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和SoC功能的日益丰富,现代SoC大多会集成大量不同种类的嵌入式SRAM,三单元耦合故障对电路的影响开始加深.传统MBIST通常基于EDA工具直接实现,以检测单、双单元故障为主,无法全面覆盖三单元耦合故障,应用于现代SoC时还面临测试开销过大,测试覆盖率低等问题.通过提出一种针对三单元耦合故障,以及基于嵌入式SRAM的大小、类型、数量和版图布局的精细化MBIST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SoC芯片面积和测试时间的平衡和优化,降低了测试成本并提升了测试覆盖率. 相似文献
3.
对单端口SRAM常用的13N测试算法进行修改和扩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双端口SRAM的测试算法。该测试算法的复杂度为O(n),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作为一个实际应用,通过将该算法和13N测试算法实现于测试算法控制单元,完成了对片内多块单端口SRAM和双端口SRAM的自测试设计。 相似文献
4.
随着集成电路设计规模的不断增大,在系统芯片SoC(System on a Chip)中嵌入大量的SRAM存储器的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文中介绍了SRAM的典型故障类型和几种常用的测试方法,同时详细分析了嵌入式SRAM存储器内建自测试的实现原理以及几种改进的March算法,另外,以16k×32bitSRAM为例,给出了SRAM内建自测试的一种典型实现,并在Altera-EP1S25上实现。 相似文献
5.
嵌入式存储器在SOC中所占的面积比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嵌入式存储器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IEEE 1500标准为IP核设计商与集成商制订了标准的测试接口.基于此标准,本文完成了针对嵌入式存储器的测试外壳与具有兼容性的控制器的设计,以SRAM和ROM为测试对象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地检测存储器存在的故障. 相似文献
6.
随着存储器需求的增加以及制造技术的进步,嵌入式存储器在SOC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传统的分立存储器件测试相比,嵌入式存储器的测试呈现出新的挑战。本文试图全面叙述嵌入式存储器的各种结构,并介绍各种DFT(可测性设计)测试技术,如SCAN〔扫描〕、MBIST(存储器内建自测试)以及BISR(内建自修复)。 相似文献
7.
8.
文章首先介绍了SOC系统的DFT设计背景和DFT的各种测试机理,包括基于功能的总线测试机理、基于边界扫描链的测试机理、基于插入扫描电路的测试机理以及基于存储器自测试的测试机理。然后以某专用SOC芯片为例提出了SOC电路的DFT系统构架设计和具体实现方法。主要包括:含有边界扫描BSD嵌入式处理器的边界扫描BSD设计,超过8条内嵌扫描链路的内部扫描SCAN设计,超过4个存储器硬IP的存储器自测试MBIST,以及基于嵌入式处理器总线的功能测试方法。最后提出了该SOC系统DFT设计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文章详细描述了一种采用0.18μmCMOS工艺的多端口单位线SRAM设计方法。与传统的6TSRAM结构相比,在写数据时增加了写节点充电信号,降低了内核CMOS器件设计的复杂度;在读数据时增加了额外的读位线放电电路,减少了读数据延迟;同时读写数据均采用电流模式,降低功耗,较好的解决了多端口SRAM存取数据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PeterBishop 《世界电子元器件》2004,(3):26-27
为了克服片上系统(SoC)的设计挑战,半导体业正采取一种基于系统原型设计的设计方法。系统原型设计是将一个片上系统设计映射到一个基于FPGA的仿真平台上,在接近运行速度的情况下验证硬件和软件。这样,就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对硅设计一次成功的把握。Atmel公司已经开发出一个仿真平台,用于基于嵌入式ARM微控制器的片上系统,该平台已经成功用于很多先进的片上系统应用中。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计了基于INTEL微处理器8086的SRAM读写控制系统,采用74LS373芯片构建地址锁存器,以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62256为内存芯片,并通过8255A驱动共阳极8位数码管实时显示内存值。在PROTEUS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实现了内存读写访问控制,并验证了8086下特有的奇偶存储体读写访问模式。 相似文献
20.
SRAM故障模型的检测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的功能测试用来检测该集成电路(IC)是否有功能缺陷,而目前大部分测试程序都只是集中在如何提高IC测试覆盖度,却很少能够做到检测IC是否有缺陷的同时分析这些缺陷的物理失效机理。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不同测试算法组合测试的方法,在检测IC是否有缺陷同时,还能进行失效故障模型的分析,进一步利用该故障模型可以推测出具体的物理失效机理。该方法能显著提高测试中电性失效分析(EFA)的能力,进而提高了物理失效分析和IC制程信息反馈的效率和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