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外周血大单核细胞内应用免疫荧光法可以检测到EHF相关抗原,也能分离到EHF病毒。但尚未见到有从外周血细胞中直接检出EHF病毒的报导。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在复查所采集的7例EHF早期病人外周血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发现两例血样品的单个核细胞中含病毒颗粒。EHF病人血细胞胞浆内所查见的病毒颗粒呈园形或卵园形,有包膜,包膜表面微突不完全,毒粒直径大小差异较大,大的在110—160nm,小的仅60nm,有的病毒还带有小尾(图1—  相似文献   

2.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多种纯度高、专一性强的单克隆抗体。我们应用透射电镜检查不同实验室来源的10份融合前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_2/0,SN—1)和4株杂交瘤细胞(T—17—3,A—9,B—10,C—8)发现上述细胞内均含病毒颗粒。在胞浆内,病毒颗粒聚集在粗面内质网池中。成熟病毒颗粒呈圆形或长圆形,偶见哑呤状或花瓣状,直径约100nm。病毒核衣壳中心透亮,外周致密,呈环状或不全环状(图1)。有处粗面内质网呈现局部增厚和病毒芽生图象。偶见核膜间隙内含病毒颗粒。此种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特点类似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中的A型肿瘤RNA病毒。在细胞外和细胞间隙中还可查见散在或成群的球形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酶超薄切片法,对从陕西分离的82—010H、84—H_1病毒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病毒颗粒直径大小平均为130nm,外层有双层膜,在双膜的外层有不太明显的纤突,病毒内浆由不规则的颗粒、丝状物构成。与洪涛等报告结果相同。感染细胞超微结构有以下变化:细胞微绒毛增多,空泡增多,细胞的核浆比例增大,有的细胞其细胞器明显  相似文献   

4.
取HFRSV的H8205株在Vero—E6等不同细胞中传代,制片镜检,结果表明该病毒在细胞内形态发生呈现复杂过程。粗面内质网(RER)扩张是早而明显的改变,池内可见短小管样结构,传代次数增多有此改变的RER也增多,管样结构也由单条变多条,在扩张的池内延伸,两端与膜相延续。其后RER池内外可见成束状排列的微丝及病毒前体结构—园形、双层膜、内部充以中等电子密度纤丝及细颗粒。传一定代数后,可见由核糖体样颗粒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前体结构组成的包涵体,大小不一多见于胞浆边缘处,有的尚有界限膜。核旁可见有局灶性空泡病变区,间以微丝及扩张的RER,有的含有病毒前体结构。细胞  相似文献   

5.
采用冷冻蚀刻技术研究了GPV、IBRV和NDV等几种病毒的超微结构,初步取得如下结果: 一、在冷冻蚀刻样品中,GPV呈球形(在细胞质内)或近似球形(释放到细胞外),直径约300nm,这与在超薄切片或负染色样品中所见的病毒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不同。二、IBRV囊膜的PF和EF面上,均可见到直径5—9nm的膜内微粒。GPV囊膜膜内微粒的数量及其在PF面和EF面上的分布与IBRV不同。细胞质内与细胞外成熟的GPV囊膜的膜内微粒也有明显的差异。三、在GPV毒浆基质中,可观察到由直径5—10nm颗粒的聚集或规则排列形成的弓形、环形、及直径150—400nm大小不等的球形结构。实验结果显示了冷冻蚀刻技术在病毒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尤其在病毒囊膜结构研究中的优越性。对这一技术在病毒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H—18细胞系由我国一例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出的B淋巴细胞培养成株。经免疫荧光及免疫酶标光镜检查发现该细胞EB病毒壳抗原(VCA)阳性,如用正丁酸钠及巴豆油等病毒激活剂处理后,大量细胞(30—40%)显示VCA阳性。分离出的病毒可使体外培养细胞转化。用正常H—18细胞为对照,经正丁酸钠(4mM/ml)及巴豆油(500ng/ml)处理H—18后12,24,36,48,72小时的标本用国产DXB 2—12电镜观察。发现正常H—18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人B淋巴细胞有很大差别。大小不一,核很不规则,核比例大,且几全部由常染色质组成。为分化很差或为转化的淋巴细胞。个别细胞内可见EB病毒之核壳体及其形态发生过程,证明该细胞带有EB病毒并进行病毒的复制。经正丁酸钠及巴豆油处理后12小时,部分细胞可见病毒大量复制。随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多,至72小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感染复数大约为3的HSV—3(333株)感染兔婴肾细胞,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将细胞固定制作标本供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检查。感染后1小时,SEM显示在整个细胞的表面或细胞的部分表面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吸附,多数为大的,其直径约为200nm(有囊膜)的病毒,少数为小的,其直径为1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均匀分布或积集成簇。这种分布状态在感染后2小时及4小时的标本上均可见到。但是在感染4小时已经变圆的细胞的核上区仅有少量散在的颗粒,而在其核周区则见大量颗粒。在感染16小时的细胞表面膜出现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的孔洞,说明细胞遭到破坏,许多细胞及其胞核甚至解体成为碎片。有少量的病毒颗粒出现在孔洞的边缘或碎片之间或附着在破碎的细胞膜上。TEM亦见到两种病毒颗粒,有膜的(多数)及无膜的(少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上各国对猪瘟病毒的形态结构已有许多报道,差别较大。而我国培育的“54—Ⅲ系”猪瘟兔化弱毒(即C株或K株)还未见到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实验对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的猪瘟兔化弱毒做了初步的电镜观察。从负染后的病毒电镜照片可以看出,病毒形态大致上分为三种颗粒:一种为30nm左右的颗粒,其中有的呈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细胞表面特异蛋白质的分布,铁蛋白、乳胶颗粒、胶体金甚至病毒颗粒一度都曾作为扫描样品的标记物。但目前最有潜力并表现出巨大优越性的无疑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胶体金标记技术。我们用直径20nm的蛋白A—胶体金和抗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表面膜蛋白(G蛋白)的抗体及抗辛德毕斯病毒(sbv)表面膜蛋白(E_1和E_2蛋白)的抗体,按常规免疫标记并经过我们实验室改进的方法,分别标记了VSV和sbv感染的BHK-21细胞或鸡胚成纤维细胞,经固定和临界点干燥后,镀以厚度约为50A的1金膜,在Hitachi S-570扫描电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10.
1986年6月至1987年12月,我科共做尖锐湿疣活组织检查80例。诊断根据病史,大体表现和组织学检查。光镜下每例均查见凹空细胞。(Koilocyte)30例作了人乳头瘤病毒抗原(HPV—Ag)检测,采用PAP免疫酶染色法(DAKO kit)。12例检测出HPV—Ag,阳性率40%。阳性细胞主要见于表层和棘层上部的凹空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内呈棕褐色颗粒,细胞浆内未见棕褐色颗粒。各例阳性细胞数量差异较大,阳性率与取材大小和数量有较大系系。HPV—Ag阳性的凹空细胞与HPV—Ag阴性的凹空细胞,光镜下形态无明显差异。15例取新鲜组织按电镜常规处理,制片,电镜下5例找到病毒颗粒,阳性率33.3%。均见于表层和棘层最上部细胞的核内。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50-55nm,有致密核心和衣壳,无包膜,典型者排列呈结晶状图1。凹空细胞较大,核增大,核膜欠规则,一些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对立克次体的表面结构有了新的认识。按Silverman等介绍的方法稍加改进,我们对从我国新疆地区分离出的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污的鸡胚卵黄囊材料,作了钌红(ruthenium red)、免疫铁蛋白和免疫酶染色。在常规超薄切片中立克次体与宿主细胞之间为一宽窄不均的电子透亮区,而在以上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标本中则显示出了立克次体的表面结构:紧靠细胞壁外为15—20nm宽的电子透明带一微壳膜层(Microcapsular layer),最外面为能与钌红及标记抗体相结合的纤维粘液层(Slime leyer),此层厚薄变化较大,从20—250nm不等,有时呈条纹晶格状结构排列,甚至见到整个  相似文献   

12.
痘病毒可以作为研究生物膜形态发生的很好材料。我们应用冷冻蚀刻技术并附以超薄切片、负染色,细胞表面复型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一种复制周期很长的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囊膜的精细结构和发生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病毒发育早期,毒浆周围出现的弧形膜样结构在冷冻蚀刻样品中呈现出间距为15—20nm均匀排列的二层颗粒;未成熟病毒囊膜为圆形,直径约400nm,因其常常从病毒中部断裂,因而可清楚地显示出病毒周缘仍由二层颗粒围绕;细胞质内成熟病毒囊膜为直径320—340nm的规则球体,其的PF面和EF面上均可见到大量直径为7—10nm的膜内微粒。释放到细胞外的成熟病毒囊膜的PF或EF面仅有少量的膜内微粒,囊膜形态呈不规则的球体  相似文献   

13.
泌乳期奶牛溃疡性乳头炎的病原体为牛疱疹病毒Ⅱ型,又称牛溃疡性乳头炎疱疹病毒(BHMV)。是一种典型的在核内装配的DNA病毒。Huygelen等于1960年首先在非洲的乌干达—布隆迪发现该病毒,以后又相继在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发现。但是,迄今为止,亚洲地区还未见有关该病毒的报道。1982年我们从沈阳地区某畜牧场分离获得该病毒。用电镜研究了BHM病毒在犊牛肾继代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BHM病毒核壳体的装配在胞核内进行。在核内看到大量散在和聚集成堆的空心衣壳和装配好的核壳体,有的呈类结晶样排列(图1)。核壳体在穿过核膜时,获得一层囊膜,成为成熟病毒颗粒,其形态为园形或卵园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在昆明地区腹泻病人粪便中发现的一株病毒——“干海子”因子(Ganhaizi agent)。电镜下,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六边形,直径32—38nm,无囊膜,中心有一直径32nm左右的核心,核心有子粒呈蜂窝状。病毒颗粒有一外圈,直径38nm左右,子粒呈放射状排列,边缘不整齐。病毒在粪便中呈大片堆积。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猴艾滋病D型逆转录病毒(SRV—1)接种实验猴前后,有相同形态学特征,描述了培养细胞内外,有五种形态的病毒颗粒;(1)偏心位置核心病毒颗粒;(2)锥形或棒形核心病毒颗粒;(3)等电子密度圆形病毒颗粒;(4)圆环形核心病毒颗粒;(5)带尾形病毒颗粒。同时描述了病毒出芽释放连续过程和细胞内A型颗粒形态。带尾形病毒颗粒,以前未见有报导。  相似文献   

16.
几种大型病毒的冷冻蚀刻研究(痘苗病毒、山羊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在我国已有报导。本文拟报导三种中小型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1>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属弹状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大小70×170nm;<2>辜德毕斯病毒(sbv),属披盖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0nm;<3>人腺病毒,属腺病毒科,无囊膜的病毒,直径约70nm。在腺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核内,可观察到处于不同装配和成熟阶段的病毒粒子(图A、左不)。在VSV和sbv感染的宿主细胞质中和细胞质空泡内可观察到病毒核衣壳装配的过程,尤其在宿主细胞的表面更清楚地显示出病毒以出芽的方式向细胞外释放的各个细节。(图A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在电镜下观察限制性内切酶EcoRI与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DNA的相互作用,包括酶分子的形态,限制性切割片段的长度统计,控制条件得到的酶分子结合在基因组上的图像以及由这些资料统计分析后所绘制的物理图谱。 EcoRI酶有菱形、近似椭园形、核糖体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为200-250A,少数为300A,有些酶为167-180A,在Mg~(2+)存在下较大的酶颗粒结合较多,较小的酶颗粒结合较少。结合的酶分子直径大约为DNA直径的3倍,有时还可见到两个酶点在一个结合位置附近。在生化方法认为完全酶解的条件下,电镜下拍到了708个片段的图片,有些片段仍有酶分子的附着,这个事实可能表明PbGV-DNA分子上酶切位点不同、切割速率也不同,这708个片段长度呈现不  相似文献   

18.
以人巨细胞病毒AD-169株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20分钟后,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吸附和穿透过程。感染后18小时,细胞核内出现包涵体。包涵体内有空心的核衣壳、含有病毒核心的核衣壳和二个同心园状的核衣壳。并见到病毒核心样物正在嵌入到核衣壳内的不同阶段形态(图1)。这提示核内包涵体是病毒复制和装配的场所。核内成束的小管状结构,其直径与核衣壳相同,可能是核衣壳结构蛋白或其前体物质的不稳定形态(图2)。胞浆包涵体内除含有成熟病毒和致密体外,尚有许多吞噬溶酶体,空泡和肿洚的内浆网、线粒体等。胞浆包涵体范围以外的胞质内细胞器基本正常,很少病毒颗粒和致密体(图  相似文献   

19.
Rubisco及其活化酶定位于豌豆和蚕豆叶绿体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研究了豆科C3植物豌豆(Pisum saticum L.)和蚕豆(Vicia faba L.)叶片中Rubisco及其活化酶(RCA)的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相似,叶肉细胞叶绿体具有发达的基粒片层,Rubisco和RCA免疫金标记颗粒主要分布于叶绿体的间质中,在基粒片层上很少,在表皮的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内也有免疫金颗粒标记,在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细胞器中无特异性标记。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关键酶在叶绿体中定位的相似性,体现了C3植物在光合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20.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苏芸金杆菌25个H—血清型的27个菌株和7.个新分离菌株的伴孢晶体,比较了它们的大小和形态结构。伴孢晶体的形态分为:菱形、方形、椭园形或近园形、或近园形、近六角形、不规则形及多种形式的镶嵌形。菱形伴孢晶体的平均长度0.708—1.748μm,平均宽度0.436—0.998μm,且它们的平均长度/平均宽度的比值大多数为2左右;非菱形伴孢晶体的平均长度和平均宽度分别为0.785—1.253μm和0.632—0.992μm,它们之间的比值为1.2—1.4。云南省文山菌株(WenShun strain)产生两个叠合的形似“张开嘴的鱼头状”的伴孢晶体。励木变种(Subsp.tochigiensis)(H19)的一个孢子束中形成2—3个伴孢晶体,且排列的位置也不尽相同。首次发现云南变种(Subsp.yunnanensis,H20)113菌株在形成伴孢晶体的同时产生“葡萄状”的物体,它是否属于旦白质的伴孢晶体及其对昆虫的作用,还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