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将传统形式、仿古建筑、民族形式与传统样式等语言概念进行归纳概括,在对比分析中赋予仿古建筑形式科学的语言概念;通过仿古建筑形式兴盛发展成因的分析,揭示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仿古建筑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明确了仿古建筑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社会定位;通过研究探讨以期产生对仿古建筑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筑的存在方式及其美学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千里 《华中建筑》1998,16(4):45-47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学”的误解普通而深刻,在建筑领域中,这种误解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泛和对建筑基本目标的放逐,文章结合当代这思想的发展,从建筑的存在方式入手,探讨了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并由此阐明了建筑形式与生活的关系,并由此阐明了建筑形式一建筑形式与建筑美学涵义之间所存在的根本面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形式之外--试论数字化时代建筑内涵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传飞 《新建筑》2003,(4):41-43
数字化时代为建筑与空间的形式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技术手段,但在形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内涵的变化。从作为媒介的建筑、城市与建筑的结构性重组,以及建筑的审美与象征意义三个方面,阐释了建筑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当下针对建筑形式的批判,直接指向了建筑形式生成的非逻辑性。然而这种批判时时有陷入形式虚无论的危险。形式本身作为建筑最外在的表现,它不仅能够在与大众的对话中寻求美学价值,而且能在建筑师构建的层面寻求丰富的意义。因而,形式仍然是建筑创作的核心,是建筑意义、内涵和体验表现的必经途径,是解决建筑诸多矛盾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之一是以建筑为主。园林中的建筑有厅、堂、楼、阁、亭、廊、轩、榭、舫等。厅与堂常作为庭园中的主体建筑,建筑形式多采用歇山、硬山或组合形式。楼、阁为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建筑,位于建筑群体的后部或作为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形式多采用歇山式、硬山式、攒尖式或组合式。轩是一种有特殊含义的建筑,园林建筑冠以轩的美称,典雅而别有情趣,它四面空透。榭与舫是中国园林中别具特色的建筑,榭多临水而建,造型多轻盈活泼,四面透空,建筑形式常采用歇山式。舫是仿船形的一种特殊的园林建筑,整体深入水中,这种建筑常采用组合形式,前部高起,中部较低,后部建成为二层楼房,供人登楼远眺。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有关园林建筑构造技术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国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将建筑形式与建筑内涵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在建筑设计中,既不是追求完全形式化,也不是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空洞的建筑内涵,而是将形式与内涵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7.
缪军 《世界建筑》2002,(11):65-67
本文是关于建筑语言的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建筑艺术不是单纯的实用物,是处于“纯的艺术”与实用物这两极之间的变化中,在变化的不同梯阶上,抽象形式与符号意义的作用与关系也是不同的。建筑作为文化表意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即形式/意义关系在建筑符号学的领域里通过“陌生化”手法加以应用,这意味着由抽象形式与意义混杂而成的建筑语言的通俗性和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形式与理念     
魏柯 《四川建筑》2000,20(3):14-16
在建筑内涵中最重要的为形式和理念,理念作为影响建筑的先导因素,在多元理念的交融过程中,将会有意识、无意识或潜意识地寓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表现为建筑的外在形式,同时外在形式必定会表现出理念的结构或过程。  相似文献   

9.
平行与交叉——建筑形式构成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俭  宛素春 《新建筑》2002,(2):46-49
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基本关系的表述。从这个角度对平行与交叉两种建筑形式的构成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分析建筑形式构成方法的两组基本元素--“形态与界面”、“中心与边缘”,并依据实例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0.
李辉 《南方建筑》1999,(3):85-86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创作摆脱了以往的思想束缚,建筑师们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作手法与理论。这样在建筑形式表现上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建筑形式的发展状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受到当时物质材料基础的影响,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新时期的建筑形式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但又在整体上反映了整个时期建筑形式的总体特征。建筑形式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仍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及动态的延续性,因此分段点往往不能以确定的日期来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一)1978—19…  相似文献   

11.
酒店环境空间的整体塑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牛朝晖  刘昕 《山西建筑》2007,33(7):76-78
介绍了酒店外部环境的塑造问题,阐述了建筑的组织形式及其遵从建筑形式美的五大基本法则,最后从空间形象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营造进行了论述,为设计出更多优秀的酒店建筑作品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外部居住环境形态设计在空间形态、空间体系构成、界面尺度级数以及环境场景的立意上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手法 ,对其环境特色进行探析 ,可为我们今后进行设计时引以为鉴 ,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  相似文献   

13.
在建筑形体的塑造中,建筑师的创作原则与处理方法各不相同。该文试从烟台虹口宾馆建筑形体创作中,去阐述多种形式因素对建筑形体塑造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后小康”居住模式与居住环境的介绍,简述了作者对面向21世纪“后小康”住宅规划设计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从城市空间环境的概念、形态入手,探讨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成机制,试图从中探究影响城市空间变化的因素,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赵梦思  田丹 《中外建筑》2014,(5):99-100
本文以“一颗印”传统民居为例,探讨建筑生命本源及其形式与人类文化心理的永恒关系。通过剖析“一颗印”建筑的构成元素及组合特征,解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挖掘建筑形态背后的基本法则、内在秩序以及地域文化精神,总结传统建筑形式的衍生机制。将传统建筑精神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创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建筑,给迷失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所形成的室内气候、空气质量等进行分析,得出这一传统的建筑形式是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有效方法,它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环境,创造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探讨建筑文化及其隐型部分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而予以显性的表达,归纳了在建筑创作中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五种类型及其创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以比较的观点指出未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值得思考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光环境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城市道路上空覆盖光伏板发电形成了新的半围合式道路空间,势必会引起道路光环境的改变。基于Ecotect软件(加载radiance插件)进行道路采光对比模拟实验,探讨覆盖光伏板后其光环境的改变及光伏板的最佳铺设形式。实验设计了对照组(未覆盖光伏板状态下的道路)与实验组(平铺、斜铺、弧形顶铺设、双坡顶铺设4种形式)。实验结果表明,支架高度一定时,平铺、弧形与双坡顶3种方式下采光情况一致,不同的顶面形式不会带来道路采光的变化,而当支架高度改变时,道路采光变化显著。三者相较,出于经济性等因素的考虑,平铺最佳。斜铺、平铺与未铺设相较,斜铺因存在顶板采光补偿不会对道路的光环境产生影响,而平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采光遮挡,带来路灯开关灯时间增加0.5~1 h。基于光环境为考量的道路上空光伏板铺设最佳形式是斜铺,平铺次之。最终光伏板的最佳铺设形式还要综合考虑热工、声环境、造价、发电效率及能耗等各方面效益,不可偏废其一。  相似文献   

20.
风环境理念下建筑形式的生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建筑平面组织与节能、材料利用与建构方式、通风方式的选择、风能利用及减小不利的室外风环境方面,寻找风环境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气候影响建筑形式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