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二龙河流域及临近流域水文站基本资料以及历史洪水调查及洪水成因和特性分析,分别用暴雨资料以及洪水地区综合线和搬家法推求设计洪水。综合单位线成果:P=2%频率的洪水流量为925m^3/s,P=5%频率的洪水流量为759m^3/s;面积搬家法成果:P=2%频率时洪水流量为863m^3/s,P=5%频率时洪水流量为710m^3/s。经分析比较认为单位线计算成果可靠,可推荐为工程采用。同时对二龙河各主要河段施工期的洪水流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为整治河段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汉江白河水站设计洪水分析计算,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后纽工程设计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本文通过介绍汉江白河水文站以上流域的地理概况、暴雨洪水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白河水文站丰富的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和实测资料,进行了年设计洪水,秋季设计洪水,非汛期分月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并对设计洪水成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无资料的平原区中小流域,现有的产汇流模式不适宜平原区设计洪水的计算,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对设计流域调查洪水进行计算,确定其重现期,采用流域内雨量站实测暴雨资料对其进行验证,并将计算成果与常规方法计算成果对比,得出调查洪水计算平原区设计洪水洪峰流量值较常规方法计算成果更能反映本流域洪水特征,采用成果时应结合防护对象的重要性选取合理的洪水成果。  相似文献   

4.
水文分析是平原区小水库常规的一种使用方法。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对李林水库进行设计洪水复核计算。由于李林水库流域内无实测流量和雨量资料,因此,设计洪水采用与王大塘水库及李林水库相距不远的王勿桥水文站资料。根据王勿桥水库的设计洪水成果根据面积比推算出李林水库的设计洪水成果。李林水库设计洪水过程线采用典型洪水过程线放大法。由于李林水库地形、地貌及下垫面因素与临近的已批临的小岗水库相似,故对水库设计洪水成果与小岗水库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对比,设计认为李林水库的设计洪水成果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刘卓  许小峤 《陕西水利》2017,(Z1):236-238
进行水库设计洪水计算过程中一般采用频率分析途径,根据已知的流量资料或暴雨资料进行水库设计洪水的推求与估算,无论采用何种估算方法都必须认真分析比对结果的合理性,基于此,文章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成果进行水库防洪规模的确定,该研究对于银杏湖水库设计洪水分析计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水库设计洪水成果的检验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伊洛河流域设计洪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富叶 《人民黄河》2004,26(7):17-18,30
根据伊洛河流域的资料、实际暴雨洪水特点、现状工程特点和规划工程要求,分设计站以上、水库一设计站区间、水库以上等9个单元对流域的设计洪水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采用马斯京根法对上游来水进行了演算。本次对伊洛河设计洪水的计算,是河南省第一次对伊洛河全流域洪水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计算,其计算方法、分析计算采用的参数、洪水还原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成果,对该流域和相似流域设计洪水计算以及该流域的防洪优化调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和分析计算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谭绪丰  白斌 《小水电》2022,(2):35-38
针对乌江支流永兴河流域的水文特性,充分考虑上游高寨水库消峰调洪及区间洪水对区域设计洪水的影响,以邻近余庆气象站66 a资料为基准,采用"雨洪法"对太平水库坝址断面处的洪峰流量及时段洪量进行论证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水库坝址处洪水分析成果与历史洪水调查成果接近,与流域洪水特性匹配,成果合理可行,可为工程规模确定、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8.
1998年汛期,嫩江流域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造成了嫩江干流堤防多处溃决,跑水量近100亿m^3,为满足洪水分析计算及堤防设计的要求,必须进行决口洪水的还原计算。本文介绍了嫩江、松花江干流有关水文站的洪水还原计算方法等情况,并以大贲站为主,着重对还原成果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9.
采用暴雨资料及暴雨图表等方法对设计洪水进行复核,为岩垱水库除险方案和加固措施提供依据.在复核过程中,通过对暴雨特性、暴雨频率分析,利用设计点暴雨、设计雨型和设计面暴雨计算成果,采用扣损法进行产流复核分析,瞬时单位线法进行汇流复核分析,从而确定岩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洪水.通过与原设计洪水成果和地理位置邻近的其他水库洪水成果的对比分析,以及岩垱水库除险加固竣工投入运行3年来,经受住了洪水考验的事实说明本次洪水复核计算成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苏密怀区间为非闭合流域 ,水文资料相对较差 ,采用根据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和根据雨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 ,经综合分析确定采用设计洪水成果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设计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流域源远流长,大暴雨洪水时有发生.干流自宜昌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区,河道穿行于广阔的冲积平原,水网交错、湖泊毗连,江湖关系复杂,两岸堤防高筑.遇大洪水时期,堤防的溃决或有意识的分蓄洪,以及江湖对洪水调蓄作用的变迁,致使中下游控制站实测洪水系列具有明显不一致性.在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特性基础上,针对中下游河道行洪特征,采用总入流分析法,分析了中下游主要控制站设计洪水.经合理性分析表明,分析的总入流设计洪水成果可靠,能适应防洪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有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克孜河出山口卡甫卡断面上游的洪水地区组成,分别计算出干支流洪水和区间洪水,采用同频率地区组成法确定设计断面洪峰流量。结果表明:卡甫卡断面频率0.5%、1%、2%、10%所对应的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4 664、3 609、2 638、891 m3/s。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交叉河流白河设计洪水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明波 《人民长江》1998,29(7):17-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白河交叉断面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594.6km^2。控制干流河长115km面上游有相关联的大中型水库3座,设计条件复杂,水文资源匮乏,交叉断面设计洪水计算在南水北调总干渠沿线交叉流中极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14.
桃源水电站经历的2场大洪水("2014-07-17"洪水和"2017-07-02"洪水)的实际检验,通过对2场实测洪水参数的对比分析,发现洪水位出现了波动现象.从认识流域洪水特性、调查历史洪水资料、回顾枢纽洪水设计、追踪河道行洪断面变化过程等方面,全面查找分析坝址河段洪水位波动的原因.经分析,导致坝址河段洪水位波动的根...  相似文献   

15.
防城河流域属中小流域,上游位于十万大山暴雨中心区,河床坡降较陡,具有典型的山区河流特性;下游为感潮河段,潮汐河流特征较明显,流域洪水特性比较复杂。为此,结合历次典型洪水,对防城河流域的洪水成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栅格分布式水文模型并结合GIS技术,进行东江流域白盆珠水库子流域下垫面变化的洪水响应分析.根据该流域现状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方法构建9种流域下垫面情景,选取大、中、小3场典型洪水过程,定量分析下垫面变化造成的洪水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及其空间分布在截留降雨、消减洪峰和延缓洪峰滞时方面效果明显,故保护林地,特别是沿河道及流...  相似文献   

17.
贺江流域"1994.7","2002.7"相继发生了特大洪水,给沿江两岸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对这两场暴雨洪水的成因、雨洪特点、暴雨洪水过程、洪水组成、重要水利工程排洪等进行分析,探索出贺江流域特大洪水的成因及特性,为该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6年6~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导致长江梅雨期降雨异常偏多、暴雨频发,中下游地区发生了3场区域性大洪水。通过干支流控制性水文站和水利工程的观测资料,还原出天然来水量过程,统计了洪峰流量和不同时段洪量,结合现有历史洪水资料和工程设计成果,分析了2016年洪水特征和重现期。分析结果表明,宜昌以下干流河段均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重现期在5~10 a之间;清江、资水、水阳江、鄂东北诸支流等发生特大洪水,水位、流量超过历史最高纪录,重现期为100~200 a一遇;修水、饶河等发生一般洪水,重现期在20 a一遇以下。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未来情景描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气候过渡带,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分析现有防洪减灾策略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策略,协调人口和经济发展与流域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蓄滞洪区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以及新的管理思路,描绘了处于困境的淮河流域和蓄滞洪区发展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20.
杨静 《吉林水利》2014,(3):49-51
暴雨洪峰模数法是水文分析计算中进行设计洪水计算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其原理简洁,使用直观、方便,其精度也得到验证,因而在设计洪水计算中广为使用,本文根据新疆天山北坡中段各河流暴雨洪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推求洪峰模数与流域平均高程、河道纵坡降之间的关系,分析暴雨洪水洪峰模数在天山北坡中段地区上的分布规律,解决该区域小河(沟)在缺乏实测资料情况下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多样性[1]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