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对交联微孔木薯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乳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复合酶用量、缓冲液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交联微孔淀粉性能影响较显著.当交联淀粉乳浓度为30%、交联剂用量为80μL、缓冲液pH4.5、复合酶用量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2h时,交联微孔淀粉具有较佳吸水率和吸油能力.通过SEM、XRD和TGA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食品工业科技》2013,(01):238-242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对交联微孔木薯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乳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复合酶用量、缓冲液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交联微孔淀粉性能影响较显著。当交联淀粉乳浓度为30%、交联剂用量为80μL、缓冲液pH4.5、复合酶用量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2h时,交联微孔淀粉具有较佳吸水率和吸油能力。通过SEM、XRD和TGA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交联微孔淀粉基本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孔淀粉是一种功能材料。文中运用电子显微镜、X-衍射、布拉班德粘度仪等分析仪器对交联微孔淀粉颗粒形态、晶体结构、理化特性、糊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经交联、酶等处理后影响到颗粒表面及内部,但未影响到晶体结构;交联微孔淀粉的孔径、溶解度、溶胀度及吸水能力和吸油能力均明显改善,同时提高了淀粉的结构性能。证明了用先交联后微孔化处理的方法改善微孔淀粉的结构强度和吸附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玉米交联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忠  刘明丽 《食品科学》2007,28(2):94-98
研究了制备玉米交联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以交联微孔淀粉的吸水、吸油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温度、时间、酶用量、酶配比、淀粉乳浓度、pH值对交联微孔淀粉吸水、吸油率的影响,结果确定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50℃,时间24h,酶量2.3%,淀粉乳浓度18%,pH值5.0,酶配比1:8,所得交联微孔淀粉的吸水、吸油率分别为163.21%、134.20%。  相似文献   

5.
交联微孔甘薯淀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耐高温α-淀粉酶-糖化酶混合酶为酶解剂,采用交联-酶解法制备得交联微孔甘薯淀粉。FT-IR红外光谱证明,交联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的-OH、-CO基团上,为酯化交联,结构强度明显增强。此种交联微孔甘薯淀粉较之原淀粉,吸水率、吸油率、抗老化性、抗剪切性、抗酸性和冻融稳定性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7.
8.
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以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复合酶解制备了多孔淀粉,考察了复合酶用量、酶配比、酶解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微孔糯玉米淀粉成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述5个因素对微孔糯玉米淀粉的成孔均有影响。制备微孔糯玉米淀粉的较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的比例1∶3,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12h,pH5.0,复合酶用量1.5%。比较了容积率法与吸油率法测定微孔糯玉米淀粉成孔的一致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微孔糯玉米淀粉的孔结构。  相似文献   

9.
微孔淀粉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微孔淀粉是用具有生淀粉酶活力的酶在低于淀粉糊化温度下水解生淀粉形成的一种新型变性淀粉。微孔淀粉经交联、表面活性处理后,能改善其机械性能和表面性质。目前微孔淀粉主要用作微胶囊芯材、吸附剂和脂肪替代物等。  相似文献   

10.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雄  阚建全  陈宗道  马嫄 《食品科学》2003,24(10):81-83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储存稳定性,首先以玉米淀粉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α-淀粉酶为酶解剂,制备了酯化微孔淀粉,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的取代度及水解度,并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其次将其应用于吸附番茄红素,以番茄红素吸附量为指标,考察了吸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番茄红素的饱和吸附量。最后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番茄红素在自然光、紫外光、不同温度及氧气存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的酯化微孔淀粉取代度DS=0.0227,水解度DE=0.46,且经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表征说明制备的酯化微孔淀粉不仅成功引入了酯基且具有良好的开孔性能。单因素实验表明较佳吸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分别为10μg/m L,30 min,45℃。酯化微孔淀粉对番茄红素饱和吸附量高达225.45μg/g。稳定性实验表明,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的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酯化微孔淀粉可用于番茄红素的保存。   相似文献   

12.
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糖化酶、淀粉酶部分的降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通过对吸油率的测量,研究微孔淀粉吸油率随着糖化酶、淀粉酶不同的浓度、时间和pH值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微孔淀粉的时间、温度、pH值和淀粉酶用量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微孔淀粉包埋乳酸菌提高其耐热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煜  孙波  蔡柏岩  钱磊 《中国乳品工业》2012,40(4):21-23,31
利用微孔淀粉的包埋特性将乳酸菌包埋于微孔淀粉孔径内部。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适的包埋条件:以震荡方式,pH值为6,温度为20℃,微孔淀粉用量4%,时间40 min,被包埋乳酸菌为109mL-1。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包埋后乳酸菌在60,70,80,90,100℃下耐热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直接发酵法制备马铃薯微孔淀粉.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摇床转速170r/min,初始pH值为5.5,4%豆饼粉,3%接种量,前期发酵40h,补加10%生淀粉,后期发酵45h的条件下,制得微孔淀粉吸附性能较佳,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比原淀粉提高了62.8%和69.2%.  相似文献   

15.
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直接发酵法制备甘薯微孔淀粉,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30℃、摇床转速170r/min条件下,初始pH为5.5、3%豆饼粉、3%接种量、添加初始马铃薯生淀粉10%、前期发酵40h后,补加15%生淀粉,后期发酵45h,制得微孔淀粉吸附性能较佳;通过交联反应可提高微孔淀粉结构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6.
酶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葡萄糖淀粉酶、α-淀粉酶及普鲁兰酶水解玉米淀粉制备玉米微孔淀粉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葡萄糖淀粉酶水解作用最强,α-淀粉酶和普鲁蓝酶的水解作用最弱,但若选择葡萄糖淀粉酶与α-淀粉酶复配使用能提高其水解率。水解率与其吸附量和吸油率不成正相关关系,淀粉水解率控制在50%为宜。  相似文献   

17.
Microporous starch was prepared from corn starch by glucoamylase catalysis combined with ultrasonic treatment. Twenty milliliters of starch slurries (40, 60, and 80% w/w) were treated with 0.05% v/v glucoamylase (enzyme activity >100 000 U/g), or a combination of 0.05% v/v glucoamylase with ultrasound at 100 W (20% power), 200 W (40% power), and 300 W (60% power) for 10, 30, and 50 min concurrently or sequentially. Degree of hydrolysis and degree of oil absorption were applied as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microporous starch. The microstructures, crystalline structures, and pasting properties of microporous starch were studied by SEM, XRD, and rapid visco analyzer (RV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ferred combination was sonication at 200 W (40% power) for 50 min during glucoamylase digestion with 40% slurry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microporous starch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高交联淀粉,分别考察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和硫酸钠总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的最佳条件是:环氧氯丙烷用量为0.7mL、反应时间5h、氢氧化钠和硫酸钠总量15.6g、反应温度45℃。其透明度随着交联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温及酸碱环境中不易糊化,有良好的抗膨胀性。  相似文献   

19.
交联甘薯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STMP)为酯化剂,制备交联甘薯淀粉.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温度、时间、pH值及三偏磷酸钠用量对交联甘薯淀粉(csps)的结合磷含量的影响,并得出了制取交联甘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h,反应pH值为10.5,STM,添加量为5.5%.与原淀粉相比,交联甘薯淀粉在糊液黏度的稳定性、乳化性及凝沉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