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应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健康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那么当前的中学生体育意识如何呢?我们该怎么去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呢?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作为阳光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能使大学生增强终身体育的锻炼兴趣和提高锻炼水平,是非常重要也是迫在眉睫的一个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养成是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和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更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全民体质,改善锻炼习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生命在于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发育及身心健康都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其学习效率也能得到较大提高。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在这方面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5.
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体育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和“学习”两大方面的乐趣,要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取教育和满足兴趣的双重性,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决心。我国著名教育家《圣陶先生说院“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院“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6.
随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体育理念的深入,学校体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参与态度,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此,学校体育不仅要把学生身体锻炼好,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习惯等体育课参与意识,使学生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已掌握知识、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坚持不懈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高职体育的角度出发,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高效性进行探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而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问卷、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石油锦西石化职工体育管理机制的模式,职工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的内容与形式以及体育消费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石油锦西石化职工体育锻炼持有积极的态度,但锻炼的内容与形式以及体育消费观念还存在些不足,为职工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运动可以锻炼人的体魄,可以放松人的心情,学校里面的体育课就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身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我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巨大,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作支撑,就无法完成学习的重任,本文主要讨论初中体育的创新式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运动习惯打下基础,为广大的初中体育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极受推广新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是以课间操为发展基础,活动时间更长、内容更多、组织形式更灵活、练习强度更适合学生群体锻炼的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更好地缓解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调节情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为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努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者没能克服旧观念,因此,深入探究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转变的策略,有利于大课间活动的广泛开展,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出现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养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职体育教育在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性。终身体育的培养基础在学校体育教育。改进高职体育教育,加强高职体育教材的建设,对培养高职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高职院校终身教育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的问题、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坚持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对策作了分析、探讨和研究,旨在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13.
尽管当代的中国文化教育大环境中,体育学科仍然不被足够重视,但其实就算文化成绩好而身体素质差也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长久需要的,只有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而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就必须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意识是保证体育锻炼的根本。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而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校体育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对养成享用终身的良好体育习惯有重要的意义。就本文就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是一生的,是新时期普通高校不可缺少的一种校园文化.但大学健康不是抓好锻炼就可以了,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也不是仅在大学阶段就能培养起来的,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努力,重视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5.
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强壮大学生的体魄,而且还能够锻炼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伴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八,针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与讨论,以期能够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更加的丰富了起来,但这也使得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与时间越来越少,导致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是要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兴趣,体育教学核心思想是要从小就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体育锻炼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保持终身锻炼的思想。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灌输终身体育思想存在的问题,教师、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为更好地观察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能够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为学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体魄的有效途径,关系到大学生身体素质及终身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强大及发展,但仅依靠固定的体育课并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课余体育锻炼的补充与延伸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能管理系统被逐步应用到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中。通过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质变化,能够有效监督和强制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此构建科学化、高效化、优质化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中学生的自主锻炼现状,论述了中学生自主锻炼的重要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体育内在的规律,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提高对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营造欢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从而找出最好的方法,实现体育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消费逐渐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主要群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市场的发展。开展大学生网络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育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满足大学生健康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促进体育经济、体育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推动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