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低电阻率油气层在我国各油田普遍存在,其识别与评价一直是测井解释领域关注的难题,随着吐哈盆地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深入,油气层电性特征明显,丰度较高的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将越来越难,在测井解释领域将越来越多面临的是低孔、低渗、高阻水层、致密砂岩储层和低电阻油气层。面对复杂的储层类型,油气层定量识别、评价和解释难度越来越大,尽快总结识别复杂油气层,特别是对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解释和评价配套方法,有效提高测井解释成功率,不漏失油气层,并在老井复查工作中有所作为,是勘探生产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找这类复杂和隐蔽油气层对于油田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Bongor盆地在经历断陷、坳陷构造演化过程后,不同勘探区块的含油性存在差异,同时还存在非常规油气层.地层内不同油气层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大,存在低电阻率及低对比度油气层的识别难题.为此,根据岩心、测井、试油及地化分析等资料,以Bongor盆地Baobab区块和Daniela区块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白垩系层序地层测井特征... 相似文献
4.
5.
6.
据29个油气田统计,具有低阻油层特征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1.7×108t,约占目前吉林油田总储量的20%。应用多种分析化验资料,结合沉积、构造背景等石油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高形成的导电网络,吸附性黏土矿物含量高形成的阳离子附加导电性,地层水矿化度高形成的离子导电性以及非均质储层复杂的孔隙系统等原因造成电阻率降低是吉林油田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形成机理。并明确指出了各油田形成低阻油气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吉林油田低阻油气层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低阻油气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是一种非常规储层,其油气层电阻率与邻近水层电阻率接近,或有时低于水层的电阻率.试油证实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存在着低电阻率油气层,但其成因机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现代化实验技术,对其储层岩石学特征、粘土矿物类型、含量及分布、孔隙结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形成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储层低阻的原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粘土附加导电性、高地层水矿化度.根据形成低阻油层的地质条件分析及导电机理研究认为,对于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评价,应主要针对高含束缚水成因的低阻油层,在评价方法上应主要考虑采用"双水模型";对于低阻油层的分布预测,应考虑在沉积相的弱水动力沉积区寻找低阻油层的富集分布. 相似文献
9.
10.
红岗油气田是吉林油田已开发的中浅层气田之一,在气田的开发实践中发现该气田的黑帝庙油气层存在低阻现象。针对这一特别现象,利用各方面资料开展了综合分析,总结出影响油气层并且造成低阻现象的主要原因;较低的气藏饱和程度造成了气层低阻,高不动水饱和度导致低阻,泥质含量增高及黏土矿物富集造成低阻,以及储层内的导电性矿物也是造成气层低阻的原因之一,同时提出了本区块低阻气层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三水盆地火山活动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唐忠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4,(2):89-100
三水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小型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拉张型断陷盆地。在生油岩沉积时期和油气生成、运移时期皆有强烈的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从三肇凹陷成藏系统出发,以永乐向斜为子系统,利用1000多口开发井初期产能资料,结合构造、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和报废井类型等静态地质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永乐向斜内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永乐向斜内单个的局部构造或单个的局部构造群控制油气的最终成藏,永乐向斜内油水分布受单... 相似文献
15.
���������ˮ���������ɲ������ģ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常压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和分布有密切关系。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具有非常明显的异常压力现象。通过分析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讨论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总结出研究区内与异常高压有关的成藏组合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凹陷异常压力属于顶封滞排型异常压力系统,超压带压力梯度明显不一致,纵向上超压带可划分为封隔层超压带、压力过渡带和超高压带等三个异常压力带。根据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可分为封隔层内油气成藏模式,封隔层之上油气成藏模式和封隔层下异常压力系统内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冲积扇相储层沉积微相分析――以吐哈盆地鄯勒油气田第三系气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在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从单井相分析入手,并通过连井对比将剖面扩大到全区范围,详细研究了吐哈鄯勒油气田第三系气藏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重点分析了主要产气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认为本区第三系鄯善群属冲积扇扇中亚相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是辫状水道和漫溢(可见扇中泥石流和辫流砂岛)。通过分析测试发现,天然气主要分布于扇中辫状水道中,其次是漫溢微相,因此,在研究区储层埋藏浅和年代新的情况下,天然气优先进入砂层厚度相对大和储集物性相对好的扇中内侧前缘辫状水道微相砂体中。 相似文献
17.
东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古老的地台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4个沉积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基底形成阶段和同生裂谷早期阶段为盆地的孕育期,同生裂谷晚期阶段和被动边缘早期阶段为盆地烃源岩的沉积期,被动边缘阶段为盆地内储层和盖层的发育期,碰撞挤压阶段为盆地内部构造格局变化以及油砂成矿的关键期.丰富的油源、良好的储集条件、充足的油气远距离运移动力、畅通的疏导体系及烃类降解稠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使东西伯利亚盆地形成规模化油砂资源.根据油砂的成矿机理,该盆地分为斜坡降解型和古油藏破坏型2种成矿模式,初步预测油砂资源为23 380亿桶. 相似文献
18.
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再次运移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由烃源岩中排出的油气,经过初次运移、聚集和二次运移、聚集而形成的油气藏,当区域构造格局因受构造运动而发生改变或由于断裂的活动而使构造面貌发生变化时,已形成的油气聚集的相对平衡就被打破,油气沿区域不整合面或断裂向低势能方向发生再次运移,并在适宜的圈闭中再次聚集成藏。由于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因此油气的再次运移和再次聚集现象十分明显,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研究这一问题时,要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构造发展史和沉积史,确定烃源岩的分布、生储盖组合类型,恢复各期的构造格局和构造面貌,以确定油气再次运移的方向和再次聚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20.
塔里木盆地具备发育非背斜圈闭油气藏的条件。这是因为塔里木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叠合盆地,这两类盆地均可发育大型的古隆起和古斜坡。由于其在演化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期海侵和海退,发生大规模的沉降和隆升构造变动,因而形成了各种复杂的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并形成多个大型的不整合面。它们均可发育和形成非背斜圈闭油气藏,对这一类油气藏进行研究将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