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外加自然灾害的影响,古建筑的数量与保存质量都成为修复和保护的重点,对古建筑科学合理的修缮加固,能有效保护历史资源。文章以历史上对应县木塔结构修缮加固为例,提出了木塔现状修缮加固的重点及可行的方法,并由此得出对古代木结构建筑修缮保护的策略与启发。  相似文献   

2.
应县木塔存在诸多病害.本文根据已有测绘与调查资料,分析了各种病害对木塔的危害程度,指出目前威胁木塔存在的主要病害是塔身内外柱网扭曲引起的单柱倾斜.由于此病害,木塔已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拯救应县木塔,必要前提是止住柱网扭曲变形的发展,或有所恢复.本文可供木塔确定修缮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3.
应县木塔普柏枋和梁栿节点残损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县木塔式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高67.31m,是世界上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具有如此规模和历史的文物建筑孤例。 应县木塔本体是将1~2层的殿堂结构依次叠合而成,67.31m的高度使木塔自重大大增加,致使构架及构造节点压缩下沉,总值近860mm,其中普柏枋节点处的压缩总量达到281mm。应县木塔第1次大规模修缮距木塔建成仅137年,其原因即为普柏枋端头压碎和柱头劈裂。  相似文献   

4.
应县木塔维修加固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木塔 ) ,是我国乃至世界仅存的高层木结构楼阁。历经沧桑之后 ,它以 94 5岁的高龄步入了新世纪。然而 ,被解体的命运 ,正步步向它逼近。解体 ,即古代建筑修缮术语的落架。应县木塔必须抓紧大修 ,各界并无异议。但如何大修 ,却很自然地分成两种意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建筑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相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楼阁式塔,距今已有 96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局部构件还是整体结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损。本文从对应县木塔的勘察测绘、结构监测、试验与计算、整体结构受力性能、修缮加固等方面,总结了 80 多年来数十家单位与多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应县木塔及古建筑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位于山西省应县、建于公元 10 5 6年、高度为 65 86m的应县木塔 ,由于材料受化学、物理、生物等的侵蚀 ,结构受地震、大风、竖向载荷及人为损坏等 ,面临修缮与加固。对其结构的详细评价成为修缮加固的基础。(1)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木塔构件及整体变形 ,对残损严重的二层平坐层变形进行了详细讨论。 (2 )以变形、残损和构件承载能力为依据对各类构件进行了可靠性等级划分 ,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构件和整体的残损状态。 (3 )根据应县木塔 1 10模型拟动力试验结果 ,得到结构非线性恢复力曲线 ,利用能量等效原则分析了木塔弹塑性地震反应 ,划分并标定了木结构地震损坏等级和参数 ,评价了木塔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建筑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相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楼阁式塔,距今已有96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局部构件还是整体结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损.本文从对应县木塔的勘察测绘、结构监测、试验与计算、整体结构受力性能、修缮加固...  相似文献   

8.
肖佳琦 《建筑与文化》2021,(10):107-109
山西应县木塔的修复工作自正式立项至今已有近30年,可修复方案却迟迟没有确定.文章通过对古建筑保护的原真性和修复实践性的矛盾进行分析,探讨修复方案难以落地背后的原因.原真性并非等于刻板的维持原状,而建筑的修复是建筑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而非终点,因此在建筑的修复过程中需要对价值做出判断和一定的取舍,从理论层面打破大众对于应县木塔的心理桎梏.  相似文献   

9.
应县木塔是现存世界上年代最早高度最大的木结构古代高层建筑,且经受过历史上多次地震和战争等损毁,至今巍然屹立,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奇迹.但是近几十年来塔身木结构变形严重,有塌毁的危险,而过去提出的修复保护设计方案又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实施.本文分析总结了应县木塔倾斜变形的原因,分析了过去提出的修复方案的利弊,提出了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四月在山西朔州召开的“应县木塔抬升方案评审会”,经与会专家认真讨论,否定了采用抬升方法修缮木塔的方案。这对这座世界仅存的高层纯木结构建筑来说,实在是天大的幸事。“抬升方案”是在2002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专家会上,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的。之后,由太原理工大  相似文献   

11.
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传统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宏伟,高度最高、体量最大、该类型年代最久远的建筑遗产,也是现存木结构中存在安全风险最大的一处,具有木结构的倾斜、位移、构件损坏、材料风化等问题。应县木塔的保护、研究工作同样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近几十年关于保护与维修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讨,提出了落架大修、木塔全支撑、上部抬升等方案,同时也对木塔的现状维修进行了探索,即在保持木塔现有建筑形态不动、原有结构受力体系不变、原有构件和材料基本不换的大前提下,针对木塔目前存在的有可能导致木塔安全受损的主要病害,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固、补强和修复。  相似文献   

12.
位于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是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塔。木塔上的众多牌匾因具有独特的本体特征,并与木塔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而被广泛关注。本文对释迦塔牌匾的本体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运用现代建筑的视觉分析方法,归纳古代工匠在木塔设计、悬挂牌匾时的尺度考量和传统工艺模式。为今后木塔牌匾的保护修缮工作以及其他古建筑牌匾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位于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是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塔。木塔上的众多牌匾因具有独特的本体特征,并与木塔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而被广泛关注。本文对释迦塔牌匾的本体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运用现代建筑的视觉分析方法,归纳古代工匠在木塔设计、悬挂牌匾时的尺度考量和传统工艺模式。为今后木塔牌匾的保护修缮工作以及其他古建筑牌匾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应县木塔从建成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塔体残损变形已极其严重.观测发现,木塔的整体变形和单柱倾斜都极为严重且发展较快,尤其近6年柱网变形明显加速,木塔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针对塔体的病害特点,提出了桁架网片止偏及纠偏治理思路,并对2层柱网的纠偏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通过分析发现,纠偏后木塔梁、柱的最大应力值变小且各柱的变形发展趋势有利于木塔的整体稳定,说明该纠偏方案是可行的.希望能对相关木塔的修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全木结构佛塔。2008年9月5日,是应县木塔建成952周年。历经近千年的风雨雷电和多次地震、战火,为何一个木结构建筑至今屹立不倒?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消息报道,国家文物局向全国文物界和工程技术界专家征应县木塔的保护维修方案,一时应县本塔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山西应县木塔学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公元1056年,为八角形楼阁式木塔,全部由木材以榫卯形咬合搭建而成,总高度为67.3m,相当于20层楼房的高度,是当今世界最为古老高大的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应县木塔创建于1056年(辽清宁二年),平面柱网的基本构成是八边形;在12世纪初成书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有"八棱"做法。那么应县木塔在设计和建造时是否基于这样的手法?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命题。在此前的研究中作者通过对38组应县木塔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该塔当初并非以前述八棱法为基础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该文就这一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在批判了过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应县木塔最初就是基于准确的正八边形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并借鉴日本文献对当年的操作方式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8.
屹立世间近千年的应县木塔,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座保护完好的全木结构的佛塔。应县木塔建成于中国辽代清宁二年,即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950多年。这座木塔位于山西省北部,为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全木结构塔式建筑,1961年成为首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宝贝文物居然是梁思成从一首民谣中“找到”的。  相似文献   

19.
应县木塔是现存世界上年代最早高度最大的木结构古代高层建筑,且经受过历史上多次地震和战争等损毁,至今巍然屹立,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奇迹。但是近几十年来塔身木结构变形严重,有塌毁的危险,而过去提出的修复保护设计方案又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实施。本文分析总结了应县木塔倾斜变形的原因,分析了过去提出的修复方案的利弊,提出了一个新的修复加固方案的设想——“斜向顶推法”。通过对比,总结了这种新方法的六个方面的优点,同时分析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预防和补救的措施。可供专家们进一步研讨论证,为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它是我国古代高层木构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结构佛塔。全塔逐层立柱,近60种斗拱相互交错,集我国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