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引言 自齐叶夫斯基在1910~1915年间首次研究铁的氮化之后,1921年A.Fry建议用铬铝钢进行氨气氮化,并于1923年应用于工业生产,同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氮化的论文,建立了第一个Fe-N平衡图。嗣后,各种液体氮化法和气体软氮化法也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2.
氮化钒作为一种炼钢添加剂,能显著提高钢的综合力学性能。重点探讨氮化钒制备的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详细对比介绍了两步法、钒酸铵还原氮化法、V2O3直接氮化法和其他先进生产工艺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重点对氮化钒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应开发高效环保的VN制备工艺,N2将成为其制备工艺中主流氮源,同时要实现V2O3真空碳热还原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火工品》2018,(5)
为获得高产率的叠氮化铵,并缩短反应时间以及保证实验安全性,提出以叠氮化钡和硫酸铵为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催化剂制备叠氮化铵的新方法。通过测定叠氮化铵在水中溶解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该特性以及硫酸钡在水中的不溶特点从反应体系中提取高纯度叠氮化铵产物。采用缓慢降温法培养叠氮化铵晶体,通过测定叠氮化铵晶体的分子结构以及晶胞堆积结构表征了产物。同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获得了最佳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15min。  相似文献   

4.
目前正在考虑采用叠氮化聚合物作为无烟、低公害硝氨基复合推进剂的粘合剂。试制了BAMO/HMX叠氮化聚合物/硝氨基推进剂,为研究其燃烧特性,观察了火焰结构,测量了燃速和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燃速与压力的关系中燃烧表面附近的气相反应决定燃速,在燃速的绝对值中燃烧表面的凝聚层分解反应决定燃速。  相似文献   

5.
开展了一种制备氮化钽换能元的工艺研究,利用射频电源溅射氮化钽薄膜,采用剥离工艺制备氮化钽换能元图形,获得满足完整性、一致性和重复性要求的氮化钽换能元。依据GJB/z377A-94感度试验用兰利法,测得氮化钽换能元发火能量为0.6m J。  相似文献   

6.
针对两种不同结构纳米叠氮化铜(三维多孔结构以及一维阵列结构)开展含能特性研究,重点研究了热性能以及电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叠氮化铜的不同纳米结构影响其热性能及电爆性能。当采用镍铬换能元起爆叠氮化铜时,相比于三维多孔结构叠氮化铜,一维阵列结构叠氮化铜对热更敏感,同时可以释放出更多能量。当采用半导体桥换能元起爆叠氮化铜时,不同于三维多孔结构叠氮化铜的热引发机理,一维阵列结构叠氮化铜的50%发火电压更大,作用时间更长,引发机理为等离子引发。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辉光离子氮化法(简称离子氮化)是将被氮化工件放入密闭的真空容器内,通入氨气或其它含氮气体,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对工件进行快速氮化的一种新工艺。 具体说,就是把要氮化的工件放入一特定容器内,把工件接到高压电源的负极(阴  相似文献   

8.
<正> 在许多用电镀法改善外观、提高耐磨性和抗蚀性的应用方面,目前发展了一种新的冶金方法,可以代替铬和其它贵重材料。这种新的冶金方法无需贵重的金属材料,也免除了处理电镀所产生的含高毒性六价铬废液的工序。此法是建立在商业上称为软氮化的常规盐浴氮化法的基础上的。柯兰(Kolene)公司称之为QPQ法(即急冷-抛光-急冷)。  相似文献   

9.
秦剑  迟殿鹏  杨利  韩纪旻  佟文超 《兵工学报》2022,43(6):1295-1303
原位合成是解决微小火工品装药问题的关键技术。为探究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孔径对原位合成叠氮化铜的影响,采用普通溶液法制备得到3种不同孔径的含铜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高温碳化后进行叠氮化反应,最终得到叠氮化铜-碳复合起爆药。利用氮气吸附脱、扫描电镜、粉末X射线衍射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等表征手段,对各阶段产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孔径大小会影响到骨架中铜的叠氮化程度,孔径越大,叠氮化反应越充分。  相似文献   

10.
多孔铜叠氮化物的原位合成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氢气泡模版法,以金属钛飞片为电极,在飞片上直接沉积多孔铜膜,通过与叠氮酸气体之间的原位叠氮化反应生成多孔铜叠氮化物,对其形貌、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氢气泡模版法可制得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多孔铜膜,原位叠氮化后的产物为叠氮化亚铜,叠氮化亚铜薄膜仍为多孔金属铜的三维孔状结构,晶粒尺寸约为20~100nm;叠氮化产物的热分解峰为211.76℃,活化能为180k J/mol;采用制备的多孔铜叠氮化物驱动钛飞片,可引爆CL-20。  相似文献   

11.
碘催渗快速固体软氮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论述了以木炭和尿素做为固体软氮化渗剂,以碘为催渗剂进行快速固体软氮化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快速固体软氮化的催渗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该法具有渗速快、硬度高的特点。碘催渗的主要原因是碘原子具有强烈吸附于钢表面的能力,碘的吸附,在钢表面形成显微正电区,促进了碳氮原子的吸附和扩散。碘原子进入渗层,造成基体金属晶格的畸变,使位错密度增加,促进碳氮原子沿位错管道扩散。  相似文献   

12.
叠氮化铅动态载荷下的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研究了叠氮化铅动态载荷下的损伤特性、受力特点.研究表明:动态载荷下叠氮化铅受压缩作用明显,出现了装药结构破损、碎片厚度减小且密度最大增幅达10%的试验现象.通过分析透射波,可见叠氮化铅药片依次经历了应力增长、平衡、下降3个过程,试样表现出了弹性行为和脆性断裂特征.入射波并没有伞部加...  相似文献   

13.
含能材料的自催化特性是造成含能材料极具危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用的自催化反应鉴别方法是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微热量热仪(C80)进行的“等温法”试验,该方法温度选择较为困难,试验周期较长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必要寻找一种快捷安全的自催化反应鉴别方法。基于绝热量热试验,结合反应机理函数,提出可快速鉴别含能材料自催化分解特性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测量5种样品(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与甲苯混合溶液、六硝基茋-Ⅳ(HNS-Ⅳ)、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羧甲基纤维素叠氮化铅(CMC-LA)的绝热热分解特性。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DTBP与甲苯混合溶液的热分解符合n级反应规律,HNS-Ⅳ、BNCP、CL-20、CMC-LA的热分解符合自催化反应规律,自催化反应强度随热惯性的增加而降低;新方法不需要计算准确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在自催化反应进行的初期就能完成自催化特性的鉴别,减少了测量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测量过程的危险性,可快速鉴别物质分解是否有自催化特性,并可准确表征反应的自催化特性强度。  相似文献   

14.
雷管威力的氮化铅当量描述及其在引信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雨时 《火工品》2002,(3):24-27
为了为引信隔爆和传爆设计提供雷管威力信息,根据铅Shou扩张试验所得到的铅Shou扩大值及其与太安药量的等效关系,得出了雷管常用起爆药和猛炸药的氮化铅当量,雷管的输出威力就可以用氮化铅当量来描述,可相对比较雷管威力的大小。雷管威力的氮化铅当量还可用于雷管系列化以及选择考核雷管威力上、下限的铅板穿孔试验的铅板厚度。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含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和叠氮化铅的无汞击发药的测定方法。通过条件试验、对比试验以及实样分析,证明了用光度比色—络合滴定联合测定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和叠氮化铅是可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在气体氮化渗剂中加入微量稀土元素对渗层组织和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在氮化时被渗入到钢的表层起了微合金化作用,改善了渗层组织,稀土氮化处理后的弯曲疲劳极限,较普通氮化处理的有所提高。借助于扫描电镜观察,探讨了氮化层疲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法国一种专利的离子氮化装置,能使内径变化的管件(武器身管)内膛获得均匀的氮化层。由图1和图2可见,该装置的关键部分是结构巧妙的中空阳极,并采取了分段控温的方法。该阳极同轴地插入需氮化管件(阴极)的中央,共外表面与管件内表面的间距沿全长相  相似文献   

18.
美国海军地面武器中心、白奥克试验室对5—硝基四氮杂茂汞的合成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有希望的取代叠氮化铅的起爆药。叠氮化铅是用于雷管装药的最普通的起爆药之一。在过去五十年间,不仅广泛用于美国,而且用于全世界。尽管用途广泛,但由于存在水分及二氧化碳而易于水解,使用寿命常常缩短。水解付产物之一是叠氮化氧,在铜和铜合金存在的情况下,它能生成各种叠氮化铜,有的叠氮化铜的感度特别是静电感度比叠氮化铅还高。认为弹药处置和贮存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故是生成的叠氮化铜引起的;叠氮化铜也是弹药早炸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定向碳纳米管阵列为工作电极,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填充纳米铜颗粒的碳纳米管阵列,研究不同电沉积参数对碳纳米管填充铜纳米颗粒的影响规律;采用气-固原位反应法获得填充叠氮化铜的碳纳米管含能阵列。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填充叠氮化铜的碳纳米管阵列及其前驱体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其热性能。结果表明:当沉积电流为1 mA和10 mA,可获得填充效果理想的填充有纳米铜的碳纳米管阵列;气固原位反应过程中碳纳米管阵列不与叠氮酸发生反应。在热板点火作用下填充叠氮化铜的碳纳米管阵列可靠起爆。采用兰利法获得其50%电发火能量为3.09 mJ。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提高铜叠氮化物使用的安全性,对原位合成铜叠氮化物微装药的激光二极管点火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铜转化率的铜叠氮化物微装药在不同功率密度下的激光点火能量进行了测试,并拟合其激光点火判据。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纯叠氮化铜,原位合成的铜叠氮化物中由于存在未反应纳米铜核,激光点火能量明显降低,最低可达到20μJ以下;叠氮化反应铜的转化率越高,铜叠氮化物微装药的激光点火感度越高;在激光功率密度大于4.0W·mm-2时,铜叠氮化物微装药可控制在50μs以内点火;试验获得的铜叠氮化物的James形式的起爆判据为2.62/q+16.4/E=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