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界到了冬天万木萧疏、百卉凋零,只有那苍劲的松、翠绿的竹、傲雪的梅还在展示着它们勃勃的英姿,不由地引发人们对它们的关注。文人墨客也都把它们作为歌咏的对象,传下了不少诗词名篇。"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  相似文献   

2.
范俊 《陶瓷工程》2012,(5):70-70
在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上,“竹、梅、松”历来被称作“岁寒三友”,以“风雪知筋骨”之意来颂扬它们的高风亮节。而在紫砂艺术造型艺术中,“岁寒三友”造型或分或合亦被广泛运用。紫砂艺术“岁寒三友”造型中的竹型茗壶,可以说是最为普遍广泛的。竹型茗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紫砂花器体系中的一棵奇葩。竹节、竹段、捆竹等竹型茗壶造型,  相似文献   

3.
“岁寒三友”图又称“松竹梅图”或直接称为“三友图”,“岁寒三友”图最早出现于宋代文人画中,瓷绘中最早的“岁寒三友”图则出现于元青花中。宋代磁州窑虽也有松、竹、梅三种植物表现,但是都没有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表达特定的“岁寒三友”之意。元青花之所以出现“岁寒三友”图,笔者认为:元代文人画进入其发展兴盛期,其流行程度远胜宋代,而江南地区又是元代文人画家最活跃的地带,元末四大家均活动于此,由于元代汉文人地位卑微,元青花画匠中极可能也有文人画师的存在,因此,其出现文人所喜见的“岁寒三友”图也就在情在理了。  相似文献   

4.
吴俊峰 《陶瓷》2021,(3):86-87
“岁寒三友”是中国文化、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主题,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岁寒三友壶”融松、竹、梅三者形象于一壶之中,在自然图景中展现了紫砂壶工艺的细致巧妙,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力量,揭示了紫砂壶艺术中所包含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5.
王桂芬 《江苏陶瓷》2010,43(1):47-47,50
古人歌咏四季的诗句不胜枚举,那是一年四季的变化与人的感受相应而产生的一种情怀,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它,就有了诗、词、画和文章等。拿诗词来说,咏春的有宋代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咏夏的有宋代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咏秋的有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咏冬的有宋代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  相似文献   

6.
吴亚亦 《江苏陶瓷》2012,45(1):50+52-50,52
“书画诗词”在紫砂艺术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光器还是花货。很大一部分都运用“书画诗词”的内容形式进行壶体装饰。以“书画诗词”来进行紫砂艺术装饰,不但增添了紫砂陶艺本身的文化气息,更是把“书画诗词”的艺术魅力引入紫砂艺术并吸收发扬,逐步孕育出具有紫砂器皿上独特风貌的“书画诗词”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上,"竹、梅、松"历来被称作"岁寒三友",以"风雪知筋骨"之意来颂扬它们的高风亮节。而在紫砂艺术造型艺术中,"岁寒三友"造型或分或合亦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8.
《陶瓷研究》2009,(2):25-25
鹤为大型涉禽,喙长翼长腿长,善舞善鸣,其白羽丹顶,清雅闲远的姿态,古人常比作贤人君子,亦是吉祥、安适、康泰的象征。而松为“岁寒三友”之首,寓示健康长寿之精神。  相似文献   

9.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是中国人所喜爱的植物之一,古往今来吟咏赞美它的诗词不在少数。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竹也经常单独或与松、梅相搭配出现在手工艺品的装饰之中。本文所选取的对象是一件由紫砂泥制成的双面兽耳花瓶,结合了中国最为悠久的书法绘画及陶刻技艺。本文旨在揭示此件紫砂花瓶的同时,来感悟传统手工艺品的古典美、创意美,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吴顺芳 《江苏陶瓷》2010,43(1):27-28
在紫砂造型艺术中,苍松、寒梅、翠竹等形象寓意着高风亮节,而松、竹、梅也被世人尊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艺术形象在紫砂花货塑器中被广泛运用且历史悠久。 紫砂花货塑器作为紫砂造型艺术中三大类之一,它的艺术发展历史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紫砂陶艺史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