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在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上增设后置腹板柱,改变抽柱托换后框架梁的弯矩分布图,增加弯矩峰值点数,降低框架梁的弯矩峰值;同时和不设置腹板柱相比,设置腹板柱会大幅度降低托换后框架梁的挠度。通过模型试验,对比了托换前后梁的挠度、应变以及裂缝分布,分析了腹板柱的应力及内力变化,简述了框架柱内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置腹板柱托换结构的关键阶段为框架柱抽除阶段,其内力、变形将出现突变,在考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剪、侧向刚度等情况下,该加固方法可以在尽可能不降低净空的情况下实现对既有框架结构的抽柱托换,为框架结构抽柱托换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王长江 《山西建筑》2011,37(11):183-185
系统介绍了机场路隧道跨越城市既有人行天桥进行的桩基托换的设计、施工步骤和监测,本项技术对成都地区人行天桥托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今后同类桩基托换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某地铁车站下穿既有高架桥,在不能中断交通的前提下,需要对车站范围内既有桥梁桩基进行托换保护。从设计、施工及监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采用冲孔灌注桩加高桩承台托换体系对站内既有桥梁桩基进行托换的施工技术,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托换效果进行了评价。托换后桥墩位移及沉降等监测值都处在控制值范围内,监测数据成果说明该托换方案可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既有建筑整体平移、隔震改造工程对结构托换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结合宿迁中学隔震加固工程,着重解决了隔震和平移的协调问题与结构缝位置处柱的非对称托换问题,具体包括:隔震支墩、柱托换节点的构造设计和相应的施工步骤。  相似文献   

5.
沈阳站既有东站房下穿地下通道,工程采用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托换体系三维实体模型,模拟分析既有桩基上部柱荷载传递至托换体系的变形,并对因通道开挖造成基坑底部土体应力卸载从而引起地铁结构整体产生向上位移进行了模拟分析。施工中通过设置托换体系,即设置托换桩及托换梁、板结构,分层盖挖土方和分段施工通道主体结构等施工措施,确保了下部地铁运营安全,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被动托换过程中托换梁变形量不确定特点,对托换梁结构变形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分析对比的方式,得到托换梁高宽比和支撑面积的增大可以减小托换梁的变形的结论,并通过天津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地铁Z1线负三层既有柱托换工程的监测数据进行了验证,为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林东 《土工基础》2014,(3):35-37,51
结合某地铁区间无柱雨棚托换工程实例,介绍了托换体系的选择、被动托换体系的设计、施工及监测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北京某历史建筑,在不改变建筑外观与紧邻景观条件下,采用新建内嵌式地下结构方案,实现既有地下室大跨度结构改造、增加层高与外部拓展。为进行大跨度结构改造,采用托换结构与新建地下结构合二为一的永久性托换结构,实现既有建筑内部承重结构的整体托换,避免了采用临时性托换在其拆除时引起的既有结构二次变形。为增加地下室层高,将永久性托换结构荷载及其承担的结构荷载向两侧传递到地基基础侧向托换结构的托换桩上,拆除既有地下室内部承重构件后,顺序进行土体开挖、地基基础侧向托换结构水平构件施工、永久托换结构下部新建地下结构施工。地基基础侧向托换结构在保持既有地基应力和变形状态、控制土体开挖引起既有建筑沉降的同时,对永久托换结构荷载起到中间传递功能。本文从地下空间拓展建筑与结构方案、荷载托换与传递体系、托换结构设计、结构稳定性、沉降控制、沉降监测等方面对工程情况进行了介绍。本工程采用的新建内嵌式地下结构方案及荷载托换技术具有普遍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既有建筑地下空间拓展工程。  相似文献   

9.
邵剑文  干钢  何勇  毛江鸿  崔何亮 《工业建筑》2011,41(12):141-145,105
由于建筑结构功能改变,将某砖混结构教学楼通过墙体托换技术改造成大空间办公楼。为保证托换体系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采用光纤光栅技术(FBG)和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技术(BOTDA),对托换体系的托换梁及加固柱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应力-应变监测,并分析了托换体系的工作性能。监测结果表明:墙体拆除后设计的托换体系各组成构件均能参与结构...  相似文献   

10.
砖混组合托换梁受力性能和荷载传递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换梁受力性能及其荷载传递方式是既有砖混结构改造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现行规范对此内容尚不明确。结合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托换梁在承重墙体拆除过程中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实际结构进行全过程监测。结合有限元分析和监测结果,讨论了托换梁上部墙体的荷载传递方式。结果表明,托换梁的受力特性取决于上下结构相互变形的协调,托换梁与上部墙体形成了墙梁,而托换梁可仅考虑其自重和本层楼盖的恒、活荷载。  相似文献   

11.
邱仓虎  詹永勤  秦玉康 《建筑科学》1999,15(6):28-32,36
北京市音乐堂改扩建工程采用“两桩托一柱”的方法,转换结构传力体系,实现了基础整体托换,并增设了地下室,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该工程实践表明,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该方法是进行城市建筑改造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建焦炉端台区要占用焦化厂输煤动脉旧P3通廊2个支架的位置,经综合分析,采用临时托换钢支架、利用焦炉端台经加强的边框架由炉顶层向上延伸形成的2个支架、新增支架和外包式托换通廊桁架,共经三次托换,形成了新的托换通廊结构承重体系,完成了对旧P3通廊的支架异位托换改造。  相似文献   

13.
唐小军 《建筑技术》2007,38(6):419-421
吴忠宾馆高53.7m,12层,自重达2万t,需平移82.5m,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平移工程。平移过程中,应用分荷结构即采用混凝土托换梁与斜向钢结构卸荷柱协同受力的形式,将柱荷载传至托换梁,再作用于下滑梁,解决了柱荷载大而集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柱托换节点的梁柱新旧混凝土界面是托换节点受力的关键部位。为提高梁柱界面的承载能力,提出预应力托换节点,通过高强螺栓在梁柱新旧混凝土界面上施加预应力以提高界面的受力性能。进行了10个四面包裹式预应力托换节点及1个对比试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托换节点界面承载力随预加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基本呈正线性相关;在托换节点的两个方向同时施加预应力将会使托换节点的受力更加合理,其承载力较预应力单方向施加的提高约20%;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预应力托换节点的界面承载力计算式,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Underpinning is a key component in the structural moving process, especially for high‐rise buildings with gravitational loads. In this paper, a most commonly used 4‐sided wrapped underpinning joint with 2 underpinning beams and 2 coupling beams for the frame structures was investigated. Sixteen prototypes were tested considering different shear span‐to‐depth ratios, underpinning joint heights, reinforcement ratios, and so for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nderpinning beams can fail in shear or flexure‐shear.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olumn and the beam is also prone to failure during the loading. Further, the bearing capacity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with decreasing of the shear span‐to‐depth ratio, whereas more damage may occur within the interface domain.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a damage–plasticity constitutive model was adopted, and the cohesive elements were used to model the old‐to‐new concret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olumn and beams. It was found that the numerical results agreed quit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us,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be a useful basi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optimized design of underpinning joints.  相似文献   

16.
以张家口地区某砌体结构住宅楼纠倾加固工程为例,根据工程地勘报告及附近环境,确定该楼发生倾斜的原因,制定了采用桩基托换技术对该楼进行顶升纠倾的设计方案.重点阐述了桩基托换技术的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并结合有限元对托换梁、既有砌体墙与基础之间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换体系可有效扩散千斤顶施加的集中应力,为顶升作业顺利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