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有高架路覆盖的街谷内可吸人颗粒物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对不同的高度、大气温度、植被覆盖程度以及有无高架桥的情况下可吸入颗粒物的扩散情况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街谷内沿高度方向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先逐渐减小,超过高架路面高度后突增;随着大气温度的升高,街谷内颗粒物浓度逐渐降低。建筑物附近植被覆盖程度越大,对于三层楼以下的建筑物起到的阻挡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针对纸基直接蒸发冷却填料,采用亚利桑那试验粉尘,按照GB/T 18801—2015《空气净化器》推荐的方法,在不同空气含尘浓度、布水密度以及迎面风速下,对空气中不同粒径的可吸入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填料对固体颗粒物的过滤效果显著,过滤效率与空气含尘浓度以及填料新旧程度的相关性不大,与布水密度和迎面风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观测的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2017年12月太原地区雾霾污染期间的天气条件进行了分析。多项研究模拟与观测结果对比发现,WRF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某一地区地面和高空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分析表明,此次雾霾主要是由于空气中悬浮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过高,在雾霾发生期间太原市近地面水平方向的小风速和静风现象偏多、垂直方向长时间存在逆温层削弱了大气的扩散能力,风向由西北风向偏南风的转变将太原周边地区污染物和水汽输送到太原,进而形成污染物的堆积,引起市区严重空气污染,造成此次大的雾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1)
基于观测及模拟个例,分析了2014年3月17—19日南京地区出现的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过程及其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过程中观测的PM_(10)浓度和近地面风速变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重雾霾过程中大气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近地面风速的负相关关系不同,说明强风驱动的污染物区域传输对这次大气粗颗粒物PM_(10)污染形成贡献;受大气边界层高度昼夜变化的影响,整个污染事件的南京地区平均PM_(10)地面浓度具有昼低夜高的日变化特征;地面风向观测和HYSPLIT模拟分析进一步表明,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主要贡献来自途经华北平原和苏北地区的PM_(10)区域传输,春季裸露农田的土壤扬尘可能是这次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伴随3月19日南京地区降雨,大气粗颗粒物重污染事件结束,表明降雨对大气粗颗粒物起到有效的湿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小帆  邓宏兵  谢伟伟 《城市规划》2019,43(5):67-72,86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武汉城市圈城镇化水平和大气污染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并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且存在空间相关性,但城镇化水平和不同大气污染物含量的相关性存在不同的时序变化规律: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城镇化的灰色关联度随时间变化呈弱"S"型变化趋势、NO2年均浓度同城镇化的灰色关联度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SO2年均浓度与城镇化关联度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进一步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城镇化水平和大气污染物含量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城镇化水平、常住人口和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且存在空间相关性;区域产业结构同SO2浓度有显著正向相关性;城市基本建设投资额和NO2浓度有显著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自风井出口排放出的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以及对其周围空气形成的污染范围,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风井出口废气的对流扩散特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揭示了在不同外界风速和风向的条件下,出口处废气的扩散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外界风速越高,废气扩散得越快;但因浓度衰减得也越快,故其能对大气形成污染的扩散范围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又有减小的趋势;出口污染物会对距风井近距离范围内的大气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可适当加高风井高度以使周围建筑物及人员免受污染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采用了一种大气边界层自保持的方法,并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从压力等值线、平均风速和湍动能等方面,对建筑物表面风压进行了研究,指出大气边界层自保持方法可以应用于建筑物风压计算中。  相似文献   

8.
张有慧 《山西建筑》2006,32(18):351-352
通过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来源及危害性的介绍,以及对太原市某大学新建校区颗粒物的实地采样和分析,说明此校区颗粒物污染程度的严重性,并从校区规划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如何控制可吸入颗粒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
目的了解某市铁路口岸旅检大厅空气质量现状,为提高和改善口岸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铁路口岸的2个旅检大厅各取4个点每月进行一次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甲醛、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细菌总数、噪声、照度。结果温度监测均值超过卫生标准,部分监测点的相对湿度、噪声、照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超标率分别为38.54%、15.62%、11.46%。入境厅CO浓度均值高于出境厅,噪声低于出境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平均温度高于其它季节,且夏秋季高于冬季;春季监测的相对湿度最高,春夏秋冬4个季节依次降低;春夏季平均风速均高于秋冬季;春季甲醛平均浓度高于夏秋冬季;春夏季的PM10平均浓度分别高于秋冬季,且秋季低于冬季;冬季噪声平均值低于春夏秋季;春夏季平均照度低于秋冬季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相对湿度、噪声、照度是铁路口岸需要重视的空气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气溶胶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可吸入颗粒物和其可能携带的病毒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本文综述了典型室内气流组织形态和不同粒径、不同颗粒源位置以及不同换气次数下颗粒物的浓度分布和传播特性.分析发现:室内颗粒浓度分布受粒径变化影响显著;地板送风中颗粒发生源位置直接影响室内人体呼吸区浓度分布;对于置换通风,即使颗粒源在同一位置,但释放方向不同也将形成不同的室内颗粒浓度分布;对于混合通风,由于流场分布均匀,室内颗粒浓度分布受污染源位置的影响较小;加大换气次数可以减少悬浮颗粒物浓度,但是由此引起的较高风速也会增加颗粒对流扩散的速度,从而增加人体颗粒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