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尾矿库内山坡型高台阶排土场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清 《采矿技术》2002,2(3):52-52
选择尾矿库作为排土场地时,应满足工程地质条件,排土工艺条件,经济和生态条件。详细分析了尾矿库内山坡型高台阶排土场的稳定性及其工艺措施,指出尾矿库内排土作业的安全将同时影响尾矿库库容量,水质及尾矿坝的安全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成果鉴定     
鞍钢前峪废弃尾矿库建排土场稳定性研究通过鉴定鞍钢东鞍山铁矿设计年采剥量为2100万吨,排岩量1200万吨,长期存在排土场容量不足问题,影响矿山生产发展。为了解决排土问题,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减少占地面  相似文献   

3.
德兴铜矿西源排土场高台阶排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德兴铜矿西源排土场排土量大,排土台阶高达200m以上,300m台阶局部在尾矿库水中排土,排土台阶多次发生大规模沉降的状况,开展了不同部位排土场的稳定性评价,分析了引起排土场沉降、滑坡的不稳定因素,对300m排土台阶滑坡引起的尾矿库水涌很进行了估算,提出了控制排土场安全的综合治理措施,对西源排土场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尾矿库和排土场是矿山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其安全性、经济性关系到矿山工程的成败,非常重要。在总结分析国内几种废石和尾矿联合处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排土场和尾矿库联合共建堆存的方法。为了解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采用有限单元法和极限平衡法对该尾矿坝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和尾矿库联合共建具有坝体稳定性好、安全性能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极端工况下坝体安全系数为1.21。研究成果对今后排土场和尾矿库共建相关的研究、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攀钢矿业公司白马铁矿Ⅳ#排土场扩能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尾矿库内排土场扩能的影响因素和可行性,运用极限平衡法进行了尾矿库水体上升情况下排土场的稳定性分析,发现排土场的稳定性系数先降后升,尾矿库水位上升对排土场基底岩土有软化和压坡脚的作用,提出采用块石固脚,做好扩能区域局部地基处理,完善排土场内外截排水系统,强化堆置过程中堆排物料的合理分配,严格控制土场堆载速度和排土强度,采取在土场的上、中、下部开辟多个排岩点以及专门的山谷排土场推进工艺等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尾矿库内排土场扩能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边坡工程监测技术和方法,并以大孤山铁矿废弃排土场边坡监测项目为例,运用GNSS在线监测技术,综合分析边坡变形监测数据,对大孤山排土场边坡的安全状态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大孤山铁矿废弃排土场边坡各监测区域内沉降位移普遍要大于水平位移,且沉降位移的波动趋势显著高于水平位移,可知大孤山排土场边坡变形主要由沉降导致;②各监测区域的沉降位移曲线在2017年7~9月及2017年12月~2018年2月波动显著,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监测区域受夏季降雨影响处于活跃期以及冬季冰雪冻胀影响的情况相符,其中,降雨对监测区域变形的影响大于冰雪冻胀的影响;③球团厂、黄岭子村以及滑坡区监测区域的下部变形普遍大于上部变形,邻近滑坡区的尾矿库监测点水平位移及沉降位移要略高于尾矿库其他监测点,由于边坡底部紧邻厂区或居民生活区,应重点关注边坡底部变形,加强监测力度,确保该区域边坡稳定及安全;④综合分析可知,大孤山铁矿废弃排土场边坡划分的四个监测区域中,球团厂变形最大,黄岭子村及滑坡区次之,尾矿库稳定性良好。研究成果对同类矿山边坡工程的监测及预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排土场的稳定性不仅与岩土物料的力学性质、排土工艺、排土场参数、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因素有关,而且受基底岩土性质的影响较大。将部分或全部基底为尾矿坝的排土场定义为尾矿库条件下排土场。以某尾矿库条件下排土场为工程实例,借助SURPAC和FLAC3D软件建立该排土场的三维地质模型,采用试验的方法获得各组别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再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或计算现状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系数。结果表明,排土场的边坡存在两处滑移风险区,降雨工况条件下边坡的安全系数为1.10,安全系数储备不足。制定了“滑移风险区卸荷+完善内部排水系统”的排土场治理方案,运用FLAC3D计算治理后排土场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治理方案实施后,排土场的边坡安全系数得到较大的提升,即治理方案的实施可提高排土场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7,(4):7-8
以排土场与尾矿库的复垦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排土场平台、排土场边坡、尾矿库平台和尾矿库边坡4个评价单元,并选取了坡度、地表组成物质、覆土厚度和排水条件为评价因素,采用极限条件法对排土场与尾矿库复垦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尾矿一般要筑坝堆积排放,坝体稳定性事关库区周围安全,在采煤沉陷区上建尾矿库我国目前尚无先例。文中以在某矿采煤沉陷区上拟建尾矿库为例,论述了在采煤沉陷区上建尾矿库的可行性。并指出:判断建尾矿库是否可行,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最终归结为以覆岩移动与变形最大值是否超过尾矿库坝体所能承受的允许极限变形值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大孤山铁矿排土场原铁路排岩全铁平均品位约20%,具备资源回收利用的条件。排土场后方是尾矿库,经过多次扩容设计,尾矿筑坝逐级向外扩展,尾矿库呈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状,排土场矿石回收开挖将显著减少对尾矿坝的支撑作用。该文采用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法,按照规范规定的计算方法、工况条件,逐一计算研究了在保证尾矿库安全稳定条件下,矿石回收工程开挖边坡最小保留宽度和最大总体边坡角,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停用尾矿库改建排土场的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天矿的尾矿库和排土场的土地压占在矿山企业损毁土地面积中占据最大份额。将停用的尾矿库改造为排土场可大幅减少矿山建设用地,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吉林大黑山钼业股份公司尾矿库改建排土场的成功实施,为尾矿库再利用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消除金属矿山排土场与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的影响,以河北某铁矿为例,对其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固体废弃物经过破碎、选别等工艺可获得磁性矿物及不同粒级的石砟;尾矿库尾矿经回采、打捞、洗砂等工艺可获得磁性矿物及尾矿砂;磁性矿物可单独出售或进入选厂选别系统,各粒级石砟可用于建筑用砂,尾矿砂可通过制作尾矿砖、加工建筑用砂、生产高纯度石英砂等途径综合利用;该研究既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又可恢复排土场及尾矿库的生态环境,具有经济及社会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3.
坝体稳定性是尾矿库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某尾矿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尾矿库坝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同时综合分析尾矿库在线监测数据,对尾矿库的坝体稳定性进行综合判定,找出坝体稳定性最低的部位及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为尾矿库坝体安全度提供一个系统的综合判定方案。  相似文献   

14.
符山铁矿资源已接近枯竭,目前矿山主要进行残矿回收。经过了10余a的残矿回收,从井下采出的大量矿渣堆存在尾矿库的下游区域,在尾矿库下游形成了一个新的排土场。采用瑞典圆弧法和总应力法分析了该排土场对尾矿库边坡稳定、防洪和回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消除了排土场对尾矿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吕淑然  赵学龙 《中国矿业》2014,(5):113-115,129
为了解决排土场征地困难及降低生产成本,矿山企业拟在运行尾矿库坝外大量排土压坡。为此,为探讨坝外排土压坡对尾矿库安全性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排土压坡前后尾矿坝的浸润线、孔隙水压力及抗滑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排土体底层是否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和排土体自身是否具有较高的抗滑稳定性,是排土压坡是否可行的关键。尾矿库坝外排土压坡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提高尾矿坝的安全稳定性,而且还能解决矿山采矿剥离产生大量废弃岩土的堆存问题,这一做法可供类似矿山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排土场作为尾矿库围拦构筑物可显著降低尾矿库的基建投资和经营费用,并可大大节省占地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分段平行堆置废石的办法,在堆置过程中沿尾矿库周边筑成围拦构筑物(尾矿坝-排土场),依次筑成彼此相连的一个个小尾矿库,相继填入尾矿并复垦。按照传统工艺,为了在堆置过程中用粘土堆筑尾矿库围拦构筑物,将粘土分层填筑,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大型金属露天矿山,多为硬岩边坡、硬岩排土场,尾矿库占地面积也大。大冶铁矿在硬岩排土场条件下进行复垦种植做出了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于治理环境收到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大型金属露天矿山,多为硬岩边坡、硬岩排土场,尾矿库占地面积也大。大冶铁矿在硬岩排土场条件下进行复垦种植做出了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于治理环境收到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粘土地基上使用输送机和排土机进行高排土场排土的工业试验情况,阐述了排土场稳定性与地基给分粘土性能的关系,在分阶段排土试验过程中,对排土场的变形进行了综合观测,通过分析观测结果,查明了排土场的变形机理,得出了排土场的正确参数。  相似文献   

20.
采空区上方直接建尾矿库在国内外极为少见。针对黄山岭矿可选库区的采空区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科学地进行采空区调查研究,采用交域不规则柱体稳定性分析法和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法,最后确定采空区上方建尾矿库是安全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