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设想以来,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各种不同场合发表过文章或谈话,大多是从自己工作经验体会中对“山水城市”的理解。较多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建筑师、园林工作者多把“山水城市”理解为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的方向目标。但也有些专家把“山水城市”理解为园林城市,或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绿化城市;有的理解为有山  相似文献   

2.
地下空间开发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大明 《地下空间》1996,16(3):139-142,148
本文针对“现代城市综合征”及目前“城市园林化”和“山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地上、地下协调发展,以便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特色的思想;并略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一些主要方面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戚影 《城市开发》2002,(12):23-2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距今已有1776年历史的桐庐,以惊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区域经济发展中令人嘱目的“桐庐形象”,其城市正经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被人们称之为“桐庐山水旅游城市形象”。桐庐山水城市建设工作的实践证明:创新始终是山水城市建设的不竭动力,在新世纪的征途中,离不开创新这一时代精神。一、正确的理念是指导山水城市建设的“前提”近年来,桐庐县建设局通过认真的探索,确立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好中求快,突出特色,协调发展,讲究效益”的城市发展观念。“与时俱进”就是已连续四年获县“双优”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4.
王铎 《南方建筑》1997,(2):39-42
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己广为国内学者赞赏。城市学家鲍世行先生著文,认为“山水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模式。“山水城市”的文化要义是:城市生态上要使城市与自然结合;城市文态上要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山水园林文化;城市物态上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中西合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城市要有特色”,这是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号召,学界呼吁,众心所望的趋势,也是济源人民的众望所归。那么,济源的城市特色是什么?未来的城市形象又如何?根据“山水城市”理论,结合现状实际,…  相似文献   

5.
孟兆祯先生的《把建设中国特色城市落实到山水城市》一文,对于解答很多地方出现的“如何把握当前城市建设路向”的疑惑,很有价值。怎样理解中央“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6.
浅谈城市建设文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梁庭庆 《山西建筑》2005,31(3):27-28
论述了关于城市建设文化的见解,就如何提高城市建设文化品位,从建设“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力求开阔城市建设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来城市建设高潮时期所产生的“特色危机”,力图在结合西方现代生态学,景观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探寻自然美与人文美并重的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塑造方式,并着重阐释了山水景观的特征及其在城市场景中的表现手段,以期对现代山水城市的塑料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谈山水城市的建筑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俐 《山西建筑》2005,31(9):18-20
论述了山水城市的理论概念,介绍了山水城市是一个开放体系、多元模式,涵盖“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指出山水城市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城市化运动有直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帆  江慧 《中州建设》2005,(9):56-56
山水城市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提出来的。他曾谈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钱学森主张的“山水城市”并不是园林城市,他不同意以修园林的方式来替代“山水城市”的提法,而是提倡将自然、建筑和城市协调、自然地结合起来。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概念体现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是对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彬 《华中建筑》2000,18(4):34-35
文章以中国历史为“经线”,以儒、道、释多元文化为“纬线”,联系宗教、哲学、美学等领域,论述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思想轨迹,探讨了中国山水城市建设的发展盛衰,揭示了山水城市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关杰灵 《华中建筑》2009,27(1):11-12
该文简要介绍了“山水城市”的定义及其袁述公式,并在阐述中山市具备创建“山水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中山在创建“山水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这些不足提出了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城和创立本土艺术品牌,构建艺术城市的两点设想,为中山建设“山水城市”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温州建设“山水城市.家园城市.网络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温州城市化为例,系统探讨了中心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与环境系统整合,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提出反温州建设成为“山水城市.家园城市.网络城市”的总体构想及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该文论述了隋唐洛阳城“象天法地”、“天人合一”、“跨河建城”、“城苑一体”、“园居一体”的“山水城市”建设历史经验,以及加强都城保护,防止都城风貌的缺失,构建和谐城市、艺术城市、园林城市和山水城市的历史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15.
郑光复 《新建筑》2008,(3):58-61
近来以“山水城市论”作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普遍方向的论断再次强调。而实践证明,此论正负两面作用都非凡。“山水城市论”的独创是以“人造的山水”营造有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城市景观。从该论失误的起点“认定城市是艺术”出发,以民间和皇家两类园苑为证,指出园苑与艺术本质不同。视苑囿、园林,以至整个建筑为艺术,恶果严重。尤其“山水城市论”主张“人造的山水”,违背自然规律,在当今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是逆水行舟。通过对“山水城市论”近十几年来获得一片赞美之声的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认为,唯有学术讨论人人平等,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推动创新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州—“山水城市”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特别关注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高瞻远瞩 ,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科学构想。钱老提出城市建设要全面考虑 ,要有整体规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 ,并要把城市与园林结合起来。山水是代表自然美好形象的名词 ,风水理论在城市建设的长期实践中 ,将自然山水与城市紧密融合的过程中 ,又将自然山水与人造的城市 ,在感性、理性上联为一体。将“山水”这种自然环境与城市的人工环境进行叠加组合 ,必然会出现多彩的空间形态 ,出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空间形象和美学特色 ,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广州…  相似文献   

17.
“山水城市”构想是老一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首倡的。这一提法的内涵洋溢着时代的现代化精神,又体现着传统中国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城市及至村镇几乎无不与“山水”有着极其密切关系,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传统的“风水学说”。如何正确对待和理解这一学说,加以扬弃与更新,对于创造新时代跨世纪的山水城市应该是有重要意义的。风水学说形成于封建社会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虽包含不少封建迷信的成分,更受到各种光怪迷离色彩的渲染,但揭开这些神秘外衣,以现代科学学术研究观点对待,有许多国内外学者打破这一学术禁…  相似文献   

18.
试论北京“山水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施卫良“山水城市”是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结合的城市观,它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体现,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核心在于城市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和协调。“山水城市”提供给城市的不仅是山和水,更主要的是绿色环...  相似文献   

19.
“山水文化”是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厦门东南海岸环岛路的规划建设现状成为厦门城市建设重要的景观带,从多角度、多层次发掘山水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多种表现形式,将传统的“山水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意义,倡导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完美结合的厦门城市景观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山水城市”论及的相关问题已成为众多学者热衷的话题。其在实践过程中对51导城市建设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该文既从古今中外这一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山水城市”观的主要特点及成就,也探讨了“山水城市”论应用于现实时所遭遇的问题。同时结合具体的城市,说明山水文化应用的前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