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华西协合大学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其前身是美、英、加的五个教会在 1910 年联合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 ( 和 ) 大学,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近代教会大学,也是成都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百年近代建筑群。  相似文献   

2.
华西协合大学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其前身是美、英、加的五个教会在 1910 年联合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 ( 和 ) 大学,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近代教会大学,也是成都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百年近代建筑群。  相似文献   

3.
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遗产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基督教伴随厦门与鼓浪屿的开放入岛并在此创办学校、创立医院、建设教堂,闽南近代教育、医疗始于此,鼓浪屿更是近代基督教在闽南传播的起点。目前鼓浪屿岛上留存大量教会建筑遗产,但往往将其视为西洋建筑的分支,事实上教会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发展演变自成系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秉德 《新建筑》2005,(1):48-51
从三个领域整体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历程:源自民间的无意识探索、西方建筑师在教会大学校舍建筑领域的探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策略是以西方建筑的空间模式、构图法则和建筑技术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语汇,使建筑形态呈现中西混合的特征。但在推广过程中,由于面向对象和拓展目标的不同,这些中国风格的教会建筑对于中国元素的选取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规划化和地方化的分歧,这一分歧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教会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发展。文章以岭南为中心考察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策略, 梳理教会建筑本土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教会建筑规范化或地方化建筑策略的形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刘敦桢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他参与筹建并长期执教于中国近代第一个高等专科建筑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与第一个大学本科建筑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科。本文力图在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使刘敦桢在这一段历史中所作的贡献更加明朗清晰。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近代岭南大学核心校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批教会建筑的建设背景,以及对结构材料及细部构造与建筑空间、立面形态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蕴含于岭南大学近代教会建筑中精彩纷呈的结构艺术。指出中西合璧的结构艺术是近代优秀教会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育从19世纪末最初成型起至20世纪50年代被撤消,在70多年的教会大学发展史上,由于其成功办学经验,克服了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提高了教育水平,给教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其成功实践为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秉德 《华中建筑》2005,23(1):159-163
该文对日本学者藤森照信提出的“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之说提出质疑,并提出作者关于早期西方建筑通过三条渠道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观点,这三条渠道是: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日本学者藤森照信提出的“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作者关于早期西方建筑通过三条渠道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多元化影响的观点,这三条渠道是: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筑》2007,(12):31
72年前.广东省立黝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身)的年轻学子黎抡杰,郑祖良等人创办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现代主义的重要刊物——《新建筑》,它旗帜鲜明地提出:“反抗现存因袭的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12.
赵彬  武艳红 《山西建筑》2008,34(18):7-8
通过对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西方教会学校对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及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特点,以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董笑笑  许懋彦 《新建筑》2022,(1):109-114
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是我国近代创办的最重要私立大学之一,由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建成的大夏梵王渡校园(现华东师范大学中北路校区)在设计过程中两易其稿,形成三版迥异方案.文章基于三稿方案史料,利用"原境分析"等方法考析个中缘由,认为样式、经费、基地等建筑学基本问题及私立大学普遍困局的综合作用是三稿方案存在的原因,由这些问题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长沙的城市空间结构独特,近代西方教会在此建造教堂时因地制宜采用了两种布局形式:临街嵌入式和街区融合式.前者多出现于城内街巷之中,后者多分布在邻近城门处.该文结合实例考证了两种模式出现的原因,在两种模式的影响下,西方教堂传统的巴西利卡式和拉丁十字式建筑平面布局发生了相应变化,教堂圣坛空间、内部垂直空间因场地的特殊性而被弱化,从而使长沙近代教堂的空间形式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薛颖 《福建建筑》2004,(3):21-23
福州的近代教育是在教会办学和地方办学的交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教会办学活动影响最大。本文从教会早期的办学活动、新学及新学堂的建立与推广、教会后期的办学活动、收回教育权后的地方办学状况四个方面对福州近代校园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继舟 《城市建筑》2014,(6):238-238
在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中,成都现存近代建筑以为数不多。许多知名的近代公共建筑由于处于城市中心,随着地块升值、商业开发城市建设等原因已被拆除。本文就以成都四圣祠北街街区教会建筑群为例,对成都近代建筑群体保护利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葛亮  丁援 《城市规划》2011,(10):101-102
<正>1.概况昙华林位于武昌城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历史上在此处曾有三义殿、罗汉殿、正觉寺等众多佛教建筑,现已损毁。近代以来由于外商和教会的到来,这里成为近代历史优秀建筑荟萃之地。  相似文献   

18.
卢庆旼 《新建筑》2014,(4):86-90
对中国和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按三个层次展开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中国与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的时限问题;其次,分析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过程,以及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方法的共同视角;最后,总结上述研究并指出,中韩近代化过程还有一点很相似,即国家间的海路、铁路等交通手段的开发引起了资本主义市场领域的扩展,构成了新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长沙近代大学建筑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由外国建筑师倡导的中国传统形式的雅礼大学近代建筑和湖南大学近代西式风格建筑,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获得对长沙近代教育和高校建筑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借以肯定长沙近代建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申报·建筑专刊》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源  陈翀 《建筑师》2010,(2):118-121
1932年12月至1935年12月,中国近代著名报刊《申报》出版了一份综合性建筑副刊——《申报·建筑专刊》,专门刊载建筑设计、营造工程以及地产贸易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申报·建筑专刊》创办的时代背景、办刊宗旨与内容特点,并初步探讨了《申报·建筑专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