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两宋时期,伴随社会结构变迁,士文化呈现出向其他阶级传播的趋势,而园林作为士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与象征,为其播散起到了承载与推动的作用。文章从"开园"这一现象出发,从园林的教化作用、意境与空间营造等角度,阐述了其兴起与发展并分析了园林对士文化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园林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回顾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从最初的以狩猎为主的苑、囿,到模拟自然神仙仙境造景,后经魏晋时期文人参与造园诗情画意入园林,和两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直到明清私家园林大量发展,中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历史已经逝去但是它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呢?中国古代园林审美观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自然、如画和尚雅,其中蕴含的自然生态观念,朴素自然审美观念等都启发着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所谓"无水不成园"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水景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纵观两千余载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这段漫长的发展岁月,不论是皇家还是私家园林,在空间上都有明显"小型化"的总体趋势。通过对这种趋势的探究,可以提炼出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挖掘出"小园"独特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魅力,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化不断推进、绿化空间愈发逼仄的现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必要。文章对"小园"的滥觞与流变,进行了历代文献记载与营造实例的全面梳理。从而总结出我国古典园林空间小型化的三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唐至两宋、以及从明末到清初等。对不同时期的发展分别总结了代表性的"节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衙署园林--崇州罨画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嵘  侯维 《中国园林》2004,20(10):11-18
考证崇州罨画池从唐代衙暑园林--东亭,至两宋时期的罨画池,以及明清以后增建陆游祠和文庙的历史沿革,首次确认了罨画池的开凿年代,并证明历史上西湖、东湖、罨画池实为一物.分析了罨画池的发展过程及其造园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两宋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尚存许多不甚清晰、有待深入讨论的关键问题。在宋代园林实物遗存罕见、文献材料不成系统的现实情况下,宋画对宋代园林史研究的史料价值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以宋画《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图像材料为例,指出了其在园林史研究上所具有的关键史料价值,推进了中国古代园林源流和发展脉络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6.
宛园三格     
该文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殷周、先秦至秦汉,以象征模拟天人关系的帝王苑图为主流;第二阶段在魏晋南北朝,以开拓自然美的士人园为主流;第三阶段,隋唐、两宋、明清时期,中国造园系统日渐成熟,中国传统园林基本上定位为山水文化的综合载体,并逐步走向普及与世俗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士大夫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它肇始于魏晋,成熟于随唐,鼎盛于两宋。士园林产生和发展与士人隐逸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等的物象表现。要真正体味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不能离开对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特点和士大夫阶层隐逸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宋代文献中园林名称的规范化现象显示了当时社会自发形成的一套园林类型学观念,将一般性质的园林主要分为圃、洲、堂、园、庵、亭6个大类。通过景观图式语言对古代园林文献进行转译,探索该6个类型的园林之间各自的个性与共性,结果发现两宋园林分类思想以客体特征为依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
该文对自两宋到明清时期的中国书法理论进行了梳理,将两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的书法理论作为重点,结合主要书家和传世文献,整理、分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书法理论和核心观念,阐述了中国古典书法理论体系在唐代之后的总体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苑园三格     
黄树业 《华中建筑》1999,17(2):93-93
该文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殷周、先秦至秦汉、以象征模拟天人关系的帝王苑囿为主流;第二阶段在魏晋南北朝,以开拓自然美的士人园为主流;第三阶段,隋唐、两宋、朝清时期,中国造园系统日渐成熟,中国传统园林基本上定位为山水文化的综合载体,并逐步走向普及与世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