度5~10g/L和最佳氨氮浓度1.0~2.0g/L;在最优条件下,赖氨酸盐酸盐的产量从111g/L提高到151g/L,糖酸转化率达50.2%。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扩展高产L- 赖氨酸菌种在食品、饲料中的应用与提高微生物发酵生产L- 赖氨酸的安全性,从面包、麻花、馒头、发面饼、大列巴、黏豆包发酵谷物的生面团及米酒、白酒曲中分离培养出66 株产L- 赖氨酸益生菌菌株。将这些菌株进行培养、发酵,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其发酵液中L- 赖氨酸的含量,筛选出发酵液富含L- 赖氨酸的菌种两株。最后利用16S rDNA 分析及Blast 分析、特异性引物PCR 技术鉴定出这两株菌为肠膜明串球菌ATCC 8293 和德氏乳杆菌ATCC BAA-365。其发酵液中L- 赖氨酸含量分别为52.33、46.09g/L,较其他菌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究L-酪氨酸发酵生产最佳的诱导方式。方法:首先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添加量,然后选择3种不同的木糖流加方式进行5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实验,探究其对大肠杆菌生物量、L-酪氨酸含量、糖酸转化率和代谢副产物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木糖添加量为30g/L时,采用木糖随流加葡萄糖一起流加的方式,在30h发酵结束时L-酪氨酸含量最高为33.5g/L,生物量最大OD600为76,糖酸转化率最高为17%,乙酸浓度为3.2g/L。结论:木糖添加量为30g/L时,随流加葡萄糖一起流加木糖的方式是生产L-酪氨酸的一种有效诱导方式,为L-酪氨酸高效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氮源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色氨酸生产菌E.coli TRTH为供试菌株,研究了氮源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确定了最佳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硫酸铵,进一步确定酵母粉和硫酸铵的最佳用量为1 g/L和10 g/L,最后采用NaOH和氨水混合补料控制发酵液中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发酵38 h,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达到53.42 g/L和32.6 g/L,实现了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相似文献   

19.
徐达  梅漫莉  徐庆阳  陈宁 《食品科学》2019,40(22):213-218
为研究生物素添加量对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ate)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影响,以谷氨酸棒状杆菌XV0505(Leu-+Ile-+2-TAr+α-ABr+SGr)为供试菌株,考察不同生物素添加量条件下菌体量、耗糖、产酸以及副产物L-丙氨酸的情况,确定了生物素最适添加量为50 μg/L;利用膜偶联透析发酵方式有效解除了发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反馈抑制现象,降低了副产物的产量,提高了L-缬氨酸的转化率及产量。与原单批次发酵的工艺相比,新工艺的最终L-缬氨酸总量达到106.1 g/L,产量提高了47.4%,糖酸转化率提高到34.5%。  相似文献   

20.
碳源对L-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L-苏氨酸生产菌TRFC为供试菌株,研究了碳源对L-苏氨酸发酵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的影响。采用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生产L-苏氨酸,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发酵液中L-苏氨酸的产量。确定了发酵的最佳碳源及其补料方式,通过10L罐补料分批发酵36h,产酸可达118.9 g/L,糖酸转化率为4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